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讀《大秦帝國》有感範文5篇

讀《大秦帝國》有感範文5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81W 次

篇一:讀《大秦帝國》有感

讀《大秦帝國》有感範文5篇

秦孝公即位之時,秦國面臨亡國之患,如何生存下去,如何由弱變強成了秦孝公面臨的最大問題。走父輩的老路亡國無疑,不走老路,只有求變。所以秦孝公發求賢詔以明志,借周國之財以招賢。舉國委任,析心刨肝以用才。正是這種痛徹骨髓的憂患意識和堅持變法的堅定決心才成就了秦國,成就了商鞅。

國家之爭,企業之爭,就是人才之爭,由古到今,得人才者得天下。如果秦孝公只看見商鞅從衛國到了魏國,又從魏國到了秦國,心存芥蒂,棄而不用;又或者經過詢問得知商鞅只做過中庶子而不敢用,何來後來的強秦。所以,作爲一個開明的領導,應該唯纔是舉,而不是論資歷,論職位。也只有這樣,才能得到人才,興國興企。

篇二:讀《大秦帝國》有感

《商君書》十萬餘言,商君的法條數以千計,僅從以上三條便可以窺見商鞅的雄才偉略,在那個社會大紛亂、大變革的時期,商鞅以其灼灼慧眼洞悉到社會發展的規律,以恢弘的氣魄整合了國家權力結構,重新分配了生產資料,徹底變革了生產關係。

從而使原來積貧積弱的秦國華麗轉身變成了新興的封建王國,國家權力運轉流暢,人民生產積極性空前高漲,生產力得到了空前發展,爲最終掃蕩六國、一統天下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篇三:讀《大秦帝國》有感

雄主、文才和武將是秦帝國的力量源泉。秦國一統天下自有其歷史發展規律之時代大環境,但是戰國七雄爲什麼最後勝出的是秦國,很重要的原因在於秦國擁有英明的君主,如秦穆公、孝公、秦始皇等;

高水平的謀臣,如商鞅、張儀、李斯等;智勇雙全的武將,如司馬錯、白起、王翦等。成就大業非一日之功,成就秦始皇之大業,更非一代之功。更重要的是,有一個良好的體制,讓這些偉人都能最大限度地發揮其才華,取得最大的成功。

篇四:讀《大秦帝國》有感

商鞅變法廢除封地,從根本上取消了國中之國,最大限度的中央集權,從此將一個結構鬆散的氏族聯盟變成了一個以王權爲中心的結構緊密的國家機構。設置郡縣,由中央直接領導地方,這樣如臂使指,政令統一,在最大程度上團結了整個國家的力量。

商鞅變法廢除井田、均分田地,變革了生產資料的從屬關係,使耕者有其田,使勞者享其實。生產關係的變革徹底的激發了勞動者的勞動積極性,這一重大變革致使原本疲民流竄、私鬥成風的老秦人將全部的精力用在農業生產上。商鞅第一次變法僅僅兩年的時間秦國就徹底改變了餓殍遍地的慘狀,能做到戶有餘糧,基本解決了溫飽問題。

商鞅變法廢除隸籍,數以百萬生活在社會最底層的奴隸得以解放,從此奴隸可以分得土地,可以參軍立功。這一變革讓數以百萬計的奴隸由社會動亂的隱憂變成了社會經濟發展的強大動力,更變成了秦國軍事上源源不斷的兵力來源。

篇五:讀《大秦帝國》有感

花了幾個月時間,終於讀完孫皓暉先生16年時間創作的500萬字鉅作《大秦帝國》,本書重現了秦帝國崛起於鐵血列強之林的歷史,重塑了那個時代的剛健質樸、創新求實的精神。閱讀中一次次地被感染、被觸動,不禁與書中人物同呼吸、共命運,不禁神往那個百家爭鳴、諸子爭鋒的精彩時代,不禁感嘆以秦帝國爲代表的偉大的中華精神和原生文明。通讀下來,最深刻的印象有兩點:

法制是秦帝國的立國之本。商鞅變法後的秦國,首先是一個不折不扣的法治國家,完善的法制是秦國的立國之本,除了立法精準、全面,秦國執法之嚴格,令人震驚,其嚴格程度比之當前的法治國家,又過之而無不及,且貴賤不論,一視同仁。

聯繫當前中國的種種執法不嚴,可能源於漢武帝之後推行兩千年之久的獨尊的儒家思想,在這種思想的影響下,中國人尊重法治的同時可能也會同時縱容很多例外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