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人的境況讀後感

人的境況讀後感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93W 次

對筆記來說,說明顯得多餘。但對於理解一個思想家的某一思想片段來說,作些說明不僅是必要的而且要說的太多。原由之一是阿倫特對於馬克思在學術界被認定爲明確的誤解,原由之二是阿倫特本身的時代使得我們必須按照“整全”的思維方式理解阿倫特對馬克思的這種迴應以及她的解決方式。阿倫特生活在20世紀,這個世紀的兩件大事應該是理解其著作,至少是《人的境況》的背景之一。

人的境況讀後感

一件是兩次世界大戰,尤其是納粹對猶太民族的大屠殺,也可稱之爲極端惡;另一件是阿倫特生活的美國的經濟高速發展下的自動化的應用。前一件大事關涉到對其“行動”理論的理解,因爲阿倫特在參與了艾希曼在耶路撒冷的審判之後,得出了災難出現的一大原因是根源於我們身上的“平庸之惡”,也就是缺乏獨立思考,失去行動能力的平庸人,而真正能夠開端啓新的,給我們希望的是“行動”(和當代西方激進學者如齊澤克等人對“行動”的鼓勵有點殊途同歸的感覺);而後一件事直接關係的是勞動者社會生成即自動化的應用使得人類全面進入一個勞動動物的社會,人與人之間是沒有“社會”聯繫的,公共領域和私人領域雙雙萎縮,人跟隨機器的節律不斷地生產和再生產,最後失去了人所獨有的“製作”和“行動”的能力。需要特別指出的是,與國內學界的共識不同,在我看來,如果仔細分析和比較阿倫特與馬克思的“勞動”,我們基本上可以作出這樣的等式:阿倫特的勞動+阿倫特的工作=馬克思的勞動。所以,阿倫特是站在了自己的勞動的立場上來批判馬克思的勞動,這一批判的結論無論如何導向的一定是勞動存在的只能是絕對的必然性領域,而不能理解到馬克思的勞動是一定關係中的勞動。這個勞動就是資本主義生產方式下的僱傭勞動,而阿倫特一腳踏在古典思想的船上理解勞動,另一隻腳又踏在手工業生產的船上理解“工作”或“製作”;因此可以說,阿倫特的視野是屬於前現代的。

因此,阿倫特是毫無疑問的原創思想家,但與黑格爾和馬克思相比,她的作品之中似乎太過缺乏“歷史性”和“辯證法”,如果要問爲什麼?我想海德格爾的評價道出了其中的真相:“因爲馬克思在體驗異化時深入到歷史的本質性維度中去了,因此,馬克思主義的歷史觀優越於其他的歷史學。但因爲胡塞爾沒有,據我看來薩特迄今也沒有在存在中認識到歷史事物的本質性,所以無論是現象學還是存在主義都沒有達到可能與馬克思主義進行建設性談話的這一維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