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醫生讀《暖醫》有感1500字

醫生讀《暖醫》有感1500字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51W 次

導語:尊重和信任,是醫患關係的核心。重建醫患信任,醫生是主導因素。本書以第三者的視角,冷靜客觀、有理有據地論述了,醫學要有人的溫度,尊重醫生就是尊重生命!《暖醫》一書,共分醫心、醫道、醫霾、醫改、醫國、醫者六章,以罕有的深度和廣度爲我們呈現中國當前醫患糾結的出路,對每一個有感於醫患問題的普通人和醫務工作者來說,都是不可錯過的力作。小編收集整理了《暖醫》讀後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醫生讀《暖醫》有感1500字

  【讀後感範文】:

“只要生命還可貴,醫生就永遠受崇拜”。近日,人民日報高級記者白劍峯的新書《暖醫》由紅旗出版社出版,鍾南山、黃潔夫、馬曉偉、王隴德、張雁靈、趙玉沛6位醫學界大咖聯袂推薦。本書分爲醫心、醫道、醫霾、醫改、醫國、醫者六章。作者提出的“尊重醫生就是尊重生命”等觀點,曾在醫生微信圈廣爲流傳。本書全綵印刷,裝幀精美,著名漫畫家徐鵬飛專門爲本書創作了20餘幅漫畫插圖。近十年,白劍峯曾先後出版《誰在妖魔化醫生》《中國式醫患關係》,韓啓德、高強、陳竺分別作序。這三本書被譽爲“醫學人文三部曲”。

中國工程院院士鍾南山:新年伊始,我一口氣讀完白劍峯的作品《暖醫》,產生了深深的共鳴。每篇文章都很短,卻深刻道出了醫學哲學及醫學人文的真諦,切中了醫患關係和醫改的時弊。在當今的醫療環境中,每一位醫生都要牢記並踐行希波克拉底誓言;每一位患者也應成爲尊重科學、有理智的人。因爲,我們每一個人都毫無例外會有一天成爲患者。醫暖加患暖,就是暖醫。  中國醫院協會會長黃潔夫:《暖醫》是一本醫學人文佳作,充滿了生命的哲理與人生的智慧,呼喚着社會的公平正義和生命的尊嚴。當前,我國醫藥衛生體制改革正處於關鍵時期,而醫務人員的高尚職業情操是確保醫改成功的決定性因素。希望每一位醫者都能在繁忙的工作之餘,抽出一點時間,靜下心來,讀讀此書,讓醫療服務的技術手段插上人文的羽翼,增添人性的溫暖,構建和諧的醫患關係,維護醫學殿堂的聖潔。

中華醫學會會長馬曉偉:《暖醫》講述了日常生活中溫情的醫患故事,揭示了複雜社會背景下的醫患矛盾,以小見大,解剖深刻,理性而不失情感,冷靜而不失熱情。作者秉持客觀公正的第三方立場,既能讓醫生更好地體恤患者,也能讓患者更好地理解醫生,從而促進醫患和諧,推動醫學進步。

中國醫師協會會長張雁靈:拿到《暖醫》,我一口氣讀完,真的非常感動,如果用一個詞來形容,那就是“溫暖”。我當過醫生,有辛酸感受;我做過病人,有痛苦體會。作爲醫生,我常用法國醫生雷涅克的話告誡自己:當我決心成爲醫生那一刻,我的身上就已經掛上了一條看不見的鎖鏈,讓我揹負一生。美國作家愛默生的一句話,讓我銘記在心:只要生命還可貴,醫生這個職業就永遠受到崇拜。《暖醫》讓醫生和患者都感覺到了溫度。《暖醫》中的醫心、醫道、醫霾、醫改、醫國,如同把我帶進了深深的隧道,直到看完第六章“醫者”後,豁然開朗。他用“非典”的故事結束了寫作,而我作爲“非典”時期小湯山非典專科醫院的院長,深悟其道理:醫學是人學,醫生和患者需要相互支撐,彼此溫暖。《暖醫》暖的不只有醫生,還有患者。  中華預防醫學會會長、中國工程院院士王隴德:這是一本有溫度的書,一本有品質的書,一本有思想的書。作者如同一位暗夜中的提燈人,用敬畏與悲憫的人性光芒,照亮了醫者的路,也溫暖了患者的心。他的筆就是一把手術刀,既犀利,又溫情,捍衛着生命的價值與尊嚴。

北京協和醫院院長、中國科學院院士趙玉沛:《暖醫》是一本充滿辯證思維的好書,發人深思,耐人尋味。醫生是冷靜的,但並非沒有熱烈的情感;醫生是理性的,但並非沒有人性的溫度。醫學,是一門不確定的科學,也是一門不完美的藝術。這正如一句名言:“我們必須接受失望,因爲它是有限的;但千萬不可失去希望,因爲它是無窮的。”

窗外,春暖花開。泡杯新茶,讀本《暖醫》,不亦樂乎?春風十里不如你——《暖醫》也。

  附:有溫度的醫生(《暖醫》作者自序)

每一位懷着夢想的少女,都希望遇見一位暖男。暖男者,體貼、疼人、溫暖的男子也。

其實,暖男是柔性需求,暖醫纔是剛性需求。當人生病的時候,更希望遇見一位暖醫。暖醫者,有溫度的醫生也。

人生在世,誰也離不開醫院。當人老了,不是在醫院,就是在去醫院的路上。醫院,既是生命的起點站,也是生命的終點站;既是最安全的地方,也是最危險的地方;既是最溫暖的地方,也是最冷漠的地方;既是最令人心懷希望的地方,也是最令人絕望的地方。

現代醫學的本質,是陌生人對陌生人的照護。然而,醫院似乎永遠是冰冷的: 冰冷的機器,冰冷的面孔,冰冷的器械,冰冷的手術。病人就像流水線上的零件, 看不到醫生的面孔,聽不到醫生的呼喚,感受不到醫生的溫度。此時此刻,誰不渴望遇見一位暖醫?

暖醫,應該是一個敬畏生命的人。生命是無價的,也是獨一無二的。無論長短, 每個人的生命只有一次,一旦失去,永不再來。醫生之所以受人尊敬,是因爲他可以解除痛苦、挽救生命。在醫生面前,病人可以赤身裸體地躺在手術檯上,接受麻醉,任其開胸開顱。作爲醫生,只有懂得敬畏生命,纔對得起病人的託付。

暖醫,應該是一個懂得謙卑的人。謙卑,就是謙虛,不自高自大。他不是把病人當病例,而是把病人當恩人。古語道:越過屍山成名醫。每一位醫生,都是在病人的鮮血和痛苦中成長起來的,病人是醫生最好的老師。作爲醫生,理應懂得感恩和謙卑。有一位外科專家,每當手術結束時,總是俯下身來對病人說:“對不起, 讓您受苦了!”一句話,常常讓患者淚流滿面。這就是謙卑的力量。

暖醫,不一定有超羣的醫術,但必定有顆柔軟的心。臺灣作家林清玄說:“柔軟心是蓮花,因慈悲爲水、智慧做泥而開放。”浙江有一名兩歲的小女孩,即將接受心臟手術。進了手術室,因爲害怕,一直在哭。一位年輕醫生急中生智,從手機裏找出“趣趣英語”來哄她。在這位醫生溫暖的懷抱裏,小女孩很快就安靜下來了。

暖醫,不一定有高智商,但一定有高情商。有一位年輕的麻醉師,遇見一位聾啞產婦。在無法語言交流的情況下,麻醉師畫了一組漫畫,產婦心領神會,順利完成手術。一個小小的創意,傳遞了無盡的溫暖,可謂“此處無聲勝有聲”。

暖醫,未必體現在疑難手術上,而是體現在細微之處。一位外科醫生做手術時, 總是沿着皺紋或者老傷口開刀,儘量避免留下疤痕。一針一線,深情如斯。一位醫生認真研究病情,做了一套手術方案,病人說:“大夫,我上網查了,您選擇的這個方案最費事,但對病人最好、最省錢。”

暖醫,不會處處考慮自己的名聲,而是時時考慮病人的利益。一位外科醫生總是爲無人收治的晚期肺癌病人做手術,有時一臺手術做七八個小時,險象環生,驚心動魄。有人勸他,何必爲這樣的病人拼命? 又累又不賺錢,一旦失敗,壞了名聲。他說,一個病人的背後就是一個家庭,一個人沒了,一個家就散了。關鍵時刻,醫生要敢爲病人豁出去。

暖醫,都有一雙溫暖的手。一位眼科醫生出診時,總是將自己的手放在病人的手上。因爲眼科病人大多視力不好,醫生的手會讓病人有一種踏實感。一位外科醫生查房時,總是先俯下身,用一隻手把病人扶起來,再和病人交談。這個小小的動作,讓病人念念不忘。

暖醫,都有一顆仁慈的心。有一位腫瘤科的醫生,每到冬天就在口袋裏放一個暖手袋,讓手總是暖乎乎的。有人問他爲什麼這樣做,他說,到這裏的人,都是癌症患者。如果握到的是一雙溫暖的手,就會重新燃起對生活的希望。假如握到的是一雙冰冷的手,就會心裏發涼,失去對生命的希望。一雙手,包含了多少生命哲理。手暖了,心就暖了。

暖醫,不一定擅於表達,但一定善於傾聽。疾病是一個故事,每一個病人都是有故事的人。病人來看醫生,不僅尋求治癒,也在尋求撫慰。病人敘述病情,是情緒的宣泄,是心靈的解脫,也是靈魂的療愈。患者傾訴,醫生傾聽,如同一場神聖的生命儀式。此時,醫生只需望着他的眼睛,做一個善解人意的聆聽者。

暖醫,未必能讓病人活得更久,但一定會讓病人活得更好。一位醫生冒險爲一名糖尿病視網膜病變老人做了手術。術後,老人和女兒抱頭痛哭,說她終於知道了什麼是白天,什麼是黑夜。一週後,患者離開人世。出人意料的是,她的女兒對這位醫生說:老人是睜着眼睛離開這個世界的,她看見了這個世界,看見了親人,沒有遺憾了。

暖醫,未必能消滅疾病和阻止死亡,但可以讓病人在死亡面前沒有恐懼。死亡並不是醫學的失敗,而是每個人必須經歷的生命過程。有時,最有效的治療,就是坐在患者牀邊,滿足臨終前的一個小小心願,或是吃一碗炸醬麪,或是聽一首老歌, 或是看幾張老照片。醫生不僅要讓患者安然地離開人世,更要讓他們在生命最後一刻感受到溫暖,這纔算是“有尊嚴的死亡”。

暖醫,不是與死亡抗爭的人,而是懂得與死亡和解的人。醫院是人生最後的課堂,生命不過是“一場說走就走的旅行”。一位12 歲的男孩從小患白血病,在他短暫的人生中,大半時間都在與病魔搏鬥。有一天,孩子突然哭着說:“醫生,我不想做化療了,我真的想走了,我想好好走。”這位醫生的眼淚瞬間噴薄而出,一個字也說不出來。之後,他和孩子的父親談了整整一夜,終於做出一個決定:尊重孩子的意願,放棄治療。後來,孩子去了迪斯尼樂園,快樂地玩了一天,不久便平靜地走了。父親說,這是醫生送給孩子最好的禮物。

有人說,世界上最遠的距離不是生與死,而是病人站在醫生面前,醫生只看見了病,沒有看見人。一部醫學發展史,不僅是技術發展史,更是精神發育史。醫學是愛的產物,也是溫暖的科學。沒有愛的醫生,哪怕有再高的技術,也像星光一樣遙遠黯淡,無法溫暖人心。

春風十里不如你,暖醫也。



更多相關文章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