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目送》的讀後感2000字

《目送》的讀後感2000字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56W 次

龍應臺作家的《目送》作爲經典佳作爲無數青少年追捧,下面讓我們跟隨外文五班張欣同學一起走進這本書吧!

《目送》的讀後感2000字

《目送》裏的文章包羅萬象,龍應臺女士用她溫婉細膩的筆觸將每篇文章刻畫地完美。在人生不同的階段,我們總有不同的感悟,會面對各種各樣這個年齡段所要觸碰的事情。

《目送》共由七十四篇散文組成,是一本極具親情,感人至深的文集。它由父親的逝世,母親的蒼老。兒子的離別,朋友的牽掛,兄弟的攜手同行,寫出失敗和脆弱,失落和放手,寂寞與孤獨,寫出纏綿不捨和絕然的虛無。目送這本書,集慈愛,悲憫,同情於一體,無慈難以成悲,無悲難以爲慈,這兩者往往並肩而行,相輔相成。

慣用犀利的筆尖去批判社會的龍應臺,竟也能寫出如此細膩溫情的文字,可見,親情,對人的觸動有多大。不喜歡離別,更不用說目送,無論是送與被。總覺得親友離別很難過,這個送別的形式更讓人傷感。所以我遠行是很少讓人來送的,我害怕在我的一個轉身會看到落淚的雙眸;我也很少去送別人,我恐懼自己那種無奈的不捨。但龍應臺讓我對目送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在《目送》中,龍應臺將筆觸伸到了人的內心深處,用洋洋灑灑的文字,細說着生命中的悲歡離合,無奈與失落。她娓娓訴說,說着血濃於水的親情,講着親情離去的無奈與錐心的疼痛。作爲父母的子女和作爲子女的父母,我們的身份在時間中一次又一次地轉換,第一次目送的成長,最後一次目送的,卻已是永別。也許這就是龍應臺所說的,生活和生命的本真。我們如今雖然年輕,但我們遲早有一天,也總要經歷這些離別與目送。

當我翻開這本書,時光的飛逝與生命的沉重讓我屏氣凝神,這是關於生命的思考,是關於時間的追問。龍應臺的這本書,是將自己對親人細膩的感情都付諸筆下“把個人生命中最私密,最深埋,最不可言喻的‘傷逝’和‘舍’“化作”刻骨銘心的痛”。

也許這部書正應了書中一句話——“你未看此花時,此花與汝同歸於寂;你來看此花時,則此花顏色一時明白起來,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不同年齡的人,對於生命總是有着不同的理解,正如龍應臺所說,這本《目送》,早一年她都寫不出來。正是因爲年齡已至,她感受過生命中的大起大落,感受過父親的離去,母親的衰老,兒子的遠行,所以,她對人生,對時間,已經有了一個深刻的認知。

世界上並沒有永恆,一切事物終有消散離別之日,我們所能做的,只有珍惜當下。當一切離別都已是迫不得已,我們所能做的,只有目送,默默地去接受它們。離別是最好的相遇,我想終有一天,我們會在宇宙一隅再次相遇,或微笑,或哭泣。讀後感一生目送——我的理解也許並不夠深刻,並不夠成熟,因爲我還未經時間打磨,我還無法深刻體會生活的酸甜苦辣,我想,也許是隨着歲月的增長,人的心也容易變得憂傷罷,曾經視若無睹的東西,不知不覺間也在心底烙下了深深的印記。

生命中常常會有朋友的離去,親人的離去,顧名思義——生離死別。“天下無不散之席”,總不會有永恆的相聚,而我們,活在當下,應該珍惜自己所擁有的。時光的流失是世間萬物的規律,它會帶走我們的親人朋友,還有我們的思想,我們的情感,那是因爲我們不斷在成長,當我們正感嘆周圍的一切都變了,其實不知不覺我們也在改變。

一生目送——我的理解也許並不夠深刻,並不夠成熟,還沒有經歷深思熟慮的錘鍊。但我往往會經過仔細思考,來寫下這些閱讀中的心得,理解中的體會。我們每個人都在時光的洪流中漸漸長大,我們眼前的背影從高大到佝僂,自己也慢慢變成了別人眼裏的背影。我們的一生都在目送。

“有些事,只能一個人做,有些關,只能一個人過,有些路啊,只能一個人走。”我們對於時間無可奈何,我們所能做的,就只有看着親人的背影,看着他們慢慢消失在慢慢天際。一個人的一生,說長不長說短不短,但殘忍的是,有些事情,你雖不願發生,可當它們降臨到你頭上時,你也只能獨自默默忍受。

散散的文字全然不似作者火力兇猛的雜文,文字所及,依然能抵達文化深處的基因,即便是寫生活裏的點滴和瑣碎。你可以從另外的世界裏,看到他們社會裏的風情,感受這代代之間牽扯不斷的血脈親情。

再怎麼犀利的筆也總有一言難盡的溫情。目送,你看着他們的背影漸行漸遠,看着他們消失在轉角之處,而他們用背影告訴你:不必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