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讀《遊天平山記》有感作文

讀《遊天平山記》有感作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63W 次

新年之時,去重慶與女兒一同過年,在超市的售書櫃臺看到一套《明代小品集萃》《清代小品集萃》,以備無聊時打發時光。夜靜之時,隨手翻閱這些文字,雖是古人隨手而記的小文,短文句中文采溢露,性情率真甚爲可愛。其中有篇高啓寫的《遊天平山記》,文句中游山玩景,述志感懷,信手拈來,很是可愛。

讀《遊天平山記》有感作文

高啓是元末明初的人,也是一個很故事的人物,他生於1336年,被朱元璋腰斬於1374年。元代末年隱居於吳淞江畔的青丘,自號青丘子。他與楊基、張羽、徐賁合稱“吳中四傑”。其詩文雄健有力,情咸豐富,文才質樸,有濃厚的生活氣息,有《高太史大全集》、《鳧藻集》《扣舷集》等傳世。

明清以來對高啓的文章評價很高,他的詩文雄健有力,情咸豐富,文才質樸,有濃厚的生活氣息,清人趙翼稱他的文章“才氣超邁,音節響亮,宗派唐人而自出新意,一涉筆即有博大昌明氣象”,評說其詩“論者推爲開國詩人第一”。《四庫全書總目提要》也評價說:“高啓天才高逸,實踞明一代詩人之上。”有《高太史大全集》、《鳧藻集》《扣舷集》等傳世。

高啓的思想以儒家爲本,兼受釋道影響。爲人孤高耿介,厭倦朝政,不羨功名利祿。元至正十八年所作《青丘子歌》,從中可以看到他的精神狀態,也透視出他的生活志趣,其中是這樣寫的:“青丘子,癯而清,本是五雲閣下之仙卿。何年降謫在世間,向人不道姓與名。躡屣厭遠遊,荷鋤懶躬耕。有劍任鏽澀,有書任縱橫。不肯折腰爲五斗米,不肯掉舌下七十城。但好覓詩句,自吟自酬賡。田間曳杖復帶索,旁人不識笑且輕。謂是魯迂儒,楚狂生。”

這篇遊記正是他在隱居青丘之前的一篇作品,當時張士誠佔據平江姑蘇城,張士誠網羅人才,所以有人推薦他爲官,他笑而不答,一直在居家生活。

遊記開篇寫下出遊的原由,並對出遊時的天氣、地點作了交待,說:

至正二十二年重九日,積霖既霽,灝氣澄肅。予與同志之友以登高之盟不可寒也,乃治饌載醪,相與詣天平山而遊焉。

文中說出遊的時間正是一個久雨後的晴天,這一天天氣非常的好,氣侯清爽適合出行,同時正是九九重陽佳節,與朋友有登高之約,便攜帶酒食去遊覽天平山。

天平山是因山頂正平故名,位於蘇州古城西南,太湖之濱,北宋《吳郡圖經續記》載:“天平山,在吳縣西二十里。巍然特高,羣峯拱揖,郡之鎮也。林木秀潤,瞻之可愛。遊者陟危,蹬攀巨石,乃至山腹。其上有亭,亭側清泉泠泠不竭,所謂白雲泉也。”現在是太湖國家風景名勝區的核心景區,有“吳中第一山”、“江南勝境”之美譽,是中國四大賞楓勝地之一。

唐寶曆二年,僧永安在山南麓建白雲庵,亦名天平寺。山半有白雲泉,泉水清澈甘冽。詩人白居易來到這裏寫下:“天平山上白雲泉,雲自無心水自閒。何必奔衝山下去,更添波浪向人間。”茶聖陸羽稱白雲泉的水爲“吳中第一水”,使天平山名聲大振。

天平山聞名於天下,更是因這裏是宋代名人范仲淹的祖墳。北宋天聖六年(1028),僧擇梧就寶曆遺址再建庵院。宋慶曆四年(1044),參知政事范仲淹因祖墳在天平山東麓,於例得置功德寺,於是奏請以白雲庵改功德香火院,仁宗賜寺額及山,天平山因而又名賜山,俗稱範墳山。

接下來說:

山距城西南水行三十里。至則舍舟就輿,經平林淺塢間,道傍竹石蒙翳,有泉伏不見,作泠泠琴築聲。予欣然停輿聽,久之而去。

天平山在城西南,水行三十里,即乘船三十里;隨後換上了車再繼續前行。經過平曠的樹林和山塢,路邊有竹石遮蔽,還有泉水藏而不見,只聽見如同琴築發出的清越聲音。於是就很有興致的停下車來去聽,許久不願意離開。

接下來到達了白雲寺,拜謁魏公祠,在遠公庵稍作休息。

白雲寺建於唐代,爲永安禪師所建。

遠公庵,原名爲白雲庵,北宋慶曆四年(1044),法遠禪師應范仲淹之邀來到天平山主持白雲庵功德香火院,後人因庵爲法遠所建,而改名遠公庵。

然後由其麓狙杙以上。山多怪石,若臥若立,若搏若噬,蟠拏撐拄,不可名狀。

此段說,然後由這裏的山腳像獼猴攀登小木樁一樣攀登而上,看到了山上有很多怪石,有的石頭像躺着,有的像站着,有的像要抓人,有的像要咬人,如龍盤曲搏持,如柱撐天而立,其形狀難以一一形容。

接下來的文字是描寫白雲泉,水出於亂石間,泉水細如線如脈,下墜入跌入水潭中,用瓢嘗水,感到味道清涼甘甜,在泉水旁有亭,其名與泉水同。在泉水周圍樹木秀麗潤澤,可以闢蔭休息。

過此,則峯迴磴盤,十步一折,委曲而上,至於龍門。兩崖並峙,若合而通,窄險深黑,過者側足。又其上有石屋二:大可坐十人,小可坐六七人,皆石穴,空洞,廣石覆之如屋。既入,則凜然若將壓者,遂相引以去。至此,蓋始及山之半矣。

登山至山腰時,“乃復離朋散伍,競逐幽勝,登者,止者,哦者,嘯者,憊而喘者,恐而咷者,怡然若有樂者,悵然俯仰感慨,若有悲者:雖所遇不同,然莫不皆有得也。”

高啓將登山的同伴甩到後面,登山越高越覺得岩石怪異,山路也就更窄了,而山的景色更加奇秀了,人也更疲憊了。回頭看後面的人跟不上我了,就獨自提起衣裳奮步攀登,登到山頂後才停了下來。天平山上平坦寬曠,坐在山石上看到白雲飄飄,山風有聲,遠處的太湖水浩渺悠遠。高啓頓感超脫欲飛,恬靜()得像要睡着了,因欣賞山景而時間很快過去了,天快黑了纔想到下山,這時發現竟然找不到下山的路,“樹隱石蔽,愈索愈迷,遂困於荒茅叢筱之間。時日欲暮,大風忽,洞谷唅呀,鳥獸鳴吼。”

高啓感到了恐懼,便大聲的呼喊,山上的樵夫聽到後引導高啓下山,這樣他又回到了白雲亭與同遊的朋友會合。旅友們聽到高啓遭遇後都怪他追逐奇景的過錯的,而高啓自己此次登山沒有虛行,笑朋友們沒有登臨山頂而錯過美麗的風景。

其下是此篇文章的收尾。

大家笑談之後採菊泛酒,樂飲將半,高啓站起來對大家說:“現在天下混亂,十年中,不能保住自己封地的諸侯,不能保住自己的家的大夫和士人,在四面八方奔走離散的人很多啊。而我與各位承蒙皇恩,得以安心地隱居,在重陽佳節之際,登上名山眺望,飲酒盡興,難道這是易得的嗎!但是我擔心盛衰無常,離合難保,請允許我把今天的遊歷記在石上,明年再,能有所考證啊。”衆人齊聲回答說“好”於是高啓提筆記下重陽節《遊天平山記》。

此文雖短,文字像是無奇,平鋪直敘,但筆觸有奇,有記事,有抒情,有奇遇,有驚險,還有感受,讀後認爲是一篇遊記的佳作。

從這篇文章中可以看到自然山水與人文景觀的結合,從唐代至元代,天平山就成爲百姓心中的遊覽聖地,即便今天,天平也是遊人嚮往的地方。

從這篇文章我想到了今天的旅遊景區,看到現在的旅遊管理者大多不注意對自然與人文景觀的結合,而是與同行之間進行同質化的競爭,爲了暫時的客源而將景區變成公園或遊樂場,而不注意景觀的打造,時爲旅遊界的一大憾事。

我有朋友經營紫金山,山水資源甚好,奇峽縱橫,怪石滿山,風景如畫,更有元代大儒劉秉忠在此隱居求學,還仙人修真之傳說,如加以利用和整理便能引人入勝,成爲當地的第一聖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