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傲慢與偏見》高中生讀後感

《傲慢與偏見》高中生讀後感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24W 次

《傲慢與偏見》是英國著名小說家簡·奧斯汀的代表作之一。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傲慢與偏見》高中生讀後感,歡迎閱讀參考~

《傲慢與偏見》高中生讀後感

紳士與淑女的浪漫愛情,小小鄉紳家庭中的柴米油鹽,英國鄉村間的人情野趣。這一本語言淺顯易懂,背景簡單,人物關係也並不複雜的愛情小說,卻在兩百年間一次又一次掀起不同時代讀者閱讀的風潮。一切謎底都在我翻開這冊書後豁然得解,她的確是一本令人深深喜愛的作品。

18世紀的英國鄉村小鎮德比郡,貝內特夫婦五個女兒待字閨中,沒有子嗣,依照當時的法律,他們死後家產須由遠房內侄柯林斯繼承,因此把五個女兒嫁到有錢人家,成了貝內特太太最大的心願。於是在這樣的背景下展開了整個故事的架構。書中一共寫了四對青年男女的結合,富有傲慢的達西和睿智反叛的伊麗莎白,溫柔體貼的簡和有權有勢的賓格利,小妹莉迪亞和威克姆,夏洛蒂與柯林斯。

當富有單身的賓格利來到內瑟菲爾德莊園,便成了衆人注目的焦點和談論的話題,在隨後的舞會上,優雅美麗的簡令彬格萊傾心不已。而隨他一同前來的好友達西也因此在舞會上深深被伊麗莎白所吸引。而伊麗莎白卻因達西在舞會上的冷淡表現,偏頗的認定達西是位傲慢的貴公子,對其並無好感。

之後伊麗莎白結識了道貌岸然的年輕軍官威科姆,並聽信了他的讒言而對達西產生了更深的誤會,致使這樁姻緣進行的十分緩慢。經過一連串有趣的周折後,達西勇敢的表明了心跡,伊麗莎白通過自己的瞭解也消除了偏見,發現了自己內心對達西的愛意。簡與彬格萊經過小小風波分開一年,最終結合。而伊的好友,27歲的夏洛特出於尋找歸宿,找個可以依靠的有錢人的想法,遂於柯林斯結婚。小妹莉迪亞一貫輕浮,與軍官威科姆私奔後,經達西出資搭救而勉強成婚。四段姻緣波折起伏,相互穿插,相映成趣。

書中的人物性格刻畫的非常鮮明,寥寥數語便活靈活現,幾位女性角色的性格特徵更是得到充分的體現,而其中作者簡奧斯汀最偏愛有加,併爲之着力渲染的便是伊麗莎白。她亦是我在書中最喜愛的角色。

伊麗莎白,無論在書中還是電影裏,她都都深深地攝取住我的視線,生活在一個小小的鄉間地主家庭裏,她不僅未沾染上那股世俗氣息,反而有着一種在田園麥歌間自由的真實性情,加上自身的敏學好知,她的內心是豐沛的,獨立的,她的感情也是真誠的,自由的。她擁有着同時代女性身上所不具備的那種鮮活的生命力與鮮明的自我性格。

可以在初次見面的舞會上拒絕與達西先生的共舞,只因不喜歡初見時他那種不可一世的傲慢,頂着母親的壓力拒絕了表兄柯林斯爲了一己私願的求婚,因爲她明白那樣的結合所帶來的,將是多麼乏味而無聊的一生。她不願自己的一生就這樣被淹沒。她想要的是心靈上真正可以相互溝通的伴侶。她是這樣的特別而聰慧,也終於幸運的等到了達西先生,這位真正懂她的愛人。

有人說伊麗莎白最後還是因爲達西對她妹妹以及家庭的慷慨幫助而傾心相許,最後打動她的仍是金錢。但我並不能認同,同爲女性,我能感同身受的體會到,打動她的是金錢背後所體現的一份足夠有力的愛的證明。愛情有時渺若雲煙,只能藉助一些淺薄的外部表現得以具象,而達西慷慨的相助正是他內心情感的真實反映,也正是這其間所包含的達西炙熱的感情打動了伊麗莎白。而實際上伊麗莎白在明確自己的心意後,爲愛情所作出的堅持與付出也並不微小,在達西姨母的侮辱,斥責與威脅下,她不僅沒有退縮,反而勇敢地表明瞭自己的心跡,這些也深深打動了達西,是彼此勇敢亦慷慨的付出,讓他們的心彼此深深觸動。

並且,提到這裏,又不得不再一次提到當時的環境,在那樣一個女性意識還很淡薄,很多時候只是男權的附屬品與追隨者的時代,女性是很少有自主選擇的權利與意識的。簡,就是很好的例子。她是書中少有的可與伊麗莎白比肩卻又截然不同的另一種女性的代表。她們有着出衆的外貌,溫柔內斂的脾性,對愛情基本是被動的接受者。當然,因爲她們的美貌與無失大雅的性格,身邊也從來不會缺乏追求者。書中的簡與賓格萊先生雖也經波折,但終成美眷,收穫了一份意料之中的幸福婚姻,現實中這樣的女性結局自然也不會差強人意。但這樣的愛情也未免多了一絲被動的無味。

而另一位伊麗莎白視爲知心之交的女友夏綠蒂,一個同樣有見識,有思想的女性,卻在最後以純粹出於現實的考慮嫁給了乏味無趣,妄自尊大的伊的表兄,牧師柯林斯。過上了安穩富足卻失之乏味的生活。現實中又有多少人最後妥協於現實,不再堅持,無奈的放棄了愛情。與她們對比起來,伊麗莎白身上的流露的那種自我的,獨立的精神 ,以及對愛情的堅持與自我選擇,實在是珍貴又罕見。如果一定要用一個比喻形容她的話,我想她應該是一隻靈動的雲雀。智慧,美麗,歡樂,光明。自由自在,不會拘於任一片既定的天空。

當然,伊麗莎白也並不是完美的,有如書名所說,她的確是偏見的代名。有些時候,她過於偏激與自我,喜好諷刺,待人接物方面未免帶了幾分偏見。而正是她起初對達西先生的偏見,使她不自覺地疏遠了達西。中途也是因爲她對威廉外表的喜愛,讓她一度輕信於他,對達西的誤解更深一層。這些未對對方做出深入瞭解時就妄下的偏見,讓她與達西先生的愛情之路先前走的並不順利,令讀者也心急無奈一番。好在最終收穫了美麗的結局。

而書中的班納特太太,以及另外幾位妹妹們,則是當時社會另一種普遍女性的代言。她們頭腦簡單,淺薄世俗,對愛情只有外貌上的傾慕,對婚姻只考慮金錢上的利益,對比起來實在是輕浮膚淺了些。連班納特先生都無法認可。

在這部風格詼諧清麗又引人入勝的作品中,作者以自己獨特的女性視角,細膩又深刻的展現了 19世紀英國女性的愛情觀與婚姻觀。誠如世人評論所言,簡奧斯汀的作品就如“兩寸牙雕”,精緻細膩,風味濃厚,淋漓盡致的描繪出當時背景下英國社會平常百態。生動有趣。而其中體現出的超前的女性意識更是令人驚歎她的天才。

反而思之,即使在今天的東方社會。這種可貴的意識也並不是每位女性都能擁有的。尤其近幾年間風行而起的拜金主義思想,社會上普遍的剩女現象,以及對優秀女性頗帶揶揄之意的“女強人”之稱,好像優秀的女性反而很難找到相配的伴侶,優秀的女性反而得不到大衆的認可,甚至誤導一些女性不自覺間將自己也放在了弱勢的位置。在我看來,這些不僅是對女性權力的誤讀,更是女性價值觀的倒退。誠然,男女之間確實有各自更爲擅長的領域,但女性真正的價值與光彩,一定不是依託於身邊男性來實現的,而是來自於自身的修養與能力。不承認女性可以通過自己實現自身價值的女人,和不願認可女性能力的男人一樣,是可笑且可悲的。這些都是我們應該從中思考的。

再回到作者的描寫的重心——愛情與婚姻上來。它構建了整部小說的基調,也是最吸引讀者的看點之一。幾段不同的愛情交叉其間又相互輝印,雖然都以美滿的婚姻結尾,但結局卻截然不同。作者簡奧斯汀的婚戀觀也在其中得以體現。很明顯,她嚮往的是彼此之間真正傾心相許,擁有愛情的基礎,又未脫離金錢與世俗的基礎的婚姻。在作者所處的環境下,這確是一種聰明的選擇。

而在我看來,每個人對愛情的定義都不同。愉快的相處與彼此的吸引纔是愛情與婚姻最基本的基礎,好的伴侶,是可以讓你做自己的那個人,因爲做你自己很重要。真實的東西纔是堅固的。不要因爲別人輕易改變自己,你改變的可能是你最珍貴的部分。

傲慢與偏見。達西與伊麗莎白。兩個擁有獨立人格的靈魂,雖然未能免流於世俗,卻也收穫了一份彼此印證,真正堅定的愛情。這世間本沒有絕對的純粹,一些看似俗不可耐的雜質卻更能襯托它的真實可愛,讓它更加的穩定和堅固。

美好的愛情,總是讓人神往。合上書本,這份輕鬆愉悅的回味仍在心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