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追風箏的人》讀後感範文三篇

《追風箏的人》讀後感範文三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2W 次

《追風箏的人》讀完這本書後,讓我感悟到很多道理,而且對感情豐富的我來說,每每沉浸在故事的情節中而不自覺地掉下眼淚。下面由小編爲您整理出的《追風箏的人》讀後感範文,一起來看看吧。

《追風箏的人》讀後感範文三篇

  《追風箏的人》讀後感範文1

昨天,終於順利的把《追風箏的人》看完,這本書,我曾經看了四遍,前面三遍,總是在匆匆開頭後放下了,自己也不知道是爲什麼,至最後一次,居然看到入迷,甚至在昏暗的公交車上也捨不得放手。

故事情節不算複雜,卻偏偏摻雜了太多的情感,朋友之情,兄弟之情,父子之情,紛紛交雜糾纏在一起,在那兵荒馬亂的社會中,抽絲撥繭般的將人性一層層的展現在讀者的面前。被社會認可的阿米爾,擁有繼承父親一切的權利,財富榮譽諸如此類,但與此相伴卻也承擔了父親的愧疚,在父親疼愛的同時,也被父親所嫌惡,他渴望得到父親的全心疼愛,卻又對父親充滿敬畏,於是他嫉妒,膽怯。不被社會認可的哈桑,以僕人的身份與阿米爾一同長大,受到老爺的格外疼愛,也始終最是忠誠的陪伴着阿米爾,即使再害怕,即使被阿米爾背叛,也依舊可以爲阿米爾挺身而出。他單純,誠懇,始終有一顆赤子之心。於是,目睹哈桑受辱不敢挺身而出,終日惶惶不願與哈桑在一起生活,因此陷害哈桑的阿米爾少爺一直活在愧疚痛苦之中,得不到自己的原諒;而直到生命的最後一刻,一直爲阿米爾付出的哈桑,縱然一生忐忑,卻始終活的真誠。

直至數十年後,阿米爾才從父親的好友口中知道真相,爲什麼父親對自己時有厭惡,爲什麼父親總是格外疼愛哈桑,只因他們是同父異母的兄弟,這樣一個彌天大謊,是父親對自己對阿里,對哈桑無言的愧疚,卻成爲了阿米爾自我救贖的一個轉折點,而當知道哈桑爲了保護父親在阿富汗的屋子,那座傾注了父親的精力,承載了他們所有歡笑和痛苦的家,死在入侵者的槍下,哈桑的孩子成爲孤兒流落的時候,阿米爾終於踏上了那條再次成爲好人的路。

整本書以阿富汗的戰爭爲背景,溫暖舒緩的筆觸卻數次讓人忍不住落淚。

突然想起一句古語:君子有所爲有所不爲。人的一生,或許會犯很多錯,會遇到許許多多的選擇和恐懼,我們唯一所能做的是讓自己的心勇敢地面對,縱使傷痕累累,也要問心無愧。

心疼哈桑,也萬分的敬佩這個始終誠摯的男孩。而阿米爾,卻總讓人覺得可憐和心酸,而及到最後他爲哈桑的孩子所做的一切,當他爲哈桑的孩子去追風箏,說道:爲你,千千萬萬次的時候,卻又忍不住想爲他祝福。

爲你,千千萬萬次。

  《追風箏的人》讀後感範文2

今天我想說的是我對於這本書的認知,可能語言略顯遜色,但是真情實感總讓人難於忘懷,我最深刻的印象不是“我”贖罪的過程,也不是我經歷磨難的艱險。

令我最難忘的是,戰爭給人們帶來的災難。它可以使任何人瞬間失去一切,我看見商人一下子成爲救濟的對象,我看見教授一下子成了乞丐,我看見孩子一下子就失去了父親,我看見殺戮隨處進行,我看見人生可能瞬間停頓。

一下子想到我們現在所處的環境,和平是那麼重要。至少,我們坐在明亮的教室裏,安靜的享受陽光的溫暖,自由的呼吸大自然的新鮮空氣,孩子躲在母親的懷抱享受哺育,但是對於戰爭中的人來說,一切都是奢望,可想不可及的事情。就如小說中伸手乞討的教授。

但是我最想說的不是戰爭,還有更讓我難過的,那就是阿米爾的自我救贖,等了幾十年,人都死了,才鼓起勇氣去拯救失去的靈魂,是那麼可悲。我在想,有沒有更好的方法讓生命變的真實起來,有沒有幸福從一開始就沒有錯誤產生。

如果小說中的阿米爾能夠有一個導師指導他的生活,理解他的苦悶,傾聽他的心聲,我想他不會那麼懦弱,我想他至少知道這時候自己該怎麼做,這樣結果的原因,可能是他失去母親,沒有愛的依託,更重要的是沒有人來指導這個看上去富庶的大少爺,財富就是一切了嗎?阿米爾實際從情感上講是一個貧窮者,所以即使他有太多想法的時候也不能,被他人所理解,不能被他人,發生這些誤解的原因是因爲他擁有了太多的財富,可是我們知道財富與思想不能等同的,阿米爾一個可憐的思想乞討者。哈桑之所以勇敢,是因爲他從小灌輸的是服從與盡職,雖然貧窮,但他有阿里無限的愛,他知道自己能做什麼,或者必須做什麼,阿米爾卻沒有人來告訴他指導他,這對於尚處於成長階段的孩子來說,那是缺憾,更是教育的失敗,即使有父親,即使有老師。

想到今天中國的孩子,雖然還不是最發達的國家,但是至少是平安的社會,那麼孩子的成長就不用擔心了嗎。孩子是一個活生生的人,有思想,有渴望,對於他們的成長,作爲家長,作爲老師都應該樹立準確合理的教育觀念,教育首先要育人,讓他們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反觀中國家庭教育現狀,我不無擔憂,因爲獨生子女的原因,很多家長孩子都不能正確看待孩子自己與學習,一味的走溺愛的教育路線,不能吃苦,沒有正確對待挫折,就一定能平安度日嗎?很多家長看見孩子被欺負,不管三七二十一,先來一頓教育,“孩子,他要再揍你,你就揍他,使勁,出了事,你媽我給你兜着。”很多時候孩子之間的矛盾就是這樣的教唆。作爲父母最應該做的是瞭解事情原委,弄清是非黑白,教給孩子正確的處理方式,回擊不是解決問題的最好方法。

其實,最希望這世界多幾個“拉辛汗”。他用愛心,指導着阿米爾的成長,雖然只有短短的時間,他用行動指導阿米爾的寫作之路,我們從那個寫作的皮本子,就能看出,寫作對於阿米爾來說,是那麼重要,那個本子就是對他愛好的最大支持,更是書法內心的最好地點,也是後來,只有“拉辛汗”才能把“阿米爾”從美國不遠萬里拉到黑暗的阿富汗,來贖罪來證明自己,雖然有點晚,但是至少他來了,至少他救瀆了自己的靈魂,讓人生的後半生沒有遺憾留存。如果這世界多幾個拉辛汗,那麼這世界就會少幾個阿米爾的羞愧,也少幾個哈桑的被欺,也沒有哈桑的“爲你,千千萬萬遍”,這樣沒有主見的奴性語言,更沒有阿瑟夫變態的人格。

故事就是故事,幸運的是阿米爾沒有被塔利X殺死,幸運的是他被索拉博相救,幸運的是他有一個在移民局工作的舅舅相助,試想如果沒有這些,那會什麼樣?小說就是小說,它來源於生活並且高於生活,此時的我們最擔憂的還是處於水深火熱的孩子們,還有心靈空虛的孩子們,他們正在等待我們的正確學習指導、尤其是做人的指導。

  《追風箏的人》讀後感範文3

大學時就聽同學說過《追風箏的人》這本書很好,一直都沒機會看;就業後偶爾有同學提起這本書很值得一看,遂決定買來看看。今天看完了,確實很好看,很不錯的一本書。

《追風箏的人》,一本好評如潮的書。短短几年時間,該書已在全球銷量超過800萬,一本好書不一定暢銷,一本暢銷的書也不一定是好書,但《追風箏的人》絕對是一本既暢銷又極具可讀性的書。該書講述的是在阿富汗,那片飽受戰爭摧殘的土地上,兩個小夥伴的故事,確切的說是兩個兄弟間的故事。對於阿富汗,或許太多的中國人都是很陌生的,而作爲美國人來說,給那片國土上的一些人帶來了一段難以遺忘的慘痛記憶,但對於阿富汗,他們也存在着諸多的疑問,雖然美國人在阿富汗的戰爭中取得他們所謂的勝利。而作爲一名出生在阿富汗,移民到美國的作家,阿富汗的根依舊保留在他心中,血液裏是割不斷的阿富汗情節。寫一本關於那片國土上的故事,對於作者來說,更像是在講述他或是他身邊的人,娓娓道來,讓你隨着故事脈絡的發展,陪伴作者親歷阿富汗,去感受他們的故事。

還是讓我從阿米爾一次又一次的傷害哈桑開始吧。雖然哈桑對阿米爾有着異乎尋常的忠誠,阿米爾卻一次又一次的侮辱他,傷害他,背叛他。阿米爾的行爲確實可以稱得上“卑劣”二字,可是我相信,每一個讀者都會發自內心的原諒他。因爲每一個人的心裏都有一個阿米爾,他懦弱、膽怯、過於敏感、滿心嫉妒,但也正是這個阿米爾,內心柔軟,有着超乎常人的道德感,對自己無比苛刻。正因如此,在受到無法抗拒的誘惑和無法言喻的苦痛而對最忠誠的哈桑作惡的同時,他一生都爲此揹負着沉重的十字架,永遠也無法原諒自己對哈桑的背叛。直到他歷盡千難萬險,瞭解了身世的祕密,設法收養了哈桑的遺孤,他纔得到了最終的救贖。

與性格複雜的阿米爾相比,哈桑簡單得像個符號。他忠誠、勇敢、善良,他說的第一個單詞“阿米爾”決定了他的命運,決定了他只爲阿米爾而活。阿米爾視他爲僕人,看着別人打他見死不救,嘲笑他不識字,甚至用收到的禮物誣陷他偷竊:但只要與阿米爾相關,他什麼都能原諒——雖然我不確定他是否真的無怨無悔。但是,從他最後爲了保護阿米爾的房子而死,我想,他真的從來不曾後悔過。他用生命實現了他的誓言:“爲你,千千萬萬遍!”他那種不含任何雜質的純粹信任、忠誠和愛,讓兔脣的他成爲了我心中一個天使般的存在。

看了這本書,對責任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喜歡這本書的風格,它所包含的東西很多:責任、誠實、愛情、友情、寬恕和贖罪。每個人都有可能犯下錯誤,但關鍵是承擔錯誤的勇氣,在很多時候,因爲腦袋瓜裏一時錯誤的念頭,導致錯誤的行爲,傷害到其他人,礙於面子,礙於需要承擔的責任,我們有時候選擇逃避,逃避我們的錯誤,逃避我們對其他人的傷害。

這本書就較深刻得寫出作者爲了彌補自己曾經的錯誤,歷經千辛萬苦去贖罪的過程,讓人感受人格的魅力。

風箏,這本書的主線,是親情、是愛情、是友情,是正直、是善良、是誠實,是人格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只有追到,才能是健全的人。

每個人心中都有風箏,無論它意味什麼,都要勇敢地去追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