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幼兒園教案 > 《誰咬了我的大餅》幼兒園小班教案(通用12篇)

《誰咬了我的大餅》幼兒園小班教案(通用12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28W 次

作爲一名爲他人授業解惑的教育工作者,時常要開展教案准備工作,教案有助於學生理解並掌握系統的知識。我們應該怎麼寫教案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誰咬了我的大餅》幼兒園小班教案,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誰咬了我的大餅》幼兒園小班教案(通用12篇)

《誰咬了我的大餅》幼兒園小班教案 篇1

活動目標:

1.理解故事內容,通過對比了解不同動物的牙印是不一樣的。

2.嘗試用完整的語句表述:“是你咬了我的大餅嗎?”“不是我,你看——”“嗯,果然不一樣”。

3.體會故事角色的情感變化,感受故事的有趣,幽默的情節。

4.能分析故事情節,培養想象力。

5.萌發對文學作品的興趣。

活動重難點:

理解故事內容,學說故事中的對話,嘗試用自己的語言描述觀察、比較情況。

比較牙印的不同,並作出判斷。

活動準備:

板製作大餅

2.《誰咬了我的大餅》的圖書

3.自制餅乾若干

活動過程:

一、引出課題

師:今天小豬遇到了一個麻煩,想請小朋友們幫忙,你們願意嗎?

出示圖畫書1:看,這是什麼呀?(大餅)這塊大餅是小豬做的,它做了一塊好大的餅,累的睡着了,等他醒來一看,咦!是誰咬了我的大餅啊?(出示教具:大餅)

師:xx是你咬了我的大餅嗎?xxx是你咬了我的大餅嗎?那到底是誰咬了我的大餅呢?

教師出示大餅:看看大餅上的缺口是什麼形狀的?(半圓形的)幫小豬猜猜是誰咬了他的大餅?(幼兒猜測是誰咬了小豬的大餅。)

二、理解故事

1.師:小豬決定去問問它的朋友,它走啊走,遇到誰啦?(遇見小鳥)小豬會怎樣問它呢?(請幼兒問)

“小鳥小鳥是你咬了我的大餅嗎?”小鳥說:“不是我,你看!小鳥在大餅上“啊嗚”咬了一口!”(取走大餅一小塊)

師:小朋友幫小豬看看,小鳥咬的是怎麼樣的,爲什麼小鳥咬的大餅是三角形(因爲他的嘴巴是尖尖的,小小的三角形,所以要出來的牙印是三角形),和原來的那個牙印一樣嗎?是不是小鳥咬的呢?小豬說:嗯,果然不一樣。

2.師:小豬又遇見誰啦?(小兔)小兔咬出的牙印是什麼樣子的呢?(幼兒猜測)小豬會怎樣問小兔呢?“小兔是你咬了我的大餅嗎?”小兔說:“不是我不是我,不信你看!說完兔子在大餅上“啊嗚”咬了一口(取走一塊),兔子咬的牙印是怎麼樣的,(突出小兔的三瓣嘴、門牙)你們看是不是小兔?(不是)小豬說:果然不一樣。

3.小豬又遇見了狐狸,誰來幫助小豬問問狐狸吧,還有誰來用響亮的聲音問一問“狐狸是你咬了我的大餅嗎?狐狸說:不是我,你看,狐狸在大餅上“啊嗚”咬了一口(取走大餅一小塊)”狐狸在大餅上咬了一口是怎麼樣的。(大大的三角形)和半圓形的牙印一樣嗎?

是不是狐狸咬的呢?小豬會怎麼說呢?(嗯,果然不一樣)

4.小豬又遇見誰了?(鱷魚)小豬會怎樣問鱷魚?猜猜鱷魚咬出來的牙印是什麼樣子的?鱷魚說:不是我,不是我,你看!鱷魚在大餅上咬了一口,(取走大餅一塊)鱷魚咬的牙印是什麼樣子的?(尖尖的,鋸齒一樣)看來也不是鱷魚咬的。小豬會怎麼說?(果然不一樣。)

5.最後小豬又遇見了誰?(河馬)小豬會怎樣問河馬?河馬張開大嘴,輕輕的咬了一小口,看看,大餅變得怎麼樣了?河馬咬出來的牙印是什麼樣子的?

小結:小鳥的嘴巴要出來的一口是小小的三角形,小兔的是三瓣嘴,狐狸咬了一個大三角,鱷魚咬掉了一個大鋸齒,河馬咬掉了半個大餅,他們咬的牙印和這個半圓形的牙印都不一樣,所以都不是它們咬的。那到底會是誰咬的的呢,真奇怪!(邊總結邊出示小動物)

6.教師繼續講述結尾:小豬的肚子也有點餓了,它也咬了一口,啊嗚!(吧唧吧唧)真好吃!他一邊嚼着大餅一邊想:是誰咬了我的大餅呢?原來是小豬自己咬的!真是一隻糊塗的小豬呀!

三、送餅乾

1.老師這裏有許多小餅乾,看看上面的缺口是不是它們咬的呢?

2.(分別出示不同缺口的餅乾)讓小朋友猜猜是誰咬的,然後請個別幼兒送給相應的小動物。(送的時候說一句我送餅乾給你吃)

3.這裏還有許多餅乾,都是這些小動物咬的,請小朋友每人拿一塊餅乾,仔細看一看餅乾缺口是什麼樣子的,和誰的嘴巴像,就把它送給誰。

4.集體檢查送的是不是正確。(請個別幼兒檢查)

四、完整地欣賞故事

完整展示圖畫書,教師講述故事。

五、結束活動

小豬謝謝你們幫助了他,他又做了很多餅乾請小朋友們吃,你們與客人老師一起分享吧!

活動反思:

《誰咬了我的大餅》小豬的形象符合小班幼兒的年齡特徵,整個故事內容貼近幼兒的生活經驗,就好像那隻小豬就生活我們身邊一樣。這樣的繪本故事更能引起幼兒情感上的共鳴。根據這本繪本內容的特點與小班幼兒好奇的求知心理,教師創設適當的問題情境製造一個接一個的懸念,將幼兒的注意引入與繪本故事有關的情境中,並在觀察、猜測圖片信息中獲得結果解釋疑惑。這樣的提問簡單有趣但是具體,圍繞故事情節而展開,足以吸引幼兒全神貫注地閱讀與傾聽教師講述書中的故事。

《誰咬了我的大餅》幼兒園小班教案 篇2

目標:

1、理解故事內容,嘗試完整地表達一句話:是你咬了我的大餅嗎?

2、通過對比觀察,發現不同動物的牙印是不一樣的。

3、在“咬一咬”的環節中,體驗活動帶來的樂趣。

4、通過語言表達和動作相結合的形式充分感受故事的童趣。

5、願意分角色表演簡單的故事情節。

準備:

課件 大餅人手一塊?咬有動物牙印的“餅乾”

過程:

一、談話導入

1、師:小朋友們喜不喜歡聽故事呀?今天楊老師帶來了一個和大餅有關的故事,小朋友有沒有吃過大餅呀?大餅是怎麼樣的呀?

2、我們一起來看看故事中的大餅是怎樣的。

3、這個大餅是誰做的?

二、結合課件 以“牙印”爲線索,理解故事內容

1、教師繼續講述:原來是小豬做的呀,小豬做完大餅太累了,就躺在大餅上睡着了,可是等它醒來一看……

2、咦,大餅和開始有什麼不一樣?(被人咬了一口)咬的這口是怎樣的呀?小豬說:“我剛纔睡着了,你們有沒有看見是誰咬了我的大餅呀?”那我們跟着小豬一起去問問是誰咬了它的大餅。

3、小豬碰到小動物(小鳥、兔子、狐狸、鱷魚、河馬)

①小豬碰到小鳥? 教師:“小豬碰到了誰?你們猜,小豬會對小鳥說什麼?”(那我們一起來聽聽小豬是怎麼說的)小豬說:“是你咬了我的大餅嗎?”(幼兒學說這句話)“不是我,不信的話能讓我在你的大餅上咬一口嗎?”說完,小鳥就在大餅上咬了一口。“小朋友們看,上面和下面的牙印哪個纔是小鳥咬的呀?師:哦,這個尖尖的牙印是小鳥咬的,那彎彎的牙印是誰咬的呢?

引導幼兒學說小豬和其他動物說的話

4、師:都不是這些動物咬的,那到底是誰咬了小豬的大餅呢?(播放課件 師有感情講述)

5、師:你們有沒有發現是誰咬了小豬的大餅呢?

三、完整閱讀故事

師:這個故事好玩嗎?現在楊老師和你們一起來講講這個故事好嗎?

四、咬一咬

1、出示牙印,幼兒說出是誰咬的。

2、師:小朋友們真棒,爲了表揚你們,楊老師獎勵你們每人一塊大餅,也獎勵我自己一塊好嗎?(師咬一口)這是誰的牙印,你們想咬咬看嗎?

3、幼兒邊咬大餅邊比較牙印的不同。

活動反思:

《誰咬了我的大餅》是一個輕鬆詼諧的繪本故事,故事情節充滿懸念,看到最後,結局令人感到意外,讓幼兒體驗到了繪本故事帶來的快樂。因此這個故事是符合小班幼兒的年齡特點的,是幼兒感興趣的。

活動中的三個目標是以幼兒的生活經驗爲基礎的,包含了認知、能力和情感目標,活動過程緊緊圍繞這三個目標設計,我在導入環節中以談話爲主,談話的內容與幼兒切身經驗有關,因此幼兒都能大膽地交流,也能馬上投入到活動當中。接下來讓幼兒帶着問題進入故事,進入活動的第二環節——“誰咬了我的大餅”,也是活動的重點環節,課件中生動的畫面一下就吸引了孩子的眼球,讓幼兒對不同動物在大餅上的牙印有了直觀的對比感受,激發了他們大膽猜想故事情節的慾望。在引導幼兒嘗試完整表述:“是你咬了我的大餅嗎?”這一環節,目標是層層遞進的,

1、讓幼兒聽小豬說。

2、教師引導幼兒一起說。

3、請個別能力較強的幼兒單獨說。4、鼓勵全班幼兒一起說。最後活動在“咬一咬”的輕鬆氛圍中結束,在這一環了中,幼兒既能親口嚐到大餅又能把自己的牙印和動物的牙印做對比,幼兒的興趣很高。

不足之處:

在複述故事的環節中,可能是因爲幼兒已經知道了故事結果,所以沒有興趣再去聽這個故事了。因此,複述故事這個環節顯得很牽強,活動中我沒有及時地進行調整,如果及時地跳過複述故事這一環節或換成故事表演可能會好一些。

《誰咬了我的大餅》幼兒園小班教案 篇3

活動目標:

1、理解故事內容,通過對比了解不同動物的牙印是不一樣的。

2、嘗試用完整的語句表述:"是你咬了我的大餅嗎?""不是我,啊嗚!你看--""嗯,果然不一樣"。

3、體驗動物們"咬一口"的憨厚樂趣以及想象帶來的快樂。

活動準備:

1、知識準備:知道日常生活中動物的一些牙印

2、物質準備:

①動物頭飾、大餅圖片

②餅乾

③《誰咬了我的大餅》PPT

活動過程:

一、導入,引起幼兒興趣。

1、這是什麼呀?(大餅)看一看大餅是什麼樣的?(圓圓的)啊嗚一口,可能會是什麼味道呢?

2、這麼香的大餅是誰做的呀?(出示小豬睡在大餅上的畫面)

二、分段欣賞

1、教師講述:原來是小豬做的呀,小豬一覺醒來,發現自己辛辛苦苦做的大餅上被咬了一口,被咬的這一口是什麼形狀的?(圓圓的)會是誰咬的呢?

(是你咬了小豬的餅嗎?連續問幾個幼兒)究竟是誰咬了小豬的大餅呢?我們和他一起找找啊!

2、小豬碰到了誰?(小鳥)小鳥的嘴巴長什麼樣?(尖尖的)

3、會是小鳥咬的麼?

4、我們和小豬一起問問"是你咬了我的大餅麼"。小鳥說:"不是我,啊嗚!你看。"小鳥是怎麼說的,做了什麼?

小鳥咬的是什麼形狀,大餅上的牙印一樣嗎?這一口是小鳥咬的嗎?所以小豬說:嗯,果然不一樣。

5、我們繼續去找,碰到了誰?小兔的牙齒是什麼樣的?你覺得會是小兔咬的嗎?

誰來問問小兔。小兔會說什麼呢?教師扮演小兔,和幼兒練習對話。

【"是你咬我的大餅麼""不是我,啊嗚!你看""恩!果然不一樣"】

6、它是誰?看看它的嘴巴,想想狐狸咬的牙印會是怎樣的呢?誰來問一問?教師扮演小豬,男生扮演狐狸。

7、誰啊?(鱷魚)誰來幫小豬問一問?誰來做鱷魚?(一人做鱷魚,其他幼兒做小豬)鱷魚的牙印像什麼?是它偷咬了小豬的大餅嗎8、看看是誰?咬出來的是怎樣的呢?(女生做大河馬,男生做小豬)

三、完整講述,進一步瞭解故事內容。

1、講述故事:小豬找了這麼久,也沒找到誰咬的!大餅只剩下一點點了,小豬的肚子餓得咕咕叫,吧唧吧唧,它也在大餅上咬了一口,小豬終於也吃上了自己做的大餅,一邊吃一邊想,究竟是誰咬了我的大餅呢?

2、(最後一幅圖讓幼兒仔細觀察)究竟是誰咬了小豬的大餅啊!爲什麼(它們的牙印一樣)

3、小結:到底是誰咬的大餅啊!小豬真粗心!自己咬的都忘記了,還到處問別人。但是他遇到問題知道動腦筋想辦法,這要表揚。

小朋友你們覺得這個故事有趣麼?

4、(看PPT說故事)

四、分享餅乾動物們咬出來的牙印都不一樣,你們想不想自己來咬一口大餅,看看你們咬出來的牙印是什麼樣子的呀!

《誰咬了我的大餅》幼兒園小班教案 篇4

活動目標:

1、喜歡聽故事,感受故事的幽默有趣,知道做事不能粗心大意。

2、會觀察和對比大餅上的牙齒印,並說短句“不是我,你看”,“果然不一樣”等。

3、知道不同動物的牙齒印是不一樣的,樂意交流自己的發現。

活動準備:

課件、小動物圖片、展示板。

活動過程:

1、出示大餅,引起幼兒興趣。

(1)出示大餅,提問:你們看看這是什麼?誰想嘗一嘗?(請個別小朋友嘗一嘗),

(2)引導幼兒觀察牙印:咦,這是什麼?(咬過之後留下的形狀),

(3)出示被動物們教過大餅的圖片,引出故事:你們猜猜看,是誰咬掉了大餅呢?我們一起來聽個故事吧!

2、教師講述故事,引導幼兒觀察、理解故事的有趣情節。

(1)教師講述故事一遍,提問:故事的名字叫什麼?出現了幾個動物?誰偷吃了小豬的大餅?

(2)教師和幼兒一起看ppt說故事:

①小豬做了一塊又大又圓的餅,太累了,躺在大餅上睡着了。(動作睡覺)等小豬醒來的時候,咦?大餅怎麼啦?(被咬了一口)是誰咬了小豬的大餅呢?是你們咬了小豬的大餅嗎?

小豬想去問問它的朋友們。小豬的家附近住了小鳥、兔子、狐狸、河馬。(出示動物圖片)

②小豬拿着大餅去問小鳥,你們猜猜看小豬會跟小鳥怎麼說呢?我們一起聽聽看,小豬是怎麼說的“小鳥小鳥,是你咬了我的大餅嗎?”“不是我,你看……”小鳥在大餅上咬了一口。留下了一個怎麼樣的牙齒印?(尖尖的)小鳥的嘴巴尖尖的,留下一個三角形的牙齒印。小鳥的牙印和剛纔的牙齒印一樣嗎?(不一樣)剛纔那個牙齒印是半圓形的,不是小鳥咬的。引導幼兒學說短句:不是我,你看······

③你們看,小豬又找到了誰?(小兔)我們一起來問問小兔吧:“小兔小兔,是你咬了我的大餅嗎?”小兔拿起大餅也在上面“啊嗚”咬了一口。大餅上的牙齒印是怎麼樣的?小兔的牙齒印是小小的方方的。爲什麼會這樣?(小兔有兩個平平的大門牙)引導幼兒學說短句:果然不一樣

④接下來,你們覺得小豬會去找哪個朋友?(幼兒自由回答)看,小豬找到了?(狐狸)猜猜看狐狸的牙齒印會是怎麼樣的?爲什麼?(觀察牙齒)狐狸狐狸,你也來咬一口吧。“啊嗚”看,狐狸的牙齒印是大大的三角形。

⑤“啊嗚”咦?大餅被哪個小動物咬掉了一大半呀?(河馬)爲什麼?哦,小豬肯定是去問河馬了,河馬的嘴巴可真大,留下了許多大大的方方的牙齒印。

⑥這個半圓形的牙齒印到底是誰咬的?小豬還是不知道是誰咬了自己的大餅。小豬正在發愁的時候,朋友們都說“小豬小豬,你也咬一口吧”,小豬也在大餅上咬了一口。咦!小豬的牙齒印是怎麼樣的呀?(半圓形)現在你們知道是誰咬了小豬的大餅嗎?(小豬)

3、引導幼兒交流想法,知道做事情不能粗心的道理。

(1)提問:聽了這個故事,你想對小豬說什麼?

(2)小結:原來是粗心的小豬,自己咬掉了大餅,卻到處問別人。我們小朋友做事可不能粗心大意哦!

4、品嚐餅乾,體驗活動的樂趣。

(1)出示餅乾:小動物們的牙齒印都是不一樣的,那你們想不想知道自己的牙齒印是怎麼樣的呢?我們先去洗洗手,然後去咬一咬、看一看。

(2)幼兒分享餅乾。

《誰咬了我的大餅》幼兒園小班教案 篇5

一、活動目標:

1、樂意表達自己的想法,學說故事中的對話。

2、能按不同動物的齒印進行匹配,感受活動的樂趣。

二、活動準備:

1、教具大餅一個;小鳥、兔子、狐狸、鱷魚、河馬圖片。

2、ppt課件。

3、幼兒操作材料:各種動物牙印的餅乾若干;自主閱讀圖片若干。

三、活動過程:

(一)觀察大餅,激發興趣。

1.出示圖片,觀察大餅。

師:這是什麼?它是什麼樣子的?

小結:原來呀小豬做了一個又大又圓的餅。

(二)以“牙印”爲線索,理解故事內容。

1、發現牙印。

(1)師:小豬太累了,看,它怎麼了?誰來學學它睡覺的樣子?

(2)師:等它醒來,發生什麼事情了?

(3)師:瞧,大餅在這兒呢?看看大餅上的牙印是什麼樣子的?什麼形狀的?那可能是誰咬了他的大餅呢?

2、尋找牙印。

(1)遇到小鳥。

師:小豬走呀走,碰到了誰?它會對小鳥說什麼?小鳥在高高的空中,怎麼說才能讓它聽到?

你們覺得是小鳥咬的嗎?爲什麼?小鳥的牙印是什麼樣的?和半圓形牙印一樣嗎?

(2)自主閱讀。

師:小豬繼續往前走,這次又會遇到誰?在你們的椅子下面有一些圖片,等等請你們仔細看一看,這位動物的牙印是什麼樣子的?

幼兒自主閱讀,教師指導:遇到了誰?小豬會怎麼問?它的牙印是什麼樣的?

(3)遇到兔子、狐狸、鱷魚、河馬。

師:看完了嗎?輕輕放回椅子下吧。小豬遇到了誰?小豬會怎麼問?是它咬的嗎?爲什麼?它會怎麼回答?XX的牙印是什麼樣子的?

(4)小結:原來小鳥咬出來的牙印是小小的三角形,小兔的呢?是兩顆大門牙,狐狸咬了一個大三角,鱷魚咬掉了一個大鋸齒,河馬咬掉了半個大餅。

3、匹配牙印。

(1)師:這裏有一些餅乾,看上面的牙印是什麼樣的?是誰咬的呢?誰願意來送給這位動物?可以跟它說什麼?

(2)師:這裏還有許多餅乾,請你們每人拿一塊餅乾,仔細看一看餅乾牙印是什麼樣子的,和誰的嘴巴像,就把它送給誰。

(3)集體檢查送的正確與否。

(4)師:那小豬的餅乾到底是誰咬的呢?我們聽完故事就知道了。

4、完整欣賞。

(1)教師播放課件,講述故事。

(2)出示最後一張畫面:孩子們,小豬的大餅到底是誰咬的呢?你們知道嗎?爲什麼?

(3)師:搞了半天,原來是小豬咬了自己大餅啊!這真是一隻糊塗的小豬啊!

(三)律動“做餅乾”,結束活動。

1、師:小豬謝謝你們幫住了它。想請你們幫忙再做些餅乾,你們願意嗎?

2、聽音樂做律動。

3、結束語:餅乾做好了,等等我們小朋友也來咬一口,看看你們的牙印會是什麼樣的?

《誰咬了我的大餅》幼兒園小班教案 篇6

活動目標

能運用觀察討論並嘗試猜測的方法,理解繪本畫面內容,用連貫的語言大膽表述。

知道不同動物的咬痕特徵,並能根據咬痕判斷是哪種動物。

領會故事蘊含的寓意和哲理。

引導幼兒細緻觀察畫面,積發幼兒的想象力。

教學重點、難點

能運用觀察討論並嘗試猜測的方法,理解繪本畫面內容,用連貫的語言大膽表述。(重點)

知道不同動物的咬痕特徵,並能根據咬痕判斷是哪種動物。(難點)

活動準備

課件PPT 輕音樂 小豬頭飾1個、小鳥、小兔、狐狸、鱷魚、河馬等頭飾。

活動過程

一、談話導入,引出小豬。

1,出示小豬圖片,引導幼兒觀察,

今天老師看到小朋友太可愛了,所以老師我太喜歡你們了。今天來還給小朋友帶來了一個我的好朋友你們想認識他嗎? 芝麻關門我看誰在偷看啊?芝麻開門,

提問:這是什麼啊(小豬)可愛吧?喜歡他嗎?今天我們講的就是關於小豬的故事。想聽嗎?

2 展示PPT第1—2頁,引語:小豬今天遇到了一個難題,想請小朋友來幫忙,我們一起來看看小豬遇到了什麼困難?小豬做了一個好大的餅,累得睡着了。等他醒來一看,咦,是誰咬了我的大餅呢?問題:小豬的大餅被誰咬了一口?請幼兒觀察,想一想。你想會是誰那?幫助小豬想一想!會是那些小動物那?

二、瞭解故事的發展情節。

引語:小朋友幫小豬想了這麼多哪,讓我們和小豬一起在這裏找答案吧!

1.展示PPT第3—4頁:問題:小豬找到了誰啊?(小鳥)怎麼問哪?幼兒自由回答老師總結。“是你咬了我的大餅嗎”小豬問小鳥。“不是我 你看——”小鳥在大餅上咬了一口,“嗯,果然不一樣”

2.師幼扮演角色表演小豬和小鳥的對話,加深對這兩句話的記憶,爲下邊的故事情節做鋪墊。

老師當小豬你們當小鳥我們來演一遍他們的對話“是你咬了我的大餅嗎”小豬問小鳥。“不是我 你看——”小鳥在大餅上咬了一口,“嗯,果然不是你。”小鳥咬的像什麼呀?(三角形)

3.展示PPT第5—10頁:對各種動物肢體語言的模仿和對話及對各種動物咬痕特徵和誰咬的進行了解。

小豬又找到了誰呀?(兔子)說什麼啊?師幼:“是你咬了我的大餅嗎”小豬問兔子。“不是我 你看——”兔子在大餅上咬了一口,“嗯,果然不一樣”小豬又找找到了?(狡猾的狐狸)怎麼問啊?“是你咬了我的大餅嗎”小豬問狐狸。“不是我 你看——”狐狸在大餅上咬了一口,“嗯,果然不是你。”狐狸咬的像什麼呀?(三角形,比小鳥咬得大)小豬還是沒找到傷心地走着!找到了鱷魚怎麼問啊?“是你咬了我的大餅嗎”小豬問鱷魚。“不是我 你看——”鱷魚在大餅上咬了一口,“嗯,果然不是你。”鱷魚咬的像什麼呀(鋸,尖尖的)。

4.展示PPT第11—13頁:傷心的小豬還是沒有找到兇手所以就還找,找到了河馬怎麼問哪?“是你咬了我的大餅嗎”小豬問河馬。“河馬張大了嘴”輕輕的咬了一小口,小豬看到河馬咬掉了那麼多小豬尖叫了一聲“啊——”的大餅呀!問題:變得更小了.小豬找到兇手了嗎?小豬還是沒有找到。

5.展示PPT第14頁:小豬肚子餓得“咕咕叫”“啊嗚”它也在大餅上咬了一口 “吧唧吧唧”,他一邊嚼着大餅,一邊想:究竟是誰咬了我的大餅呢?我們來看有什麼變化(看課件)請幼兒想一想:小豬找到兇手了嗎?幼兒與同伴互交流說一說。誰是兇手啊?小朋友自己說!

三、教師完整講述故事,( 課件PPT 輕音樂 )請幼兒給故事起名字,鼓勵幼兒大膽去想,告訴幼兒故事的名字:誰咬了我的大餅。

1.我們的故事講完了我們給這個故事起個好聽的名字吧?(互相交流)讓幼兒自己大膽說。這本書的作者給他起了一個誰咬了我的大餅的名字。好聽嗎?你們說一變。

師幼表演故事,讓幼兒自選較色:小豬、小鳥、小兔、狐狸、鱷魚、河馬等,聽故事帶頭飾表演。幼兒自己找到自己的咬痕!

四、在表演活動中自然結束本次活動。

小豬說“今天太謝謝你們了,幫我找到了咬餅得人原來呀是我,嘿嘿”真的謝謝你們!我們一起去吃餅吧?

教學反思

在本活動中,幼兒能掌握故事內容,並能大膽想象與猜測,在角色表演中掌握句型“xx,是你咬了我的大餅嗎?”幼兒能通過對比猜測動物的牙印。在第一次試上的時侯,使用PPT,效果不理想,由於是第一次給他們上課見到陌生的男老師幼兒剛開始有點不適應有點害怕,所以活動中幼兒不是很主動,而且興趣也不濃。發現不足之後進行修改,然後再次試上,這次幼兒已經對我有點了解先播放PPT大餅圖片進行講述,幼兒對動物的牙印很感興趣,很樂意去觀察並說一說自己的發現。然後在播放PPT完整欣賞故事。在故事的開始時,有個別幼兒已經猜到是誰咬了大餅,但不確定。還有個別幼兒說是小猴咬的,當時我很着急,因爲小猴不是故事中的小動物,在通過多次的對比、驗證、猜測之後,最終找到的答案,而且還從中瞭解了動物的牙印與牙齒的關係。但是在最後欣賞PPT時,我們在前面已經揭曉了故事的結局,解開了懸念,所以幼兒講述的積極性不高。在第三次試上時我們將懸念留到了欣賞PPT的時候,幼兒講述的積極性就提高了,最後在驗證自己的猜測,這樣來之不易的結果讓幼兒很開心,體驗到成功的喜悅。在欣賞PPT時插入了音樂,這樣聲圖並茂,提高了幼兒講述的積極性和增加了故事的趣味性。

《誰咬了我的大餅》幼兒園小班教案 篇7

設計意圖:

《誰咬了我的大餅》是一本充滿懸念的繪本。故事利用一次又一次的設懸、釋懸來勾起了孩子們濃厚的興趣。在活動中我採用猜測、想象等手段讓幼兒置身於故事情節中,讓幼兒在猜猜、講講、演演的過程中感受故事的詼諧與幽默。

活動目標:

1.感受故事情節,學說角色對話。

2.根據不同的牙印特徵進行猜想、判斷。

活動準備:

1.《誰咬了我的大餅》PPT課件、餅乾若干。

2.初步已瞭解一些動物的牙齒印。

活動過程:

一、觀察大餅,引發興趣。

師:瞧,這是誰呀?這隻小豬,做了一塊好吃的大餅,這塊大餅是什麼樣子的?

師:這塊大餅上還有一粒一粒的芝麻呢,看起來就好好吃,小豬做累了,就睡着了。可是等它醒來,咦?怎麼了?大餅怎麼少了一塊啦?少的這一塊是什麼樣子的?你們來猜猜會是誰咬的呢?

二、看看說說,理解故事。

1.觀察畫面,學習對話。

他遇見了誰?小鳥是怎麼說的?

2.運用對話, 大膽講述。

是小兔(狐狸)咬的嗎?小兔(狐狸)會怎麼說?

3.根據“牙印”,猜測情節發展

是鱷魚(河馬)咬的嗎?鱷魚(河馬)是怎麼說的?這個牙印象什麼?

三、完整欣賞,發現真相。

小豬去問了哪幾個好朋友?到底是誰偷吃了大餅?

四、品嚐餅乾,發現特徵。

師:小豬也給你們送來了餅乾,讓我們一起來嚐嚐吧,一邊品嚐一邊看看你咬出來的餅乾會是什麼樣。

反思:

1.閱讀活動以“趣”引領

選材“趣”:《誰咬了我的大餅》小豬的形象符合中班幼兒的年齡特徵,整個故事內容貼近幼兒的生活經驗,就好像那隻小豬就生活我們身邊一樣。這樣的繪本故事更能引起幼兒情感上的共鳴。

教具“趣”:根據繪本中故事人物和大餅製作的紙盤偶和黃色墊板製成的大餅富有童趣,能形象生動得表現各種動物咬大餅的動態過程。而且“大餅”的教具還能幫助幼兒更加直觀比較動物牙印之間的不同特徵,很好的成爲幼兒理解繪本的活動工具。

2.層層懸念以“問”釋疑

根據這本繪本內容的特點與中班幼兒好奇的求知心理,教師創設適當的問題情境製造一個接一個的懸念,將幼兒的注意引入與繪本故事有關的情境中,並在觀察、猜測圖片信息中獲得結果解釋疑惑。這樣的提問簡單有趣但是具體,圍繞故事情節而展開,足以吸引幼兒全神貫注地閱讀與傾聽教師講述書中的故事。

3.反思這次的開放,我覺得以下這些值得我改進:

上課還不夠從容,面對陌生的孩子、陌生的環境還會緊張。一開始當孩子們沒有看出那是大餅時,我感覺孩子沒有答到點上,有點慌,接下來我的狀態不是很“積極”,孩子們的情緒我也調動的不夠;課堂中師生的互動還不夠輕鬆、活躍。

《誰咬了我的大餅》幼兒園小班教案 篇8

設計意圖:

綱要》中提出:幼兒的科學教育是科學啓蒙教育,重在激發幼兒的認識興趣、探究慾望,幫助幼兒學習運用觀察、比較、分析、推論等方法進行探索活動。

《誰咬了我的大餅》是一個非常具有趣味性的科學性繪本。我爲幼兒設置了繪本中的情境,讓他們在情境中閱讀繪本、觀察牙印、比較不同,從而分析、推論出牙印的不同源於牙齒的形狀不同,嘴巴的大小不同等等。最後,在繪本中結束活動,給人意猶未盡的感覺。

活動目標:

1.初步理解故事內容,嘗試用完整的語句表述:“是你咬了我的大餅嗎?”

2.通過對比,知道不同動物的牙印是不一樣的,並能進行配對。

3.願意參與探索活動。

活動準備:

1.經驗準備:留意生活中自己牙齒留下的痕跡。

2.材料準備:(1)繪本《是誰咬了我的大餅》大書;(2)大餅教具;(3)被各種動物咬了的不同形狀的小餅乾;(4)音樂《餅乾操》。

3.場地創設:大樹、池塘等場景,小鳥、小兔子、狐狸、鱷魚、河馬動物形象置於場景中。

活動過程:

1.在情境中閱讀繪本

(1)以故事內容導入,提出疑問

師:今天老師給你們帶來了一本非常有趣的書。

師:“小豬做了一個好大的餅”(拿出來),唉,累死了,我都想睡一會兒了!你們幫我看好了大餅啊,千萬不能讓誰偷咬了!

師:咦(手指),是誰咬了我的大餅?

師:是你咬了我的大餅嗎?是你咬了我的大餅嗎?是不是你偷咬的啊?肯定是你偷咬的!那是你們咬了我的大餅吧!

師:都不是你們,難道,是他們(場景中的小動物們)咬了我的大餅?你們幫我去問問看!

(分析:情境導人,讓幼兒自然而然進入故事情境中,進行探索。)

(2)觀察、比較、驗證嘴巴形狀不一樣、大小不一樣、牙齒不一樣,咬的牙印就不一樣。

師:孩子們,你們問的.怎麼樣啊?是不是他們咬的?

師:有人說是,有人說不是。那我們一起來問問看。

觀察一:

師:先來問問小鳥:“小鳥小鳥,是你咬了我的大餅嗎?”

“不是我,不是我!”

師:小鳥說……(不是它)爲什麼小鳥說不是它呢?

那我們請小鳥咬一口給我們看看。

師:哎,我的大餅是小鳥咬的嗎?

爲什麼不是小鳥咬的呢?(將半圓形和小鳥咬的三角形對比:不一樣,哪裏不一樣?形狀不一樣)小鳥咬的是什麼形狀?那爲什麼小鳥咬的是三角形呢?(小鳥的嘴巴尖尖的,三角形)哦,原來這跟小鳥的嘴巴有關係,小鳥的嘴巴是小小的、尖尖的三角形,所以它咬出來的大餅就是……。

師:你們一個人拿一個幫我看看!

師:你的是誰咬的?你的呢?你的呢?也可以跟你旁邊的小朋友說一說。

師:這樣吧,你覺得是誰咬了我的大餅就請你送到他的嘴巴里。

檢查:

我們一看,你們有沒有都找對哦!

集體觀察、個別糾正,請送錯的小朋友自己來糾正。

(分析:通過認識尋找正確的答案,這是孩子對自己的肯定。)

3.揭曉謎底,在繪本中結束活動

師:你們真的很棒啊,都送對了。

師:可是,我的大餅到底是誰咬的呢?

師:要不我們來看看書,也許裏面會有答案呢!

師:是誰咬的啊?哦,原來是小豬自己咬了自己的大餅都不知道,真是個糊塗的小豬啊!

(分析:在故事中結束活動,給人意猶未盡的感覺,爲課後的拓展延伸做準備。)

活動反思:

1.活動源於繪本,活動源於生活,因此,活動源於發現。

活動內容源於繪本故事:《誰咬了我的大餅》,非常具有趣味性,適合小班孩子閱讀;活動內容更加源於生活:生活中我們常常會發現,我的牙齒掉了,我咬東西的時候不太方便,而且咬出來的形狀前後都不一樣了。這是爲什麼呢?能否利用有趣的繪本,引導幼兒進行生活中的探索和發現呢?答案是肯定的!因此,形成了這樣一節生動的科學活動,可見,活動源於我們適時的發現和挖掘。

2.科學活動在於:觀察、比較、驗證、得出推論、結論。

正如《綱要》中所說:幼兒的科學教育重在激發幼兒的認識興趣、探究慾望,幫助幼兒學習運用觀察、比較、分析、推論等方法進行探索活動。科學首先需要觀察,在充分觀察的基礎上纔有發言權,這也是我們要帶給孩子的一種品質,細心觀察的一種品質。充分觀察之後自然而然地進入比較,有比較纔會有分析、有結論,才能夠引導幼兒進入情境,進入科學的探究中。

《誰咬了我的大餅》幼兒園小班教案 篇9

活動目標:

1、通過對比,知道不同動物的牙印是不一樣的,能大膽用語言進行描述。

2、理解故事內容,學說故事中的對話。

3、體驗閱讀的快樂。

活動準備:

1、PPT多媒體課件、音樂《餅乾歌》。

2、自制大餅、小動物圖片。

活動過程:

一、出示圖片,激發興趣。

1、教師出示小豬的圖片。

師:今天老師帶來了一個好聽的故事,你們想聽嗎?

師:(出示小豬圖片)這是誰啊?嗯,小豬做了一個大餅,這個大餅是什麼形狀的?(教師出示自制大餅)

師:(教師講述故事)小豬做了一個大餅,累的在大餅上睡着了。等它醒來一看,咦?是誰咬了我的大餅啊?小朋友,是你咬了我的大餅嗎?到底是誰咬了我的大餅呢?你們看一看,這一口咬的是什麼形狀?(半圓形)

師:你們覺得會是誰咬的呢?

2、幼兒猜測。

師:嗯,小朋友都說出了自己的想法,那我們看看小豬是怎麼做的。

二、結合圖片,理解故事內容。

(一)瞭解故事的第一部分

師:我們先一起來問問小鳥,好不好?(小鳥是你咬了我的大餅嗎)

師:你們覺得是小鳥咬的嗎?我們聽聽小鳥是怎麼說的?

師:是不是小鳥咬的,你是怎麼知道的?(引導幼兒從牙印上分析不同)

小結:小鳥的嘴巴咬出的一口是小小的三角,而那一口是半圓形的,所以不是小鳥咬的。

師:我們再去問問小兔吧。(小鳥是你咬了我的大餅嗎)

師:你們覺得是小兔咬的嗎?我們聽聽小兔是怎麼說的?(引導幼兒從牙印上分析不同)小結:小兔的是三瓣嘴,而那一口是半圓形的,所以也不是小兔咬的。我們一起來說說小豬是怎麼問小鳥和小兔的吧!

師:我們在去問問狐狸吧,狐狸又會怎麼回答呢?

師:你覺得是狐狸咬的嗎?狐狸會在大餅上咬出什麼形狀呢?

小結:狐狸咬出的缺口是尖尖的大三角。

師:小豬又問了誰?他會怎麼問呢?鱷魚又會怎麼回答呢?

師:你覺得鱷魚會在大餅上咬出什麼形狀呢?

小結:鱷魚咬掉了一個大鋸齒。

師:請幼兒問問河馬“河馬,是你咬了我的大餅嗎?”河馬沒有回答,輕輕的張開大嘴巴,啊!河馬把大餅怎麼了?

小結:河馬的嘴巴很大,有許多方方的牙齒。

(二)結合圖片,猜測第三部分。

師:小豬的肚子餓得“咕咕”叫,“啊嗚”他也在大餅上咬了一口。吧唧吧唧,他一邊嚼着大餅,一邊想:到底是誰咬了我的大餅。

師:到底是誰咬了小豬的大餅呢?小朋友你們知道嗎?你從哪裏知道的?

小結:粗心的小豬,自己咬掉了大餅,卻到處問別人。

三、集體閱讀故事

師:小朋友,這個故事有趣嗎?那我們一起來完整的說說這個故事吧。(完整展示PPT課件)

師:小豬吃飽了,小鳥、小兔、狐狸、鱷魚和河馬還餓着呢,我們一起回教室做餅乾給他們吃吧!(聽音樂有序退場)。

活動反思:

這個故事充滿了懸念,通過牙印貫穿故事,最後結局令人感到意外。

活動的開始部分我直接出示PPT導入,拋出問題:是誰咬了我的大餅?小朋友們都帶着這樣的疑問開始尋找“小偷”。幼兒通過大餅牙印的對比,知道不同動物的牙印是不一樣的,並能根據牙印來推斷是哪種動物咬的。整個活動下來覺得環節緊扣,牢牢的抓住幼兒的吸引力。

整個活動環節比較清晰,導入環節中的大餅幼兒的積極性較高,在幼兒操作的時候,讓孩子們通過咬餅乾來觀察自己的牙印和小動物牙印的區別,這樣更能加深他們的印象。活動的最後環節“做餅乾”有點倉促,沒有過度好。

《誰咬了我的大餅》幼兒園小班教案 篇10

活動目標:

1、通過對比,知道不同動物的牙印是不一樣的

2、樂意用語言來表達自己的發現,能用完整的語句表述:“是你咬了我的大餅嗎?”

3、喜歡繪本,體驗繪本閱讀帶來的快樂。

活動準備:音樂《小豬吃的飽飽》、自制《誰咬了我的大餅》繪本圖書

被咬過的大餅、動物牙印及動物圖片若干、好吃的餅乾

活動過程

一、引發興趣-----律動曲《小豬睡覺》

意圖:通過律動,激發幼兒的情趣

二、第一遍故事----邊敘邊議

意圖:閱讀講解,幫助幼兒理解故事,瞭解不同動物的牙印是不一樣的。

1、結合自制大餅,以“牙印”爲線索,理解故事內容。

(1)、教師講述:小豬今天可開心了,因爲他做了一個很大的餅,小豬做完大餅太累了,他躺在大餅上面睡着了。不過現在他應該醒了,你們想不想去看看他的大餅啊?

(2)、咦,大餅怎麼了?(被人咬了一口)到底是誰咬了我的大餅呢?教師走到幼兒座位問個別幼兒:“xx,是你咬了我的大餅嗎?”讓幼兒初步感知句型。

(3)、出示各個小動物,(小鳥,狐狸和鱷魚,大河馬)

碰到小鳥,教師:“你們猜,小豬對小鳥說了什麼?”

小豬說:“是你咬了我的大餅嗎?”“小鳥的牙印和大餅上的牙印一樣嗎?”

------小鳥的牙印是怎麼樣的?

------小兔的牙印是什麼樣子的?

------小豬碰到了狐狸,小豬問-----?猜猜狐狸的牙印會是什麼樣的?爲什麼?

------小豬問鱷魚----?鱷魚說-----?

-------小豬想,河馬的牙印可真大啊----才輕輕的咬了一小口,就差點把我的大餅全吃完啦!

2、再次辨認不同動物的牙印

-------小豬看着自己大餅上那麼多不一樣的牙印,回想着這些都是誰咬的呢?

(小小的三角形是小鳥的牙印,大大的門牙是小兔的牙印,大大的三角形是狐狸的牙印,尖尖的是鱷魚的牙印,最大的是河馬的牙印)

教師小結:原來不同的動物他們的牙印都是不一樣的。

---------小豬還是不知道是誰咬了他的大餅,我們一起再幫他查一查,好不好?

三、第二遍故事----完整欣賞

意圖:通過圖片和故事再現,感受故事中的情趣,體驗模仿故事中的對話

重點:引導幼兒根據圖片大膽表達,體會故事中的情趣。

四、遷移拓展

意圖:聯繫自己的生活,體驗自己的牙印的形狀

-----動物們的牙印都是不一樣的,那麼我們自己的牙印是怎麼樣的呢?輕輕的咬一口餅乾,看看你的牙印是什麼樣子的?

(老師也輕輕咬一口,讓孩子們與老師的牙印一起做比較,促進師生的互動交流)

《誰咬了我的大餅》幼兒園小班教案 篇11

活動目標:

1、初步理解故事內容,嘗試用完整的語句表述:"××,是你咬了我的大餅嗎?"

2、通過對比,知道不同動物的牙印是不一樣的,並能用大膽的語言進行描述。

3、喜歡繪本,體驗繪本閱讀的快樂。

4、理解故事內容,記清主要情節,初步學習人物的簡單對話。

5、藉助圖文並茂,以圖爲主的形式,培養孩子仔細閱讀的習慣,激發閱讀興趣。

活動重難點:

重點:理解故事內容,學說故事中的對話,嘗試 用自己的語言描述觀察、比較情況。

難點:比較牙印的不同,並作出判斷。

活動準備:

1、繪本故事PPT;

2、小豬、小鳥、小兔、狐狸、鱷魚、河馬圖片、餅乾圖片若干;

3、粘土製作的餅乾、披薩、漢堡、巧克力餅乾。

活動過程:

一、出示食物模型,激發幼兒的想象。

1、師:老師今天給小朋友帶來了什麼?各種各樣的食物,都有什麼呢?他們好吃嗎?

師:咦,這個餅乾怎麼了?爲什麼少了一塊,問小朋友是誰咬了我的餅乾?今天我們還有一位小客人,在它的身上也發生了一件事情,是什麼事情呢?我們一起去看一下今天的繪本故事《誰咬了我的大餅》。

2、師:小豬做了一塊又香又甜的大餅,累的在大餅上睡着了,等它醒來一看,咦,這個大餅怎麼了?對了,被咬了一口。看看這個缺口是什麼形狀的?半圓形。你們覺得可能是誰咬了這個大餅呢?

二、結合圖片,理解故事內容。

(一)瞭解故事第一部分,知道不同動物的牙印是不一樣的。

師:小豬想到底會是誰咬了我的大餅呢?於是,它開始尋找。

1、觀看PPT課件,請幼兒分析小鳥牙印。

師:小豬遇到了誰?小鳥。它對小鳥說:"小鳥,是你咬了我的大餅嗎?"我們一起學學這句好聽的話。(小鳥,是你咬了我的大餅嗎?)師:小鳥在大餅上咬了一口。是小鳥咬的嗎?不是。爲什麼?(引導幼兒從牙印上分析不同)小結:小鳥咬出的是小三角。

2、觀看PPT課件,分析小兔牙印。

師:小豬遇到了誰?小兔。我們一起來問問小兔:"小兔,是你咬了我的大餅嗎?"師:小兔在大餅上咬了一口。是小兔咬的嗎?不是。爲什麼?

小結:小兔的嘴巴是三瓣嘴,在大餅上咬出了兩顆牙齒印。

3、觀看PPT課件,分析狐狸牙印。

師:小豬又遇到了誰?狐狸。誰來問問狐狸?(請個別幼兒來問)我們一起來問狐狸:"狐狸,是你咬了我的大餅嗎?"師:狐狸在大餅上咬了一口。是狐狸咬的嗎?不是。爲什麼?

小結:狐狸咬出的是大三角。

4、觀看PPT課件,分析鱷魚牙印。

師:小豬又遇到了誰?鱷魚。誰來問下鱷魚?(請個別幼兒來問)我們一起來問:"鱷魚,是你咬了我的大餅嗎?"師:鱷魚在大餅上咬了一口。是鱷魚咬的嗎?不是。爲什麼?

小結:鱷魚咬出的像大鋸齒。

5、觀看PPT課件,分析河馬牙印。

師:小豬遇到了誰?河馬。我們一起來問河馬:"河馬,是你咬了我的大餅嗎?"師:河馬在大餅上咬了一口,是河馬咬的嗎?不是。爲什麼?

小結:河馬咬下了大半個餅。

(二)、通過送餅乾,進一步感知不同動物的牙印是不一樣的。

師:看來,每個小動物的牙印都是不一樣的。老師這裏還有許多被咬過的餅乾呢,請你幫忙把這裏的餅乾送給這些小動物吧。

1、請幼兒拿一塊餅乾,貼到相應小動物下面。

2、集體驗證。

師:送好的請回去!"都送對了嗎?"(請個別幼兒來驗證)

(三)、繼續欣賞,體驗故事的幽默之處。

師:小動物都吃到了你們送的餅乾,真開心!可是,小豬它找了好久也不知道是誰咬了它的大餅,肚子餓得"咕咕"叫,"啊嗚"它也在大餅上咬了一口。小朋友你們來告訴它是誰咬了大餅?(請個別幼兒說)哈哈,原來呀這個大餅上的缺口就是小豬自己咬的!

三、播放動畫《誰咬了我的大餅》,完整講述故事。

四、活動延伸-"吃餅乾"。

師:小豬非常高興,老師非常高興,謝謝你們幫助了我們,老師給我們小朋友帶來了餅乾,一起來看一看我們的牙齒印是什麼樣子的。

《誰咬了我的大餅》幼兒園小班教案 篇12

設計意圖:

《誰咬了我的大餅》這個故事情節簡單、有趣,適合幼兒的年齡特點。從小豬發現自己做的大餅被誰咬了一口開始設置懸念,通過詢問不同的朋友,發現每個朋友都有自己獨特的牙印,謎底豁然解開。

活動名稱:

《誰咬了我的大餅》

領域:

語言

活動目標:

1、理解故事內容,通過對比了解不同動物的牙印是不一樣的。

2、嘗試用完整的語句表述:"是你咬了我的大餅嗎?"

3、在學學、說說、做做的過程中感受閱讀的樂趣活動重點:

理解故事內容,學說故事中的對話。

活動難點:

比較牙印的不同,並作出判斷。

活動準備:

1、《誰咬了我的大餅》的ppt;

2、餅乾若干。

活動過程:

一、引出課題師:今天老師帶來了一本好看的故事書,小朋友想看嗎?

出示圖畫書

1:看,這是什麼呀?(大餅)這塊大餅是小豬做的,它做了一塊好大的餅,累的睡着了,等他醒來一看,咦!是誰咬了我的大餅啊?

師:xx是你咬了我的大餅嗎?

師:xxx是你咬了我的大餅嗎?

那到底是誰咬了我的大餅呢?

教師出示大餅:看看大餅上的缺口是什麼形狀的?(半圓形的)

二、理解故事

1、師:小豬決定去問問它的朋友,它走啊走,遇到誰啦?(小鳥)小豬會怎樣問它呢?(請幼兒問)"小鳥小鳥是你咬了我的大餅嗎?"小鳥說:"不是我,你看!小鳥在大餅上咬了一口,啊嗚!"師:小朋友幫小豬看看,小鳥咬的是怎麼樣的,和原來的那個牙印一樣嗎?是不是小鳥咬的呢?小豬說:嗯,果然不一樣。

2、師:小豬又遇見誰啦?(小兔)小豬會怎樣問小兔呢?"小兔是你咬了我的大餅嗎?"小兔說:"不是我不是我,不信你看!說完兔子在大餅上咬了一口,你們看是不是小兔?(不是)小豬說:果然不一樣。

3、小豬又遇見了狐狸,誰來幫助小豬問問狐狸吧,還有誰來用響亮的聲音問一問… "狐狸是你咬了我的大餅嗎?狐狸說:不是我,不是我,狐狸在大餅上咬了一口,狐狸在大餅上咬了一口是怎麼樣的。(大大的三角形)和半圓形的牙印一樣嗎?是不是狐狸咬的呢?小豬會怎麼說呢?(果然不一樣。)

4 、小豬又遇見誰了?(鱷魚)小豬會怎樣問鱷魚?鱷魚說:不是我,不是我,你看!鱷魚在大餅上咬了一口,鱷魚咬的牙印是什麼樣子的?(尖尖的,鋸齒一樣)看來也不是鱷魚咬的。小豬會怎麼說?(果然不一樣。)

5、最後小豬又遇見了誰?(河馬)小豬會怎樣問河馬?河馬張開大嘴,輕輕的咬了一小口,看看,大餅變得怎麼樣了?河馬咬出來的牙印是什麼樣子的?

小結:小鳥的嘴巴要出來的一口是小小的三角形,小兔的是三瓣嘴,狐狸咬了一個大三角,鱷魚咬掉了一個大鋸齒,河馬咬掉了半個大餅,他們咬的牙印和這個半圓形的牙印都不一樣,所以都不是它們咬的。那到底會是誰咬的的呢,真奇怪!

6、教師繼續講述結尾:小豬的肚子也有點餓了,它也咬了一口,啊嗚!(吧唧吧唧)真好吃!他一邊嚼着大餅一邊想:是誰咬了我的大餅呢?原來是小豬自己咬的!真是一隻糊塗的小豬呀!

三、找牙印(出示不同動物的牙印)請小朋友找一找,這些牙印都是誰的?

四、結束活動,吃餅乾(出示餅乾)小豬做的餅乾真好吃,我們一起洗小手,也去吃餅乾,看看寶寶咬下來的缺口是什麼樣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