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幼兒園教案 > 【必備】幼兒園中班科學教案範文彙編5篇

【必備】幼兒園中班科學教案範文彙編5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33W 次

作爲一名教師,通常需要用到教案來輔助教學,教案是教學活動的依據,有着重要的地位。那要怎麼寫好教案呢?下面是小編爲大家收集的幼兒園中班科學教案5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必備】幼兒園中班科學教案範文彙編5篇

幼兒園中班科學教案 篇1

活動目標:

瞭解鍬形蟲的生長環境和生長過程。

重點難點:

體驗呵護微小生命的.辛勞,感受飼養的樂趣。

活動準備:

幼兒用書《來養鍬形蟲吧》、飼養盒、泥土、樹葉

活動過程:

一、教師和幼兒一起根據幼兒用書上的方法佈置鍬形蟲的家,並將鍬形蟲放置其中,建議養一雌一雄兩隻鍬形蟲。

二、根據飼養的過程,讓幼兒自由分工完成及個小組。每一組可以固定在每週的某一天進入區域,自行分工完成佈置環境,更換泥土和枯木,抓幼蟲,觀察變化等任務。

三、請每一組在當值的那一天做好觀察筆記,在觀察筆記上要寫明日期,星期以及當天鍬形蟲發生的事情。

四、提供照相機,讓幼兒拍攝飼養過程中的花絮。

幼兒園中班科學教案 篇2

活動目標:

1、幼兒對“溶解”和“飽和”現象產生興趣,有探究的慾望。

2、幼兒能夠大膽動手實驗並會記錄實驗中的發現。

3、讓幼兒在實驗中觀察、記錄,理解“溶解”和“飽和”現象。

活動重點:理解溶解和飽和現象

活動難點:幼兒親手做實驗和做記錄

 活動準備:

1、實驗用品:白砂糖、記號筆、攪棒(一次性筷子)、教師用記錄紙、一次性透明杯若干。

2、幼兒對溶解現象有初步的接觸。

活動過程:

活動導入

師:小朋友們,大家好!請小朋友們看一看桌面上都有什麼東西。

幼兒:有杯子、白砂糖。(讓幼兒猜白砂糖)

師:對,我們的桌面上有水杯、白砂糖和筷子。那麼,今天老師和小朋友們要當小小科學家來做一個實驗遊戲。一會小朋友們拿到杯子後排隊接水,接水的時候接這麼多就可以了(老師示範接水的過程),接完水後輕輕地晃一晃,注意晃動的時候不要把水灑在地上了,然後看看會發生什麼現象。

1、幼兒操作並充分感受溶解的現象

師:小朋友們看到了什麼?

幼兒:糖化了

師:對,這些一粒一粒的白砂糖都化到水裏了,白砂糖被水吃掉了。就像小朋友吃掉米粒一樣, 水也把白砂糖吃掉了。

2、幼兒繼續操作並感受飽和

師:如果我們繼續往水裏加糖,小朋友們看會怎樣呢?

幼兒:會化掉。

師:老師繼續往杯子裏放白砂糖,小朋友們又會看到什麼呢?(老師繼續往孩子裏的被子裏放白砂糖,並讓幼兒繼續操作)

幼兒:化掉了。

師:白砂糖都化到水裏了嗎?

幼兒:還剩下一點點。

師:大家覺得白砂糖還能夠完全化到水裏嗎?請小朋友們繼續晃動,親手試一試。我們可以用小棒攪拌一下,攪拌可以讓白砂糖化得更快。(請另一位老師幫忙發攪棒)

幼兒:白砂糖無法繼續化在水裏了

師:爲什麼化不了了呢?請小朋友舉手回答

幼兒:糖太多了

師:就像小朋友的胃吃飽了以後就再也吃不下東西了,所以,水吃飽以後就再也無法吃下更多的白砂糖了。

小結:白砂糖放到水裏化掉,水把白砂糖吃掉的現象有一個好聽的名字,叫做溶解,小朋友們跟着老師說一遍,“溶解”。

3.對實驗結果進行記錄

師:今天,老師和小朋友們一起做了一個關於溶解的實驗,老師感到非常高興,知道了白砂糖會溶解到水裏,如果繼續往水裏加白砂糖的話,水呢就會飽和。但是,科學家做實驗的時候對於實驗的結果需要記錄下來,以便讓其他人也知道這個實驗結果,所以老師想把我們的發現白砂糖會溶解的現象記錄下來。誰能夠幫助老師想個辦法,用一個符號表示白砂糖呢?

幼兒:用點點,用圓圈,用方塊

師:謝謝你們的`想法,老師覺得白砂糖是白色的,所以用小白圓圈來表示白砂糖。(老師在白板上畫小的圓圈)當然,小朋友們可以用其他方式記錄。

師:老師還有一個困難需要小朋友們幫忙,那就是,老師用什麼符號表示溶解呢

幼兒:用對號、用笑臉……

師:老師用一個簡單的對號來表示吧。(老師在黑板上演示記錄過程)

4.小遊戲

師:在生活當中還有什麼東西會溶解在水裏呢

幼兒:糖、藥粉、果維

師:石頭和沙子會溶解嗎

幼兒:不會。

師:小朋友們的知識真豐富,那我們來做一個小遊戲吧。當老師說道一個溶解的東西時,例如老師說道白砂糖的時候,小朋友們回答“溶解”並趴到自己的椅子上裝作化掉了。當老師說到一個不溶解在水裏的東西時,例如沙子,小朋友們說“不溶解”,然後端坐在自己的椅子上。

5.結束

師:今天老師和小朋友們做了溶解和飽和的科學實驗,顆粒跑到水裏不見了的現象叫做什麼呢?(幼兒回答)當繼續往水裏加東西,水吃不掉更多的東西,這些東西跑到水外面去的現象叫什麼呢?(幼兒回到)請小朋友們回家告訴爸爸媽媽我們今天學到的溶解和飽和的知識。

幼兒園中班科學教案 篇3

活動目標:

1、讓幼兒瞭解豆芽的外型特徵及生長過程,知道豆芽是蔬菜,有營養。

2、學習給兩種豆芽進行分類並品嚐豆芽,養成愛吃蔬菜的好習慣。

3、通過幼兒自己親自種植豆芽,掌握一些基本的種植方法,培養幼兒參與種植活動的興趣

活動準備:

1、黃豆芽,綠豆芽若干,小臉盆,每人一個,人手一把小鏟子,黃豆種,綠豆種若干。

2、多媒體課件。

3、燒熟的豆芽每人一份。

活動過程:

一、導入激趣: 演示畫面“豆芽寶寶在跳舞”,激發幼兒的興趣。

二、瞭解豆芽的特徵

1、洗豆芽。

請小朋友幫豆芽寶寶洗澡,提醒幼兒一邊洗一邊仔細觀察豆芽寶寶是什麼樣子的?

提問:“你洗的豆芽寶寶是什麼樣子的?”幼兒自由講述,老師出示電腦畫面,幫助幼兒瞭解黃豆芽和綠豆芽的特徵。

2、分豆芽。

請幼兒把臉盆裏的`黃豆芽和綠豆芽分在兩個點心盆裏,然後送它們回家,邊送邊說:“黃(綠)豆芽,我送你回家。”

三、瞭解豆芽的生長過程

提問:“你知道豆芽寶寶是怎樣長出來的嗎?“幼兒自由回答 演示電腦畫面,讓幼兒瞭解豆芽的生長過程

四、瞭解豆芽的作用

“你們知道豆芽有什麼作用?”

五、出示燒好的豆芽,讓幼兒看一看,聞一聞,嘗一嘗,讓幼兒知道豆芽是有營養的,要多吃豆芽

六、師幼合作種豆芽

教師帶領幼兒到自然角種豆芽。

幼兒園中班科學教案 篇4

活動由來及設計思路:

每次到戶外遊戲,孩子們對吊繩總是百玩不倦,想方設法用吊繩去擊打前方的攀登架,雖然總是打不到,但他們還是樂此不疲,每經過都想嘗試一下。於是我就在教室的天花板上垂吊了不同繩子,引導孩子探究繩擺的活動。

我先請孩子隨意擺動繫有瓶子的繩子,來感受繩子擺動的現象,並收集孩子的問題和已有經驗。在孩子們瞭解什麼是擺動後,我們進行了物體擺動條件的探究——物體重量對繩擺的影響。在過程中,我給孩子們提供了i種繩擺(沒有水、半瓶水、裝滿水的瓶子),引導孩子通過用繩擺擊打前方固定距離的“怪獸”,發現了i種水瓶擺動結果不同,孩子們能發現其中的原因——重量不同。“那如果重量一樣,繩子長短不同會怎麼樣呢?”便成爲我們此次活動探究的出發點。

活動目標:

1、進一步觀察繩子擺動的現象,探究長短不同的繩子擺動的距離不同。

2、能夠用簡單的語言對活動中的發現進行描述。

3、對“繩擺”科學現象產生興趣,並能積極參與探索活動。

活動準備:

1、物質準備:天花板上垂下的長短不同的彩色繩子、相同的瓶子、被擊打物若干個(相同距離)、記紙若干、幼兒姓名卡。

2、經驗準備:有對物體擺動的經驗。

重點、難點:

瞭解繩子長短不同是影響擺動遠近的重要因素。

活動過程:

1、引導幼兒觀察繩擺和以往的不同。

教師:仔細觀察一下這些繩擺,和昨天相比,你有什麼發現?

孩子們很快就回答了,這些繩子刷上了漂亮的顏色,繩子有長有短,繩擺下面掛的都是滿瓶水。

幼兒1:紅色的繩子長,綠色的繩子短。

幼兒2:瓶子是一樣的,都是滿瓶水。

幼兒3:昨天我們玩的,有的是半瓶水,有的重的是滿瓶水,有的很輕,沒有水。今天都是滿瓶水,都是重的。

2、探究不同長短繩子的擺動情況。

(1)引導幼兒操作繩擺。

教師:我們上次是怎麼讓瓶子動起來的?

幼兒:把瓶子拉起來,再鬆手就動起來了。

妞妞上前演示,將瓶子稍稍拉起,再鬆手,瓶子小範圍來回擺動。

周皓辰馬上說:往後推,瓶子就擺動得更遠了。

一帆:繩子拉得越遠,瓶子蕩得越高。

教師:那繩子拉得近一些呢?

幼兒:蕩得可能就近一些吧。(一副得意的樣子)

安全提示:幼兒在繩子擺動的過程中注意擺動方向,幼兒站在一邊進行實驗,另外一邊不要站人,不要從中間穿行。

(2)請幼兒猜想:這些長短不同的繩擺都能打到前面的“怪獸”嗎?

(繩擺前面放有紙盒做的“怪獸”教具)

孩子們你一句,我一句,有的說“可以”,有的說“不行”。

(3)請幼兒驗證:擺動長短不同的繩擺,來擊打前方距離相等的“怪獸”。提示幼兒站在起始線後,手臂伸直,自然鬆手,讓繩擺自然擺動。

小朋友開始依次用兩種長短的繩擺,擊打前面的“怪獸”。

芳芳用短繩嘗試了三次都沒成功,繩子末端系的瓶子始終夠不到“怪獸”。於是,她又嘗試用旁邊的長繩子,這回成功了。她重新回到短繩子處,試了兩次,還是夠不到(怪獸)。這時教師問:“芳芳,你剛纔用兩根繩擺試了幾次,有什麼發現嗎?”

芳芳:“我用這個繩擺(指着短的繩擺)瓶子怎麼也打不到怪獸。用那根(較長的繩擺)就成功了。”

教師:“爲什麼會這樣呢?”

旁邊的幾個小朋友說:“因爲這根繩子太短了,那根比較長。”

佳依:“長繩子打得遠,所以就夠得到。”

教師:“請把你們的結果記下來吧。”

(4)及時記:請幼兒把自己的發現記在集體用的大表中,在可以擊中目標的繩擺標記中貼上自己的名字。

3、分享及經驗總結。

(1)幼兒根據記的結果進行統計、分享。

給幼兒充分的發言機會,表達自己的想法及自己的實驗過程。

教師:“剛纔辰辰第一個打倒。陘獸’,我們先請他來說說。”

辰辰手指長繩:“我是用這個瓶子打倒的。”

教師:“爲什麼這個瓶子能打打倒‘怪獸’?”

辰辰:“因爲這個水裝滿了,它很重。”

教師指短繩子:“那這個瓶子也是裝滿水的,爲什麼它沒有打倒‘怪獸’呢?”

辰辰恍然火悟:“哦!我知道了,因爲這根繩子長,所以能打倒(怪獸)。那根繩子太短了,所以就夠不着(怪獸)。”

(2)通過記表幫助幼兒小結“今天的新發現——繩子長短影響擺動”。

教師:“繩子的長短不一樣,你們發現擺動有什麼不一樣呢?”

言言:“長繩子擺動得遠,短繩子近。”

辰辰:“短繩子擺得太近了,夠不到‘怪獸’。”

教師:“哦,小朋友發現繩子的長短不同,所以擺動的遠近也不一樣,長繩子擺動的距離——”孩子齊聲說:“長。”

教師:“短繩子擺動的距離——”孩子齊聲說:“短。”

4、延伸活動。

提供長短和重量相同的繩擺,請孩子自由探究,看看會有什麼新發現?

個人反思:

1、活動中的優點:

從最初的“隨意擺弄繩擺”再到了解什麼是“擺動”到後來的瞭解“影響物體擺動的條件”。孩子們積累了許多的知識和經驗。在孩子猜想和驗證、分享的過程中,我們可以看到孩子原有經驗是解決新問題的基礎。

活動充分調動了每位幼兒的積極性,甚至連平時不愛說話的幼兒也積極參與了活動並發表了自己的.見解。

2、活動中的不足:

在結束部分,我感覺應把發言的機會交給幼兒,幫助幼兒自己歸納總結,這樣有助於幼兒梳理自己的經驗。

主要內容:

1、活動設計新穎、有創意,在活動過程中處處體現了幼兒的積極參與。材料準備很細緻,老師將每一條繩子都刷上了顏色,這樣很清楚、直觀發現規律。非常方便幼兒記與表達。

2、和繩子顏色相對應的記紙、幼兒通過粘貼自己的名字進行記,這些都適合中班幼兒,方便他們將自己的操作結果進行記以及在後面的分享活動中清楚、正確地表達自己的實驗結果。

3、老師充分地利用教室空間,大膽地在吊頂上垂下繩擺,創設的學習環境適宜進行小組探究。如果在室外環境中進行,幼兒注意力容易分散。

4、建議最後環節把總結的機會讓給幼兒,可以讓他們完整地表述自己的發現和結論。

綜合評析:

在整個實驗過程中,教師引導幼兒積極主動去發現、思考,並及時讓幼兒表達、總結新的發現,在此基礎上捕捉幼兒遇到的困惑和關鍵問題,進行有針對性的指導。將幼兒主體地位的發揮和教師的有效指導結合。如教師先讓幼兒操作擺弄不同長度的繩擺,然後請幼兒充分表達自己的發現,個別幼兒認爲是瓶子重量不同導致的,在此基礎上教師給予提示,“兩個瓶子裏的水滿滿的,重量一樣”,最後引導幼兒明白是因爲繩子長短不同所致的。

對“繩子”的教育價值進行了深入挖掘,對關鍵經驗進行詳細梳理和準備,這是開展科學探究活動必做的經驗準備。從整個過程來看,是師幼相互激發共同建構課程的過程。

從小組反思水平看,小組成員能緊緊爲同繞教師開展的活動進行深入細緻的研討,主要針對教師再材料提供、環境創設、記方式等幾個方面如何支持幼兒主動探究、自主學習進行了深入探討,不僅研討了活動的優點,同時也爲教師提出了合理化建議,小組反思的內容較細、較全面、表現出了較高的反思水平。

幼兒園中班科學教案 篇5

【活動目標】

1、感知人的聲音及自然界中各種聲音的變化。

2、運用多種方法讓幼兒自己的聲音發生變化。

3、願意大膽嘗試,並與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4、培養幼兒敏銳的觀察能力。

【活動準備】

1、各種聲音的錄音(如,下小雨聲、尖細的說話聲、很慢的高跟鞋走路聲;下大雨聲、粗重的說話聲、很快的高跟鞋走路聲;嬰兒的哭聲、幼兒的說話聲、成年的說話聲、老年人的說話聲)。

2、眼罩一個、錄音機一臺。

【活動過程】

一、傾聽兩組不同的聲音,並進行比較。

1、請幼兒傾聽第一段錄音:下小雨聲、尖細的說話聲、很慢的高跟鞋走路聲。提問:你聽到了什麼聲音?

2、請幼兒傾聽第二段錄音:下大雨聲,粗重的說話聲、很快的高跟鞋走路聲。提問:你聽到了聲音有什麼變化嗎?

二、讓幼兒傾聽嬰兒的哭聲、幼兒的說話聲、成年人的'說話聲、老年人的說話聲並進行比較。討論:“人說話的聲音會發生哪些變化?”請幼兒瞭解人的聲音在嬰兒時期、幼兒時期、成年時期、老年時期發生的變化。請幼兒學一學不同時期人說話的聲音。

三、討論並嘗試:“如何讓自己說話的聲音發生變化?”(如:聲音變調,用手捏住鼻子說話,用手捂住嘴說話等。)

四、遊戲“請你猜猜我是誰?”

一名幼兒戴上眼罩,另一名幼兒邊用變化的聲音說“請你猜猜我是誰”邊輕輕拍擊他的後背,然後請矇眼的幼兒猜出說話的人是誰。猜對後雙方交換角色繼續遊戲。

【活動延伸】

在日常生活中與幼兒隨時玩“請你猜猜我是誰”的遊戲,幼兒可以變另一種聲音讓其他小朋友猜。

【設計意圖】

隨着幼兒年齡的增長,他們在尋找變化的過程中,開始注意到了自身的變化,對自己的身體產生了濃厚的興趣,開始關注自己的身體每一天發生了什麼變化,和以前相比有了哪些不同,也開始想象自己今後會變成什麼樣子。結合幼兒的興趣點,設計了本節活動讓幼兒初步感知人的聲音及自然界中各種聲音的變化等。

小百科:聲音(sound)是由物體振動產生的聲波。是通過介質(空氣或固體、液體)傳播並能被人或動物聽覺器官所感知的波動現象。最初發出振動(震動)的物體叫聲源。聲音以波的形式振動(震動)傳播。聲音是聲波通過任何物質傳播形成的運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