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幼兒園教案 > 【精華】幼兒園大班語言活動教案錦集十篇

【精華】幼兒園大班語言活動教案錦集十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77W 次

作爲一位無私奉獻的人民教師,往往需要進行教案編寫工作,教案有利於教學水平的提高,有助於教研活動的開展。寫教案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幼兒園大班語言活動教案10篇,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精華】幼兒園大班語言活動教案錦集十篇

幼兒園大班語言活動教案 篇1

一、設計意圖:

一天,許真小朋友帶了一隻玩具機器貓來幼兒園,小朋友一下子就被它吸引了。“哇,是機器貓啊,它的大口袋裏有好多寶貝呢!”“如果是真的機器貓就好了,我讓它幫我變一個奧特曼。”“我想讓它幫我變好多冰淇淋。”孩子們興致勃勃的議論着,看到他們交流得這麼開心、熱烈,我想:何不順應孩子的興趣,創設一個真實和豐富的語言應用情境,既能滿足滿足他們的表達需要,又能促進其語言和思維的發展。於是,我設計了語言活動――《神奇的泡泡》。

二、設計理念:

1、活動內容的選擇――依據幼兒的興趣愛好

“所有的智力活動都依賴於興趣”依據幼兒的興趣點選擇活動內容,能充分調動幼兒參與活動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幼兒都特別喜歡看科幻動畫片《機器貓》,喜歡機器貓――小叮噹這個角色,嚮往機器貓有着能實現願望的神奇萬能的寶貝。整個活動以機器貓的“神奇的泡泡”貫穿,幼兒的思維始終被其牽引,注意力得到長久的維持。

2.活動環節的設計――遵循幼兒的學習特點

中班的幼兒具體形象思維仍然占主導地位。教師藉助鮮活、形象的教具,爲幼兒創設了“想說”的環境。可愛的機器貓大布偶對幼兒很有吸引力,連平時不太喜歡和同伴交談的幼兒都喜歡對機器貓說說自己的想法。形象逼真,色彩鮮豔的實物貼絨圖片,從良好的視覺效果上激發了幼兒的表達慾望。活動環節從幼兒的生活經驗入手,逐層拓展,“看看、說說――猜猜、說說――想想、說說――畫畫、說說”使幼兒的思維從具體形象上升到抽象理性,教學過程符合幼兒的學習特點。

3.整合多種活動形式――滿足幼兒表達慾望

在語言活動中,綜合的教育手段能更好的實現教育目標。“發展幼兒語言的重要途徑是通過相互滲透的各領域的教育”(《綱要》)因而要求“在豐富多彩的活動中去拓展幼兒的經驗,提供語言發展的條件”。本活動實現了語言和藝術領域的整合。繪畫是一種形象語言,它既表徵圖象又表徵語義,是幼兒自我表達的重要方式。幼兒自由想象後,教師引導幼兒用繪畫的形式表現想象的內容,使幼兒的思維空間更加開闊。最後集體創編歌表演,既讓幼兒的想象力和創造力得到進一步發揮,又讓幼兒的自我表現慾望得到進一步滿足。活潑動感的音樂把幼兒的情緒再次推向高潮,活動在高潮中自然結束。

4.提供寬鬆自由的語言環境――注重師幼互動

《綱要》要求:發展幼兒語言的關鍵是創設寬鬆自由,積極互動的語言交流環境,支持、鼓勵、吸引幼兒與他人交談,使幼兒想說,敢說,喜歡說,有機會說並能得到積極應答,體驗語言交流的樂趣。安全,愉快,寬鬆的語言環境是建構積極有效互動的基本前提。在幼兒看看,猜猜,想想,畫畫,互相交流自己的想法時,教師支持,鼓勵,吸引幼兒大膽,自由的和同伴,和老師,和“機器貓”進行交流,爲幼兒提供了較多的表達和交流的機會。活動中,教師帶着“機器貓”走近幼兒身邊,傾聽他們的談話,蹲下來和他們交談,讓幼兒感動親切,平等,信賴,同時,教師還注意積極地評價幼兒的語言,保護好幼兒語言交往的主動性和積極性。

三、活動目的:

1.大膽的表達自己的經驗和想象,樂意和他人交流自己的想法。

2.嘗試用繪畫的形式表現自己想象的事物,發展想象力和創造力。

四、活動準備:

“機器貓”大布偶一隻;《機器貓》音樂磁帶一盤“機器貓吹泡泡”背景圖兩幅;貼絨教具兩套;每組一張大圖畫紙(紙上畫有五光十色的泡泡若干);每組水彩筆、蠟筆若干。

五、內容與指導:

一“機器貓”布偶引入,激發興趣

我們的好朋友“機器貓”來了,它給小朋友帶來了一個神奇的寶貝,它能變成我們想要的許多東西。

(評析:可愛的機器貓大布偶一下子吸引了幼兒的視線,加上教師神祕的口吻,激發了幼兒的好奇心,調動了幼兒參與活動的註定性和積極性。)

二看看,說說

1.出示貼絨教具一(立體實物圖片):機器貓吹出的第一串泡泡變出了什麼?(皮球、小熊貓、鞋子、鮮花、芭比娃娃、鬧鐘、搖搖車、漢堡包)

2.這些東西有什麼用呢?(幼兒結合生活經驗回答)

(評析:色彩繽紛的機器貓吹泡泡背景和形象直觀的貼絨圖片,充分調動了幼兒的視覺感觀,使幼兒產生了表達的需求,急於表達,樂於交流。)

三.猜猜,說說

1.出示貼絨教具二(正面爲各種顏色的“泡泡”,反面爲立體實物圖片):機器貓吹出了第二串泡泡大家來猜猜,這些泡泡會變出什麼?(幼兒自由猜測,師鼓勵幼兒和同伴交流自己的想法)

2.請個別幼兒表述自己的`想法,師揭示圖片驗證幼兒的猜測。(或者由幼兒自己揭示圖片進行驗證)

3.師生共同小結:泡泡可真神奇,能變出吃的,玩的,用的,生活中有的和生活中沒有的各種東西。

(評析:幼兒很喜歡“猜一猜”的遊戲形式,在一次次的揭示圖片驗證自己的想法時,當驗證結果和自己的猜測相符時,幼兒顯得得意而滿足,當驗證結果出乎意料時,幼兒也感受到另一份驚喜。此時,幼兒的參與表達的慾望更加強烈,每個幼兒都躍躍欲試,活動氣氛十分熱烈。同時,教師的小結,幫助幼兒整理散亂的經驗,澄清內在關係,使之上升到較爲抽象的理性認識高度,爲下一個環節的想象和表達拓寬了思維,使接下來的想象有了方向又有廣闊的空間。)

四.想想,說說

1.機器貓吹出的第三串泡泡能變出小朋友喜歡的東西,你希望它給你帶來什麼?你想用它來做什麼?(幼兒分組交流,師帶着“機器貓”巡迴指導,鼓勵幼兒大膽的將自己的想法告訴同伴和老師,或者機器貓。)

2.請個別幼兒說說自己的願望(師鼓勵幼兒說出與衆不同的想法)

(評析:教師爲幼兒創設了開放的思維空間,孩子們不僅能依據生活經驗和知識水平進行表述,而且大膽展開想象,他們的想法天馬行空,無奇不有。教師對他們的想法給予充分的肯定,對於表達的完整性和準確性則不予過分的強調,關鍵在於重視孩子參與的過程。)

五.畫畫,說說

1.幼兒自由想象,分組作畫(同組幼兒在“神奇的泡泡”的背景圖上共同作畫,師引導幼兒大膽想象,積極參與,富有個性地作畫)

2.幼兒自由參觀,相互交流畫面內容(師和“機器貓”一起,和幼兒共同參觀,交流)

(評析:嘗試用繪畫的形式具體表現想象的內容,重在讓幼兒進行創造想象,發展想象力。孩子們有的畫動物,有的畫卡通人物,有的畫生活用品,有的畫交通工具,可見孩子們的想象力十分豐富。分組作畫後的自由參觀、交流,不僅給幼兒提供了展示作品的機會,由創造了表現語言才能的機會。)

六.集體創編歌曲《機器貓》,歌表演結束活動

1.大家都很喜歡《機器貓》的歌,我們把想要實現的願望編進歌詞,和機器貓一起表演吧。

(選用《機器貓》的音樂旋律,引導幼兒把自己的願望編進歌詞)

我有一個好朋友,

它呀就是小叮噹

它能讓我實現所有所有的願望

我要一個大蛋糕(一隻小花貓)

它就帶來大蛋糕(小花貓)

有了這個朋友多呀多麼地快樂

2.師生一起隨音樂邊唱邊表演,愉快結束活動。

中,師生共同表演,有助於調節活動氣氛,動靜交替。不僅使活動更加完整連貫,而且滿足了幼兒愛表現的願望。活動雖然結束,但幼兒的身心仍然沉浸在自由和快樂中。)

幼兒園大班語言活動教案 篇2

活動內容:

童話故事《去年的樹》

活動目標

1、發展幼兒理解故事的能力,能聽懂故事大意。

2、培養幼兒的環保意識,教育幼兒懂得愛護樹木。

3、教育幼兒要誠信,答應別人的事要做到。

活動重點:

發展幼兒理解故事的能力,培養幼兒的環保意識。

活動難點:

教育幼兒要誠信,答應別人的事要做到。對大班孩子而言,他們已經具有較強的語言表達能力和對知識的接受能力,有自己獨特的思維,拓展性比較大,因此,在本次活動中把"教育幼兒要誠信,答應別人的'事要做到作爲難點。

活動準備:

1、準備一幅表現樹逐漸變爲樹根、工廠的細木條、火柴、一盞燈光,以及鳥兒傷心落淚的畫2、教育掛圖《語言。文學活動。去年的樹》、學習包《語言。文學活動。去年的樹》

活動過程一、導入部分:激發學習興趣,引出故事主題教師:你們還記得昨天老師和你們的約定嗎?有一隻小鳥和一棵大樹之間有一個很美的約定,你們想知道嗎?讓我們一起來聽故事《去年的樹》。

二、基本部分:理解故事內容,掌握學習方法。

(一)、初聽故事:深入童話中的角色,初步體會大樹和小鳥的關係調動幼兒的興趣。

不出示任何教具,教師有感情的講述故事一遍,提問:

(1)故事的名稱;(2)故事中發生了一件什麼事情?

(3)故事裏誰和小鳥是好朋友?

(二)分段講述故事,幼兒欣賞。

1、老師配合掛圖有感情地講述故事的前半部分師:小鳥和大樹是不是好朋友?你從那兒聽出來的?分別的時候他們說了什麼?

2、老師配合掛圖有感情地講述故事的後半部分提問:(1)小鳥回來找大樹找到了嗎?

(2)樹樁告訴小鳥大樹到哪裏去了?

(3)工廠的大門告訴小鳥大樹變成了什麼?

(4)小姑娘又告訴了小鳥什麼?

(5)最後小鳥找到大樹了嗎?

(6)大樹變成了什麼?

(7)看到火光小鳥心情怎麼樣?它想到了什麼?

(幼兒回答時老師可出示一幅表現樹逐漸變爲樹根、工廠的細木條、火柴、一盞燈光的程序圖畫,這樣孩子就能更直觀的理解老師的問題。)(二)、再次完整欣賞故事:請幼兒邊看學習包,邊完整欣賞故事。讓幼兒對小鳥的心情不好的原因一目瞭然,並對故事內容有個較好的總結。

提問:現在你知道小鳥給火光唱歌的原因了嗎三、結束部分:情感遷移主題,滲透思想品德教育(一)結合自己的生活經驗,進一步感受誠信的意義。

提問:小朋友在日常生活中答應過別人事情嗎?你做到了沒有?

(二)、我來說一說:通過播放人類行爲圖,讓幼兒對此作出判斷,表明自己的意見,使幼兒進一步明白保護樹木的重要性。

(三)、教師小結小朋友今天學的快樂嗎?你學到了什麼?

幼兒園大班語言活動教案 篇3

活動目標:

1、幼兒能通過故事情節初步瞭解一些小動物與周圍環境的依存關係。

2、能體驗到故事中小動物們的友好交往。

3、理解故事內容,知道做事要認真、要有耐心。

4、大膽地參與討論,清楚地表達自己的觀點與想法,發展求異思維。

活動準備:

課件,頭飾,一隻玩具電話。

活動流程:

一、出示冬天動物過冬的課件,回憶以往經驗。

由樹洞中的熊引入:“現在是春天了,讓我們一起來看看現在這些動物們發生了些什麼事情?”演示新課件。

二、老師講述故事的開頭至給小松鼠打電話。

提問:

——小熊醒來後,發現了哪些春天的變化?

——它想到要做什麼?爲什麼?

——爲何要告訴小松鼠:樹上的雪融化了?(引導幼兒思考冬天的小松鼠最盼望得到什麼消息?)

——小熊給你留下什麼印象?

師小結:樹上的雪融化是小松鼠最關心的事,小熊及時告訴,真熱心。

繼續講述故事給小白兔打電話。

請幼兒試着用頭飾先來表演打電話情節。

師:注意幼兒打電話時語言的完整性和對話的完整性。

提問:小松鼠說的話爲什麼和小熊說的不一樣?

請幼兒接着往下想象故事情節的.發展。師幫着引導。

總結:故事中的小動物們很友好的交往,都關心對方,把對方最想知道的消息想辦法告訴它。我們小朋友也可以學着用這種辦法去與小夥伴交往,得到更多的好朋友。

活動反思

《春天的電話》是我們中班下學期活動主題《我們找到了春天》中的一個故事活動。故事的結構清晰,角色生動形象,情節對話形式雖反覆,但語言內容豐富有趣,非常適合中班幼兒的學習。隨着我們主題活動的逐一開展,孩子們不僅對春天的氣息有了初步的感知,也開始關注動物和植物間的關聯。

故事開始運用“轟隆隆”地雷聲,巧妙地引出,並藉助循環式的課件形式讓幼兒瞭解了故事的發展順序和情節,由易到難,先引導幼兒重點學習“小胖熊給小松鼠打電話”的語句學說;接着請孩子們練習講述“小松鼠給小白兔打電話”的語句,鞏固對話的學習;最後同時呈現“小白兔、小花蛇、小狐狸打電話”,加大難度,引導幼兒自由選擇和學說對話的形式開展活動。在整個活動中,我給幼兒充分講述自己想法的機會。

但在具體活動的組織過程中,在胖熊後我有個問題:春天到了,小胖熊爲什麼告訴小松鼠,樹上的雪融化了呢?在開展過程中我忽視了,當問到小松鼠會對小白兔說什麼呢?我突然想到孩子們沒有經驗遷移,可能說不上來,所以我又提了這個問題,然後滕昊在回答的時候,就想到了小白兔愛吃青菜蘿蔔。給孩子一定的支撐點,讓幼兒在交流和運用中發展思維,提升語言。

幼兒園大班語言活動教案 篇4

活動目標:

1.傾聽並理解散文詩內容,感受散文詩的語言美和意境美。

2.嘗試按作品提供的線索,想象和仿編散文詩。

3.感受雲彩變化的奇妙,激起對大自然的熱愛之情。

4.願意欣賞散文,感知散文語言的優美,風趣。

5.萌發對文學作品的興趣。

活動準備:

與詩文相關的課件、圖片。

活動過程:

一、猜謎引入:今天老師帶來了一個謎語,我們大家一起來猜猜,好嗎?

1.老師念謎面,引導幼兒猜謎。

謎面:一朵棉花糖,想吃夠不到,爲什麼夠不到,因爲它在天上。是什麼?(雲彩)

2.那跟老師一起來看雲彩吧。

(1)看看這朵像什麼?這朵像什麼?還有這個呢?

(2)這天上的雲彩可有趣了,想一想是誰讓他們變的一會像這個,一會像那個的?(風)

二、幼兒欣賞配樂散文詩,初步瞭解詩歌內容。

1.今天老師就給小朋友帶來一首優美的散文詩,就是關於雲彩和風的,讓我們一起來聽一聽,散文詩中的雲彩會變成什麼?

(1)爲什麼說天上的雲彩真有趣?(雲彩能變成很多東西)

(2)誰來說一說雲彩變成了什麼?

(3)雲彩很有趣是風吹着它變的,風兒可真能幹!讓我們來誇誇它們。(風兒、風兒你真能幹!)

2.吹呀吹,雲彩變成小青蛙、小青蛙會做什麼呢?小花貓、小蜻蜓和小花狗會幹什麼呢?讓我們再看一看散文詩。

3.幼兒觀看視頻散文詩《雲彩和風兒》。

三、分段欣賞散文詩,感受散文中優美的意境。

1.吹呀吹,雲彩變成小青蛙、小青蛙做什麼了呢?

2.吹呀吹,雲彩變成小花貓,小花貓是什麼樣子的'?學一學小花貓的樣子。

3.吹呀吹,雲彩變成小蜻蜓,小蜻蜓是什麼樣子的?它在幹什麼呀?

4.吹呀吹,雲彩變成了小花狗,小花狗在做什麼呀?

請小朋友看着動畫跟老師一起完整的朗誦一遍詩文好嗎?

四、組織幼兒展開想象,仿照散文的句式嘗試仿編。

1.老師:平時,你們看到天上的雲還像什麼?

2.引導幼兒用“吹呀吹,雲彩變成”的句式說出來。

老師:現在請小朋友象散文詩裏的句子一樣,用“吹呀吹,雲彩變成了……”,把你看到的和想到的說出來。

3.小白雲變得多有趣呀,你們想不想變成一朵小白雲呀?(想)

4.老師請小朋友先做小白雲在空中自由自在的飄的動作,在飄的時候,你們要想好了要變成什麼。等我說“吹呀吹,雲彩變成了……”你就馬上變。

5.來咱們先試一遍,風兒吹呀吹,雲彩變成……,你變成了什麼?在幹什麼?(小鴨、小兔)

6.還想玩這個遊戲嗎?咱們到外面去玩好嗎?(結束)

幼兒園大班語言活動教案 篇5

活動目的:

1、在看圖講述的基礎上,理解兒歌的內容,並嘗試創編兒歌。

2、能正確發出:“摘”、“啥”。

3、進一步激發參與六一活動的興趣。

4、對音樂活動感興趣,在唱唱玩玩中感到快樂。

5、讓幼兒知道歌曲的名稱,熟悉歌曲的`旋律及歌詞內容。

活動準備:

圖片三幅,每個幼兒一片“彩雲”。

活動重難點:

理解兒歌的內容,並嘗試創編兒歌

活動流程:提問——學習兒歌——創編

(一)根據圖片內容講述。

老師帶來了三幅畫,你看看圖片上說了什麼?

出示圖片一,提問:你認爲圖片上什麼最美麗?爲什麼?

出示圖片二,提問:你知道小朋友摘下一片彩雲做了什麼?你是怎麼知道的?幫助幼兒發準:“摘”。

出示圖片三,提問:圖片上的小朋友穿上花衣去做啥?你是怎麼知道她穿上花衣慶“六一”的?糾正“啥”的發音。

(二)學習兒歌。

1)老師完整朗誦一遍兒歌,邊朗誦邊指着圖片。

2)幼兒學習兒歌。

3)分組和個別幼兒朗誦。

(三)創編兒歌。

1)給每個幼兒一片彩雲,引導幼兒想象,假如你摘下一片彩雲,你最想做什麼?把你想的方法編進兒歌裏。

2)先請個別幼兒示範。

3)每個幼兒一片彩雲自己練習創編兒歌。引導編號的誘餌,先把自己的兒歌編給好朋友聽。

4)請幼兒大聲地朗誦自己編的兒歌,給大家聽,引導大家相互學習。

5)同伴間相互朗誦自己創編的兒歌。

(四)延伸活動:

回家之後,請爸爸媽媽把你朗誦的兒歌記下來,以後我們再請你教給大家。

幼兒園大班語言活動教案 篇6

設計背景

續編故事是幼兒語言發展中的一個難點。幼兒續編故事的能力是建立在豐富的知識儲備、較好的理解故事內容以及豐富的想象力和創造力的基礎上的。城裏來了大恐龍故事生動有趣,容易吸引幼兒。所以我特意設計了這堂課,來提升孩子的語言能力。

活動目標

1、引導幼兒瞭解恐龍的形體特徵,龐大、笨重。

2、培養幼兒注意傾聽的習慣,使之感受故事語言的豐富和優美。

3、鼓勵幼兒用繪畫的方式來續編故事、表達自己的感受,發展幼兒語言表達能力。

4、在感知故事內容的基礎上,理解角色特點。

5、願意分角色表演簡單的故事情節。

重點難點

1、培養幼兒注意傾聽的習慣。

2、嘗試用繪畫的方式來續編故事。

活動準備

1、恐龍的圖片。

2、製作一本故事大書《城裏來了大恐龍》

活動過程

一、開始環節:豐富幼兒有關恐龍的知識。

二、基本環節:

1、教師出示恐龍的圖片,給幼兒講解恐龍的特徵,形態。

2、教師先提問,引導幼兒帶着問題傾聽故事。“老師今天要講一個故事,故事的名字叫《城裏來了大恐龍》。一直大恐龍來到了城市裏,會發生什麼樣的事呢?”

3、教師有表情的講述故事,採用提問的方式幫助幼兒理解故事中的情節線索和人物的。

三、形象特徵:

1)恐龍來到了什麼地方?它覺得怎麼樣?

2)恐龍所到之處發生了什麼事?是什麼原因造成的?

3)恐龍給城裏人帶來了那麼多的麻煩,是它自己願意的嗎、

4)恐龍變成了立交橋時,它心裏是怎樣想的?

4、教師有感情的再講述一遍故事,可以邊講邊請幼兒用誇張的動作表現恐龍的形體特徵。

5、“恐龍還想爲城裏多做好事。請小朋友想想,恐龍到了哪裏?它看到了什麼?心裏怎麼想的,又是怎麼做的.?”鼓勵幼兒想象並用繪畫的形式表現出來。

四、結束環節:

請幼兒試着將自己續編的故事畫下來,粘貼在展板上。並請幼兒互相欣賞、介紹自己創編的故事結尾。

五、活動延伸:

1、在餐前活動中,請個別幼兒將續編的故事講述給大家聽。

2、回家後請幼兒給父母講述此故事,增強他們的語言表達能力。

【故事】:

城裏來了大恐龍

大恐龍來到了城裏,它覺得這個地方比它以前到過的任何地方都熱鬧。大恐龍“啪嗒啪嗒”地走在馬路上,可是它的身體太大,交通被堵塞了,汽車排起了長隊,“笛笛笛”地想起了喇叭聲。

大恐龍“啪嗒啪嗒”地走在鐵路上,它的身體太重了,鐵路被踩的“吱哩吱哩”直響,火車被震得跳起了舞。

大恐龍“啪嗒啪嗒”地走進衚衕裏,它聞到人家廚房裏飄出來的陣陣香味,忍不住把頭伸進窗戶。可是大恐龍的脖子太長,把人家的房頂都掀翻了。大恐龍心裏難過極力——城裏的人感到大恐龍給他們帶來了危險。

這時,一個孩子說:“大恐龍走了許多路一定是餓了。”他帶着許多小朋友在馬路上撒青草。大恐龍沿着這條青草路邊吃邊走,吃飽了就在十字路口打起了瞌睡。

馬路口被堵住了,汽車從大恐龍的身上、身下開過,它變成了一座立交橋。大恐龍覺得身上癢癢的,睜開眼睛一看。想不到自己還有這麼大的用處呢!大恐龍覺得自己應該爲城裏人多做點事,因爲它是多麼喜歡這個地方啊!

教學反思

1、語言的發展對幼兒尤爲重要,傾聽是語言教育的第一步,語言發生必須完成聽和說兩項作用。在本次活動中,孩子們對故事很感興趣,聽故事回答問題也完成的很好。

2、在續編故事中,很多孩子能畫出自己創編的故事,但是在語言組織能力上還是很欠缺。需要大量的聽說練習來加強幼兒的語言表達能力。

3、如果讓我重新上這節課,我會加入討論環節,讓孩子們多去練,多去說。在部分環節上,多去引導幼兒開口。

幼兒園大班語言活動教案 篇7

一、活動目標

(一)認知目標

1.幫助幼兒學習用準確的語言清楚地說出身邊新產品的名稱、外形特徵及喜歡它的原因。

2.引導幼兒說話自然大方,聲音響亮,在集體中能耐心仔細地傾聽別人的談話。

3.使幼兒能針對教師的提問,圍繞話題與同伴交流自己的見解,培養語言交往能力及發散性思維。

(二)情感目標

通過收集新產品,培養幼兒好問、愛思考的習慣及探索新事物的好奇心。通過小小設計師活動激發幼兒的創造意識。

二、活動準備

(一)物質準備

師生共同收集新產品:電子打火機、電動剃鬚刀、微型冷熱風機、按摩器、對講機、磨刀器、瓜子夾、電動粉碎機、切冰刀、自動鉛筆盒、新型牙籤座、淨煙器、聲控玩具、來電顯示電話機、微型應急燈、溜冰鞋等。

(二)知識經驗準備

幼兒基本瞭解自己所帶新產品的名稱、外形特徵、用途等。

三、活動過程

(一)創設談話情境,引出談話話題,激起幼兒談話的慾望。

1.教師將帶來的新產品放在一張桌上,引導幼兒觀察。這些產品有的很好玩,有的外形奇特,有的用途很廣,激起幼兒願意介紹自己新產品和傾聽別人介紹新產品的慾望。

2.教師用提問的形式引出談話話題:“你們帶來的新產品叫什麼?它是什麼樣子的?”要求幼兒向同伴介紹自己帶來的新產品,教師參與指導幼兒的討論,及時引導幼兒的談話方向,將話題集中在“新產品”上。

(二)幼兒介紹自己的新產品,表達討論出的結果,並展示實物。

1.請在小組談話中談得較好的幼兒,向全班小朋友介紹自己帶來的新產品。要求幼兒說清產品的'名稱、形狀、顏色。

2.引導幼兒清晰地把各自帶來的新產品一一介紹給大家。當幼兒介紹發生困難或介紹不全面時,教師應及時提醒,幫助幼兒補充內容,使幼兒能用連貫的語言準確地介紹。此時提醒其他幼兒注意傾聽別人的介紹。

(三)幼兒集體談論所帶新產品的用途,引導幼兒用第一人稱的方法進行談論。

1.教師提問,拓展話題:“你們喜歡帶來的新產品嗎?爲什麼?”

2.引導幼兒用第一稱的方法介紹自己的產品,教師示範:“今天我也帶來了一件新產品,看,是一雙漂亮的溜冰鞋。”教師一邊擺弄溜冰鞋,一邊介紹,“我的名字叫溜冰鞋,別看我的樣子與普通球鞋一模一樣,但是我的作用比普通球鞋大多了。因爲我的鞋底下面有兩個可活動的輪子,要溜冰時就把輪子伸出來,不溜時,可把輪子縮回去,可方便了。小朋友們,你們喜歡我嗎?”根據教師的提示,幼兒一邊演示實物一邊“自我介紹”。教師注意傾聽,補充和糾正幼兒的談話內容。

(四)幼兒介紹其他的新產品。

教師引導幼兒向同伴介紹自己知道的其他新產品。如家中有的,在商店或別人家裏看到的等等。教師提醒幼兒聲音響亮地在集體面前談話,態度要自然大方。

(五)表揚講述清晰、有進步的幼兒,但也要啓發講述能力差、熱情低的幼兒,激發他們喜歡在集體面前講話的慾望。

剛纔小朋友都展示了自己帶來的新產品,它也爲人們帶來了方便,(對於剛纔的談論教師給予小結)但我們身邊的新產品是不是就已經很好了呢?如果讓我們小朋友來設計的話,你們會怎樣設計得更好、用途更廣呢?

幼兒自由談論,教師參與活動並適時指導。請個別小朋友到前面把自己的設想大膽地說出來,教師應給予肯定。

(六)教師提出問題,引起幼兒設計新產品的興趣。

(七)教師總結,鼓勵想像豐富、有創意的幼兒,並激發他們長大後把自己設計的新產品生產出來的慾望。

幼兒園大班語言活動教案 篇8

目標:

1、 在交流分享中瞭解自己喜歡的動物的相關信息

2、 能按動物的特徵或習性進行分類,嘗試創編自己喜歡動物的`謎語。

3、 萌發喜愛動物的情感準備:

動物圖片 PPT過程:

一、猜謎引出主題一物長來真奇怪,肚皮下面長口袋,孩子袋裏吃和睡,跑得不快跳得快。(打一動物)謎底 :袋鼠耳朵像蒲扇,身子像小山,鼻子長又長,幫人把活幹。 (打一動物) 謎底: 大象八隻腳,擡面鼓,兩把剪刀鼓前舞,生來橫行又霸道,嘴裏常把泡沫吐。(打一動物)謎底 :螃蟹師:剛纔我們猜出來的謎底它們共同的名字你知道叫什麼嗎?

二、自由交流

1、你最喜歡什麼動物?說說喜歡的理由

2、你知道關於它的有趣的事嗎?(幼兒結伴交流,教師巡迴指導)

三、提升經驗

1、教師展示動物圖片ppt

2、請個別幼兒講述,教師指導,提升談話經驗。

四、嘗試分類

1、引導幼兒根據空中、陸地、水生分類,或根據家養和野生進行分類

2、引導幼兒從動物的食性(食肉、食草)、習性(溫順、兇猛)等方面進行分類,也可以按照毛茸茸的動物、皺皺皮的動物來分五、互相交流,嘗試給自己喜歡的動物編謎語。

幼兒園大班語言活動教案 篇9

一、作品賞析

(一)內容簡介 住在樹林裏的老奶奶爲小朋友們找到了許多故事,可是她突然生了場大病,病好後就不能說話了,這可怎麼辦呢?聰明的老奶奶把故事一個個全包進了糉子裏,誰吃了糉子,誰就會講故事了……

(二)主題分析 通過講述老奶奶把故事包進糉子裏,然後再尋找吃了會講故事的孩子的曲折經歷,引發孩子們對糉子的美好向往,同時激發起他們學講故事的願望。

(三)情節分析 密密的樹林裏有一座房子,裏面住着誰呢?一位躺在牀上、頭上敷着毛巾的老奶奶進入了小讀者的視線:啊,住在裏面的老奶奶病了!小讀者是否很擔心呢?

拄着柺杖的老奶奶出現在屋外,她的病好了,可是她拿着白米和葉子做什麼呢?

小動物們都來吃包着故事的糉子,可是“吱吱吱、哩哩哩、嘰嘰嘰……”不同小動物的叫聲一定引起了孩子們的興趣,也引發了焦慮:松鼠、狐狸、百靈鳥……它們不會說話!

於是小動物們找到了會說話的小姑娘,並動腦筋把她帶到了老奶奶家,小讀者的焦慮此時可以放下一半了。看,小姑娘吃了香噴噴的糉子,給大家講了一個又一個故事……小讀者一定也很想聽聽吧!

(四)角色分析 故事中的老奶奶胖胖的身體、自自的頭髮、圍着圍裙,除了生病的那幅畫面,都是笑眯眯的、慈祥的表情,讓人一看就覺得很親切。

故事中每個小動物的出現大都是笑眯眯、可愛的樣子,溫順的性格一覽無餘。而在找不回小姑娘的那刻,每個小動物的眉毛糾結、嘴角下垂,顯露出它們的苦惱。

小姑娘慌張、驚訝、開心的表情變化,正是她對“糉子裏的故事”從不知道到了解的心理轉變過程,刻畫得入木三分,讓人印象深刻。

(五)圖畫分析 1.畫面構圖、色彩

畫面的色彩明亮,大片黃黃的、橘色的暖色基調讓人在閱讀的過程中也能感受到故事所傳遞的溫暖、祥和的氣息,凸顯了故事的主題。

在構圖上,作者運用了大片的'、簡單的背景來烘托人物和主題,使得人物的動作和表情十分清晰,突出了故事所要表現的主要情節。

2.圖畫中蘊藏的細節

圖畫書中老奶奶的髮髻、褂子和布鞋,小姑娘的朝天辮、花棉襖配小綠褲的服飾打扮,還有小揹簍、小陶盆以及溪邊淘米、洗糉葉的畫面……這些細節的刻畫與故事的主線“糉子”串連起來,展現出

濃濃的民俗韻味。

(六)語言分析 故事中的文字優美,娓娓道來,其中也不乏跌宕的情節,增強了故事的可讀性。

“吃吧吃吧,吃了糉子講故事”這句話反反覆覆,貫穿整個故事,使小讀者讀上去既琅琅上口,又充分表達了老奶奶的美好心願。

“糉葉”和“糉米”對於幼兒來說是新出現的詞彙,但加上了“又青又香”和“又圓又白”這兩對形容詞就比較容易理解和掌握了。

“採、洗、包、吃、講”這五個動詞將整個故事的情節串連起來:採糉葉――洗糉米――包糉子――吃糉子――講故事。

象聲詞“吱吱吱、哩哩哩、嘰嘰嘰”的出現既表現了不同動物的叫聲,同時也使得整個故事更具童趣。

二、活動設計

(一)活動設計1

1、設計思路 老奶奶有許多好聽的故事,可是她突然生了場大病,病好後就不能說話了。爲了把故事講下去,聰明的老奶奶把故事全包進了糉子裏,並在小動物們的幫助下開始尋找吃了糉子會講故事的小朋友……

優美的故事娓娓道來,不禁引發了孩子們對糉子的美好向往,也同時激發了他們學語言、講故事的願望。

2、活動目標 (1)聽故事,理解老奶奶讓大家“吃了糉子講故事”的美好願望。

(2)樂於參與傳話、詞語接龍等語言遊戲,體驗聽說的樂趣。

3、活動準備 圖畫書、PPT課件

自制大糉子兩隻:一隻用來“傳話”,一隻用來“接龍”

糉子糖若干

4、活動過程 (1)經驗回顧,引發興趣

出示封面:

一吃過糉子嗎?糉子裏有什麼?

一聽說過包着故事的糉子嗎?今天就來聽一聽《糉子裏的故事》。

(2)傾聽、理解故事情節

①包糉子(出示第1~5頁):

一生病前,老奶奶有什麼本領?

一老奶奶爲什麼要包糉子?她有什麼願望?

小結:原來,老奶奶的願望是:吃吧吃吧,吃了糉子講故事。

②吃糉子(出示第6~1 2頁):

一誰吃了老奶奶的糉子?它會講故事嗎?

一學學小動物吃了糉子後的樣子。

小結:小動物們雖然吃了糉子,但是它們不會說話,所以不會講故事。

③講故事(出示第1 3~22頁):

一小動物用什麼辦法找來小姑娘吃糉子?

一小姑娘吃了糉子後怎麼樣?

小結:小動物們爲老奶奶引來採蘑菇的小姑娘,小姑娘吃了一個又一個糉子,講了一個又一個故事。

④完整欣賞故事:

一小姑娘帶着一肚子的故事回家了。如果你是小姑娘,你回家後會做什麼呢?

(3)遷移運用,開展遊戲

一老師這裏有幾隻大糉子,我們一起來吃糉子講故事吧!

①(拆開第一隻糉子。)傳話遊戲:

玩法:將幼兒分成兩組,將詞組傳給每組的第一個,幼兒依次傳話至最後一個,公佈答案,比比哪組傳的準確率高,哪組便獲得品嚐糉子糖的機會。

規則:傳話者要附在聽者耳邊傳話,聲音不能響但應清晰;聽話者要仔細傾聽傳話內容,儘可能正確模仿並傳遞。

②(拆開第二隻糉子。)詞語接龍:

玩法:將幼兒分成兩組,教師說出詞組後,由兩組幼兒輪流依次接龍,直到接不上爲止,接上的一組可獲得品嚐糉子糖的機會。

規則:詞頭接詞尾,可同音相接。

(4)延伸活動 一你們吃了糉子也練了講故事的本領,這裏還有最後一隻糉子,裏面有許多好聽的故事。老師把它放在區角里,下次你可以和朋友一起去試試一邊吃糉子,一邊故事接龍哦。

(二)活動設計2

1、設計思路 孩子們見過糉子、吃過糉子,但不瞭解糉子。包糉子、吃糉子作爲我國民間節日“端午節”的傳統習俗之一,以故事主要線索的形式出現,更易於爲孩子接受和理解。怎樣

包糉子?吃糉子的由來是什麼?端午節還有哪些民俗活動?結合“我是中國人”的大班主題,《糉子裏的故事》將引發二場孩子們關於“糉子”的大討論以及“端午”熱。

2、活動目標 (1)熟悉故事情節,能學說老奶奶的心願。

(2)瞭解一些端午節的習俗,和朋友一起品嚐糉子,分享節日的快樂。

3、活動準備 鎊圖畫書、PPT課件不同形狀、不同餡料的糉子圖片

不同餡料的糉子若干,餐刀、水果叉若干

4、活動過程 (1)導入激趣

一(播放課件。)你吃過糉子嗎?糉子裏有什麼?

一(出示圖片。)你還看到過怎樣的糉子?

一聽說過糉子裏的故事嗎?

(2)講述故事

①完整講述:

一老奶奶爲什麼要包糉子?

一誰吃了糉子?最後誰會講故事?

一糉子裏包着的到底是什麼?

幼兒園大班語言活動教案 篇10

一、活動目標

(一)認知目標

1.幫助幼兒學習用準確的語言清楚地說出身邊物品的名稱、外形特徵及喜歡它的原因。

2.引導幼兒說話自然大方,聲音響亮,在集體中能耐心仔細地傾聽別人的談話。

3.使幼兒能針對教師的提問,圍繞話題與同伴交流自己的見解,培養語言交往能力及發散性思維。

(二)情感目標

通過收集物品,培養幼兒好問、愛思考的習慣及探索新事物的好奇心。通過小小設計師活動激發幼兒的創造意識。

二、活動準備

(一)物質準備

師生共同收集物品:電子打火機、電動剃鬚刀、微型冷熱風機、按摩器、對講機、磨刀器、瓜子夾、電動粉碎機、切冰刀、自動鉛筆盒、新型牙籤座、淨煙器、聲控玩具、來電顯示電話機、微型應急燈、溜冰鞋等。

(二)知識經驗準備

幼兒基本瞭解自己所帶物品的名稱、外形特徵、用途等。

三、活動過程

(一)創設談話情境,引出談話話題,激起幼兒談話的慾望。

1.教師將帶來的物品放在一張桌上,引導幼兒觀察。這些物品有的很好玩,有的外形奇特,有的用途很廣,激起幼兒願意介紹自己物品和傾聽別人介紹物品的慾望。

2.教師用提問的形式引出談話話題:“你們帶來的物品叫什麼?它是什麼樣子的?”要求幼兒向同伴介紹自己帶來的物品,教師參與指導幼兒的討論,及時引導幼兒的談話方向,將話題集中在“物品”上。

(二)幼兒介紹自己的物品,表達討論出的結果,並展示實物。

1.請在小組談話中談得較好的幼兒,向全班小朋友介紹自己帶來的不同物品。要求幼兒說清物品的名稱、形狀、顏色。

2.引導幼兒清晰地把各自帶來的不同物品一一介紹給大家。當幼兒介紹發生困難或介紹不全面時,教師應及時提醒,幫助幼兒補充內容,使幼兒能用連貫的語言準確地介紹。此時提醒其他幼兒注意傾聽別人的介紹。

(三)幼兒集體談論所帶物品的用途,引導幼兒用第一人稱的方法進行談論。

1.教師提問,拓展話題:“你們喜歡帶來的物品嗎?爲什麼?”

2.引導幼兒用第一稱的方法介紹自己的物品,教師示範:“今天我也帶來了一件物品,看,是一雙漂亮的溜冰鞋。”教師一邊擺弄溜冰鞋,一邊介紹,“我的名字叫溜冰鞋,別看我的樣子與普通球鞋一模一樣,但是我的作用比普通球鞋大多了。因爲我的鞋底下面有兩個可活動的'輪子,要溜冰時就把輪子伸出來,不溜時,可把輪子縮回去,可方便了。小朋友們,你們喜歡我嗎?”根據教師的提示,幼兒一邊演示實物一邊“自我介紹”。教師注意傾聽,補充和糾正幼兒的談話內容。

(四)幼兒介紹其他的不同物品。

教師引導幼兒向同伴介紹自己知道的其他物品。如家中有的,在商店或別人家裏看到的等等。教師提醒幼兒聲音響亮地在集體面前談話,態度要自然大方。

(五)表揚講述清晰、有進步的幼兒,但也要啓發講述能力差、熱情低的幼兒,激發他們喜歡在集體面前講話的慾望。

剛纔小朋友都展示了自己帶來的物品,它也爲人們帶來了方便,(對於剛纔的談論教師給予小結)但我們身邊的物品是不是就已經很好了呢?如果讓我們小朋友來設計的話,你們會怎樣設計得更好、用途更廣呢?

幼兒自由談論,教師參與活動並適時指導。請個別小朋友到前面把自己的設想大膽地說出來,教師應給予肯定。

(六)教師提出問題,引起幼兒設計新物品的興趣。

(七)教師總結,鼓勵想像豐富、有創意的幼兒,並激發他們長大後把自己設計的新物品生產出來的慾望。

四、各領域滲透

藝術:主題畫《新物品》。科學:認識新物品。

五、生活中滲透

找找身邊的新物品。

六、環境中滲透

擺放各種新物品,供幼兒觀察和操作。

七、家庭中滲透

與家長共同挑家用電器等物品的毛病,並認識新物品。

八、活動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