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幼兒園教案 > 【必備】幼兒園大班社會教案模板錦集九篇

【必備】幼兒園大班社會教案模板錦集九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26W 次

作爲一名人民教師,通常會被要求編寫教案,藉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學能力。那麼優秀的教案是什麼樣的呢?以下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幼兒園大班社會教案9篇,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必備】幼兒園大班社會教案模板錦集九篇

幼兒園大班社會教案 篇1

活動目標:

1、使幼兒瞭解祖國各地的土特產品,知道我國地大物博資源豐富。

2、激發幼兒熱愛祖國的情感。

3、能大膽、清楚地表達自己的見解,體驗成功的快樂。

4、探索、發現生活中的多樣性及特徵。

活動準備:

1、一張大的中國地圖平放在桌上。

2、幼兒操作材料“祖國各地特產”。

3、請家長給幼兒講自己老家的署名土特產(名稱和用途)

4、請幼兒與家長一同收集土特產佈置成“特產覺”

活動過程:

1、請幼兒看中國地圖,啓發談話,引導幼兒介紹祖國特產的興趣。

這是哪個國家的地圖?(中國)

請你在地圖上找出中國首都--北京及自己家鄉的位置,並向別人介紹這座城市有哪些名勝古蹟。

請你在地圖上找出長江、黃河的位置。

2、認識祖國各地的特產。

(1)教師先作示範,介紹自己收集的祖國特產。哪些特產可列舉一些(如新疆的葡萄乾,景德鎮瓷磚),與掛圖對應起來。

(2)請個別幼兒向集體介紹自己收集的祖國各地特產,要求幼兒說出他的名稱、產地、特點、用途等,引導幼兒在地圖上找到相應位置。

(3)遊戲“小小旅行家”

讓幼兒在地圖上相應的地方擺放各地的特產,並介紹哪些城市有哪些特產。

3、出示教學掛圖,請幼兒說出掛圖上各種題材的產地。

活動反思:

《特產》是一個開放性單元,旨在通過一系列的綜合性語文實踐活動,使學生了解全國各地的特產,促進學生語文綜合能力的發展,培養學生熱愛家鄉、熱愛祖國的情感。

如何較好地體現教學過程的開放性,實現教學目標,結合“生本”實驗,我進行了一些設計:

“生本”課堂是“以學定教”,那作爲教師就應充分了解學生的“最近發展區”,並有針對性地組織學生“先學”。其實,就是前置性作業的佈置。認真研讀了單元教材,思考了學生最近課前預習及資料收集情況後,我在小黑板上出示了“先學”提示——預習7單元,大致瞭解書中需學習的內容;選擇自己感興趣的地區或某幾種物產去收集相關特產或地區資料(簡潔、明確、易於介紹)。當然,根據上次《天外來客——隕石》的前置作業完成情況,我也將這項作業放在了週末,以便於學生有更充足的時間去思考,去查找。

有了“先學”的鋪墊,我便用一次早讀的時間檢查了“先學”效果,並提出了一些(主要是針對收集的資料)建議,然後,我調整了本來的教學設計——由我先教,改爲學生先交流、彙報,我再補充。課堂上,學生們在小組內充分展示、交流,然後爭着上臺向全班展示。當聽到底下的同學發出了讚歎聲、驚訝聲,交流的學生及所在的小組都露出了驕傲的神情。由於資料收集範圍的廣泛、圖片的精美,吸引了學生的目光,也使得課堂顯得較熱鬧。這時,出現了讓我意想不到的場景——兩位代表“乖乖虎”組上臺交流的孩子上臺後,並未開始介紹,而是小聲交流後大聲對全班說:“同學們,我們願意與大家分享我們辛苦收集來的資料,但你們鬧哄哄的,一點兒也不尊重我們,讓我們很失望。”我聽後瞪大眼觀察下面的學生,嘿,一下就安靜了。學生們已開始學着組織課堂的交流學習了,真好。

學生的資料收集範圍較大,結果用了兩節課才交流完成。但他們都還是意猶未盡。這時,我將《我愛故鄉的楊梅》提出,讓學生在小組內讀並體會,他們很快就找到了自己感興趣的知識,再通過全班交流,楊梅的形狀、顏色、味道、成熟季節、產地呼之欲出;也再一次使他們知道了介紹家鄉特產應注意的方面,爲下一步習作奠定了基礎。

這個單元的學習還未結束,僅從已完成的內容及學習情況來看,學生對這部分知識的學生是感興趣的,自主參與的意識是強烈的,但也發現了這樣那樣的不足——

前置性作業的佈置(主要指資料的收集),教師應給予明確的指向性,避免太廣、太多,影響教材的學習;課堂的交流學習,學生語言明確、簡潔訓練還需大大加強;傾聽習慣的培養還需鞏固;對於組內“懶蟲”的幫輔需重點關注,需在探索過程中,有針對性地開展,儘量控制“懶蟲”更懶;教師對學生“先學”結果的檢查需更細緻,要及時給予指導、建議;課堂上,教師一定要耐心,要忍住想去幫學生說、幫學生做的慾念,給學生充分交流、展示的舞臺······

幼兒園大班社會教案 篇2

活動目標:

1、欣賞故事內容,理解好朋友的含義。

2、感受好朋友之間互助友愛的情感,體驗好朋友之間互相幫助的幸福和快樂。

3、喜歡幫助別人,與同伴友好相處。

4、培養幼兒樂意在衆人面前大膽發言的習慣,學說普通話。

5、探索、發現生活中的多樣性及特徵。

活動準備:

PPT、音樂。

活動過程:

一、認識故事中人物。

1.出示小企鵝。師:它是誰?你覺得它的朋友會是誰?幼兒猜測。

2.出示小企鵝的朋友,引導幼兒認識。

二、感知好朋友之間的友誼。

1.教師講述故事第一段。

提問:小朋友,小企鵝有一個什麼樣的願望呢?你覺得它能夠實現這個歌願望嗎?引導幼兒大膽猜測故事情節。

2.教師講述故事第二段。

提問:聽到這裏,小企鵝的願望實現了嗎?如果你是小企鵝的朋友,你會支持它實現這個願望嗎?爲什麼?

3.教師講述故事第三段。

提問:小企鵝的願望最終實現了嗎?怎麼實現的?這個過程容易嗎?

4.既然這個過程這麼難,爲什麼它的好朋友還要支持他,幫他實現呢?

5.當小企鵝實現願望了,他的心情怎麼樣?

教師小結:小企鵝在遇到困難的時候,它的一堆好朋友想了很多的辦法,經歷了很多的困難,但還是堅持不懈地幫助小企鵝達到了願望,達到願望的小企鵝最後變成一隻幸福、快樂的小企鵝。

三、說說自己的好朋友。

你們有好朋友嗎?你的好朋友是誰?你的好朋友會像小企鵝的朋友一樣支持你、幫助你嗎?引導幼兒回憶並討論。

教師小結:好朋友就是喜歡在一起,平時我們在學習和生活中會互相關心,互

相幫助、團結友愛,有好朋友是一件幸福的事情。

四、遊戲:搶佔冰山。

通過不斷地實踐孩子們一個個地累積站在輪胎,體現團結協作的精神。

教師小結:今天這個遊戲,通過小朋友的團結一致,我們取得了一次次的突破,後來那麼多的小朋友站在了輪胎沒有掉下來。這說明了,好朋友之間要不怕困難、團結一致,堅持不懈去共同完成一件事情。只有這樣,我們纔會實現自己的'願望,得到幸福和快樂。

活動反思:

《一堆好朋友》這個故事講述了好朋友之間應該團結互助、相親相愛。在此基礎上我們進行了討論,同組老師給的建議是我們要以“愛”做引線,帶領幼兒走進故事,理解好朋友的含義,並感受好朋友之間互助友愛的情感。

其次大家覺得社會活動一定要突出體驗的環節,不然的話很容易上成語言領域的課。因此我們來討論在環節中的遊戲如何開展,遊戲要層層遞進,增加難度,讓幼兒有興趣去參與挑戰。同時在體驗中感受小企鵝的朋友那種“辛苦”和“累”,但是卻沒有放棄的精神。通過活動折射到生活中孩子們對待好朋友的態度,他們會從這個故事中學到些許,並把這種體驗延伸到生活。

在經過大家的討論,整個活動的環節更清晰,環環緊扣,每個環節的注意細節也分析到位,因此老師在上這節課的時候會得心應手。每一次的集體備課我們都會互相討論、互相學習,只有不斷地學習,纔會有所提升。

小百科:朋友是一個漢語詞語,拼音是 péng you,意思是指在任意條件下,雙方的認知在一定層面上關聯在一起,不分年齡、性別、地域、種族、社會角色和宗教信仰,符合雙方的心理認知、可以在對方需要的時候給予幫助。

幼兒園大班社會教案 篇3

設計背景

我發現有段時間我們幫的幼兒在禮貌方面有所欠缺,所以就設計了一節禮貌方面的課程。

活動目標

1、讓幼兒熟悉兒歌,並學習該文中所要學習的生字。

2、瞭解一些簡單的禮貌用語與待客之道。

3、初步培養幼兒有禮貌的行爲。

4、能認真傾聽同伴發言,且能獨立地進行操作活動。

5、培養幼兒與他人分享合作的社會品質及關心他人的情感。

活動過程

1 幼兒律動:客人來。

2 教師:菠蘿寶寶,我們都是有禮貌的小朋友,我平時用的禮貌 用語有很多很多,我請小朋友來說說我們平時用的禮貌用語有哪些?

3 幼兒發完言後,教師拿出事先準備好的卡片(禮貌用語)和小朋友一起分享。

4 教師: 我們剛剛學習了很多的禮貌用語,那麼客人到的是後又要怎麼做呢?小朋友來說一說?

5 教師:小朋友說的非常好,唐老師也想來說一說。首先 ,我給小朋友帶 來了一首客人到的兒歌,這首兒歌可好聽了,唐老師想讓小朋友也聽聽,小朋友沒有聲音,靜悄悄的聽老師讀一遍。

6 教師爲幼兒朗誦兒歌《客人到》。

7 教師:小朋友聽了這首兒歌覺得好聽嗎?唐老師讀的好不好啊?好的話,小朋友給唐老師一點鼓勵好嗎?。

8教師:讓我們一起來讀一讀這首好聽的兒歌吧。教師教幼兒讀兒歌《客人到》,幼兒跟讀。

9 教師:小朋友讀得真好聽,讓我們把小手拍起來,再有節奏的來讀一遍這首好聽的兒歌吧。(讀完後,教師給予部分小朋友獎勵或表揚)

10 神祕般出示要學習的生字卡片教幼兒認讀( 茶)( 請 ) ,並請幼兒試着用這倆個字寶寶組詞,或說一句話。

11 再出示幾個以前學習過的生字 請幼兒認讀,把新學過的字寶寶和以前學過的字寶寶放在一起,看幼兒是否能快速的認出新學字卡。

12 遊戲:把字寶寶送回家。 把新學過的字寶寶和以前學過的字寶寶放在一起,要幼兒找到所有字寶寶貼到黑板上相應的字寶寶上面,教師評價幼兒做的怎麼樣,並給予表揚。

13 教師: 我們學習過了這麼好聽的兒歌,知道了怎麼做事禮貌的人,還把字寶寶送回了家,你們開心嗎?幼兒:開心。我們 把我們的幸福和我們的家人分享好嗎?以遊戲打電話的遊戲方式給幼兒敘述幾遍兒歌。

14 情景表演:請幾個幼兒去好朋友家裏做客,並要求幼兒使用禮貌用語。

課題延伸

要求幼兒回家把這首兒歌讀給自己的家人或好朋友聽,並邀請自己的好朋友去家裏做客,學着用我們學習過的,有禮貌的方式來對待自己的客人。

活動反思

在《客人到》中,我談話的形式引發幼兒的想象,也發展了語言表達能力,由這次教學得出:語言活動中有許多詩歌、故事蘊含着優美的意境同時也在教育幼兒。幼兒能較好的與老師配合,在認識字卡方面,大部分幼兒都能認識,並且能使用簡單的禮貌用語和他人交談。這節課我把它當做一節識字兼禮儀的課來上,達到了較好的效果。但他們在情景表演方面還有所欠缺,很多孩子還放不開。

幼兒園大班社會教案 篇4

活動目的:

1、激發幼兒交新朋友的願望,感受新朋友的快樂。

2、進一步瞭解名片的作用。

3、能大膽地介紹自己,與同伴分享、合作。

活動準備:

1、錄音帶:歌曲《友誼舞》《找朋友》。

2、幼兒和家長一起製作一張名片,自帶一件物品。

3、請幾位幼兒不認識的老師做客人。

活動過程:

一、遊戲《猜猜我是誰》,引入活動。提問:

1、剛纔參加遊戲的小朋友,蒙上了眼睛,爲什麼都能很快猜出後邊的小朋友呢?(因爲我們都是一個班的同學,天天都在一起,很熟悉了,我們都是老朋友了。)

2、我們菠蘿隊的老朋友天天都在一起,你們快樂嗎?

3、爲什麼很快樂?

4、那如果我們有了更多的朋友會怎麼樣呢?

5、你們想認識新朋友嗎?

二、兩位鄰班教師(本班幼兒不認識的老師)帶着禮物出現。

“噹噹噹……”響起敲門聲,老師打開門“真巧,一說到新朋友,現在就有新朋友來了。請進!”

新老師與小朋友打招呼,並分別作自我介紹。

三、幼兒做自我介紹

1、剛纔我們認識了新老師,現在怎樣讓新老師認識我們呢?

2、請幼兒分別用名片、口頭介紹。

3、名片上面有些什麼內容?(姓名、電話號碼、住址……)

4、師小結名片的作用。(名片能讓別人記得更清楚,更長久。)

四、自主交往活動

老師聽說香橙隊的小朋友也在尋找新朋友,老師和他們約好了在教室見面,現在,讓我們帶上名片和禮物,一起去認識新朋友吧。

1、音樂開始,兩個班的小朋友分別從兩個門進入。

香橙隊:你們好,我們是香橙隊的小朋友,香橙香橙,快樂心情!

菠蘿隊:你們好,我們是菠蘿隊的小朋友,菠蘿菠蘿,健康快樂!

兩個隊老師分別作自我介紹。

2、幼兒自主交往。

五、小結,請幼兒和自己新認識的朋友手拉手在一起。

老師:你認識了幾個新朋友?你是怎麼去認識的?你和新朋友一起做了什麼?你感覺怎麼樣?

教學反思:和朋友在一起真快樂,朋友越多,我們的快樂也多。

認識了新朋友真高興,現在我們和新朋友一起唱歌、跳舞吧!

幼兒園大班社會教案 篇5

活動目標:

1、學習主動、大膽地開展采訪成人與小朋友的活動,並記錄自己的採訪結果。

2、與同伴交流分享自己的採訪經過與結果,大膽地表現自己。

3、促進幼兒的創新思維與動作協調發展。

4、鼓勵幼兒大膽說話和積極應答。

活動準備:

1、觀看有關記者採訪的錄像片斷,知道記者採訪的方式和需要的設備。激發幼兒當"小記者"進行採訪的慾望。

2、自制記者證及採訪、播報所需的道具。

指導要點:

1、瞭解記者。

(1)、觀看有關記者採訪的錄像片斷。

(2)、討論:記者是幹什麼的?什麼叫採訪?你見過記者採訪嗎?他們是怎樣採訪的?採訪時會說些什麼?

2、自制採訪播報所需的道具。

討論:你打算收集哪些材料製作採訪需要的道具?

3、製作活動。

(1)、開展采訪活動。

(2)、明確採訪對象和目的。

(3)、引導幼兒把採訪的內容記錄下來。

活動反思:

當時設計這樣一個活動,是發現班裏很多孩子羞怯,經歷了寶寶班、小班近一年半的時間,還是在很多活動中不肯動手、不肯試一試,所以帶動班裏很多孩子都不敢去嘗試新鮮的事物,不敢去表現自己,這樣班裏無形的產生了一種奇異的氛圍,老師帶着孩子們去認識一件新的事物,所有的孩子都會退縮,本能的反應是“不敢”,而且在家長的教育觀念裏,也沒有給孩子一個正確的引導。爲了改變這個狀況,我趁一個家長開放日活動,安排了這個教育活動。

小百科:記者(journalist)是報社、通訊社、廣播電臺、電視臺等新聞機構中擔任採訪、新聞寫作、攝影的專業人員。

幼兒園大班社會教案 篇6

活動意圖:

爲了推進和提高幼兒文明禮儀素養,園內開展了各種禮儀活動。每個班級都在用心的培養孩子的禮儀教育。大班最近推出十字文明用語大比拼,請、謝謝、對不起、您好、再見。爲了讓孩子更好地學好文明用語,我們用繪畫和手工相結合的形式做成一面面禮儀彩旗,送給街上的叔叔、阿姨、爺爺、奶奶,。另外,我們還開展了禮儀畫展,讓禮儀之花遍地開。

活動目標:

1、通過禮儀伴我行的活動,讓幼兒充分感受集體外出的興奮和喜悅。

2、幼兒學會使用十字文明用語"請、謝謝、對不起、您好、再見",能用繪畫手工的形式表現出來,發展幼兒的動手能力。

3、學習禮儀三字歌,能整齊流利的集體朗誦。

4、培養幼兒的嘗試精神。

5、能認真傾聽同伴發言,且能獨立地進行操作活動

活動準備:

1、各色彩紙背面是文明用語,正面是幼兒作畫,用筷子做成彩旗。

2、各班學會禮儀三字歌。

3、注意出遊安全。

活動過程:

一、穩定幼兒情緒,做好準備工作。

上午8:45在幼兒園集合清點人數,9:00準時出發。工作人員和老師做好安全工作。

二、帶領幼兒排整齊隊伍,提醒幼兒注意安全,關注個別幼兒。鼓勵幼兒獨立行走,不跑跳、不推擠、不掉隊!

三、活動安排

1、每班幼兒人手一面彩旗,整齊排好隊出發。

2、每班輪流朗誦禮儀三字歌。《我會排隊》《紅綠燈》《行走》《環保小衛士》

3、到指定地點,把禮儀彩旗送給路人。

4、幼兒與路人合影,老師與幼兒進行合影。

四、活動結束

1、老師清點人數,帶隊回幼兒園。在返回的路上,老師要鼓勵幼兒堅持的原則。

2、組內通訊員及時發表新聞,年級組長完成大班禮儀活動小結。

活動延伸:

禮儀畫展。

活動反思:

對學生進行文明禮儀教育,是一個巨大的工程。講文明、有禮貌、重禮儀是孩子們健康成長的需要,是他們個人內在修養的表現,也是他們將來走向社會人際交往的必備素質。如果從一點一滴做起,從小養成了良好的文明禮貌行爲習慣,將來在社會生活和工作中,就能受到別人的尊重,就能建立一種良好的人際關係,就能成就一番大事業。要從小抓好這一教育,因爲不僅關係着一個少年兒童的健康成長,更關係着我們中華民族的文明程度。爲了繼承中華民族傳統美德,今天在四(2)班召開了一次主題班會。這次主題班會總的來說是開得比較成功的。這次的活動目的是通過活動,使學生懂得我們中華民族是世界聞名的“禮儀之邦”,講文明禮貌是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是做人的美德,更是一個現代文明人必須具備的美德;通過主題班會活動,使學生繼承優良傳統美德,增強愛國情感,從小養成良好的行爲習慣,初步樹立社會責任感;把禮儀常規貫穿到情景劇、小品、講故事、朗誦等各種表演形式之中,讓學生受到情趣的薰陶和思想品德的教育。這次主題班會我從三個方面切入主題,分別是校園禮儀、家庭禮儀、社會禮儀。學生在觀看錶演之後說收穫說感受,使學生受到情趣的薰陶和思想品德的教育。同學們能結合自己的生活實際說出一些熟悉的禮貌用語,課前的準備活動學生也積極參與進來,學生覺得主題班會的形式很好,樂意參與到活動中來,連平時從不發言的學生也搶着說,

搶着演,讓他們體會到了成功的喜悅。課後的時間裏,學生也能把禮貌用語常掛在嘴邊,文明之花開遍班級。當然,也有小部分學生自覺性不夠,只能堅持很短的時間,一旦沒有提醒,他們就會忘記,尤其是在上放學路上,不能主動向老師問早、問好。同學之間沒能禮貌相讓、使用禮貌用語。其實要真正讓文明禮儀之花開遍班級、開遍校園,不能只靠一節班會課的,而應在平時的教育、教學中常抓不懈。

小百科:文明,是有史以來沉澱下來的,有益增強人類對客觀世界的適應和認知、符合人類精神追求、能被絕大多數人認可和接受的人文精神、發明創造以及公序良俗的總和。文明是使人類脫離野蠻狀態的所有社會行爲和自然行爲構成的集合,這些集合至少包括了以下要素:家族觀念、工具、語言、文字、信仰、宗教觀念、法律、城邦和國家等等。

幼兒園大班社會教案 篇7

目標:

1、在講講、議議、想想、玩玩中知道盲人在日常生活中會遇到很多的困難,激發幼兒願意幫助別人的情感。

2、發展幼兒的想象力,積極地幫助盲人設計一些能夠便於他們生活的用具。

準備:已錄製好的片段、畫紙、蠟筆等過程:

(一)導入引起興趣

1、在我們的生活周圍還有哪些人需要我們的幫助?爲什麼?

2、幼兒講述,老師出示已收集好的資料和圖片。

(二)觀看錄象、交流討論

1、在錄象中你看到了誰?你怎麼知道他是盲人?(觀看錄象片段一)

2、盲人看不見一切,他們在日常生活中可能會遇到哪些困難?

3、請幼兒體驗看不見東西的感覺。(鼓勵幼兒把眼睛閉起來,試着往前走一走。)

4、觀看錄象片段二,在這段錄象中你們有什麼不明白的地方嗎?

5、王爺爺和胡奶奶怎麼會看不見的?他們在生活中遇到了哪些困難?(讀盲文、日常生活中的燒菜、洗衣服都要靠不斷的練習、過馬路時沒有人提醒……)

6、觀看錄象片段三:王爺爺和胡奶奶覺得現在外出時過馬路和乘車子有很大的困難,請我們小朋友來幫王爺爺和胡奶奶想想辦法,怎麼樣使他們在過馬路和乘車子時又快又安全?(幼兒相互討論)

(三)操作延伸

1、鼓勵幼兒設計一些便於盲人的用具。

2、你覺得盲人在日常生活中還有哪些困難,可以怎樣來幫助他們?

幼兒園大班社會教案 篇8

一、活動目標:

1、讓幼兒學會描述人物的表情,能較連貫完整地講述高興、傷心、生氣等不同情緒體驗。

2、鼓勵幼兒大膽想像、推測,說出多個引起不同情緒的原因。

3、讓幼兒能通過觀察他人的表情,體諒、理解他人的心情。

二、活動準備:

哈哈鏡若干面;古怪果紙偶一隻;彩色信三封;音樂。

三、活動過程:

1、以古怪果送禮物,引起幼兒學習興趣。

(1)請幼兒分組照哈哈鏡,感受照哈哈鏡的快樂心情。

(2)幼兒說出照哈哈鏡的感受。

2、古怪果請幼兒玩遊戲“照鏡子”。

幼兒當鏡子,老師照鏡子,老師要在鏡子裏看到自己的表情,並請幼兒說出有什麼表情。

3、分組活動:(幼兒分成三小組)

(1)出示古怪果寄來三封彩色的信。

(2)組長領取信件,老師幫助幼兒理解信的內容,指導幼兒分組活動。

各組幼兒自由討論,請他們想出多個引起不同情緒的原因。要求組長用數字把本組小朋友說的原因一一記錄下來。比比哪組想得多,說得好。

(3)集中幼兒,各組幼兒請出代表講出四種引起信封內人物表情的原因。

(4)古怪果請

幼兒打開小信封,幼兒領取獎品。(要求把古怪果貼在手背上)

4、歌表演“表情歌”:

請幼兒根據“表情歌”的內容,一邊唱一邊做出相應的表情和動作。

5、愉快、自然地結束活動。

幼兒園大班社會教案 篇9

活動設計背景

現在的幼兒大都生活在爺爺奶奶、爸爸媽媽的呵護之中,他們感受不到爸爸媽媽的辛苦,他們認爲他們的幸福是理所當然的,作爲大班的孩子,也該學會明白一些道理,爲了讓孩子知道感恩父母,感恩長輩,在家爲父母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考慮搞這樣一個活動。

活動目標

1、引導幼兒講述、體驗、感受濃濃的親情。

2、體會爸爸媽媽對自己的愛和期望,知道自己應該怎樣做一個懂事的乖寶寶。

3、引導幼兒正確認識自己不足,以後注意糾正。

4、培養幼兒敏銳的觀察能力。

5、在活動中將幼兒可愛的一面展現出來。

教學重點、難點

1、引導幼兒講述、體驗、感受濃濃的親情。

2、講述具體事例,能引起孩子們對父母的敬意,感恩父母。

3、引導幼兒正確認識自己不足,以後注意糾正。

活動準備

1、 提前要求幼兒瞭解父母的生日、喜好(愛吃的食物、喜歡穿的衣服樣式、顏色、業餘愛好等)

2、瞭解父母的職業

3、小紅花若干

活動過程

一、介紹自己的爸爸媽媽

1、請孩子們介紹自己的爸爸媽媽,說說父母的職業、愛好、喜歡吃的食物、喜歡的運動等。

活動開始,要找一個膽子大的、語言表達流暢的孩子起一個帶頭作用,然後再鼓勵想說又不敢主動站起來的孩子。營造一個融洽的課堂氣氛。

2、分組交流,讓每位小朋友都有講話的機會。

二、誇誇我的爸爸媽媽

1、講講自己的爸爸媽媽起早貪黑、整天忙碌的典型事例。

引導孩子講,讓孩子知道講什麼?該怎麼講?(工作多麼辛苦呀、家務活重呀等等)

2、講講爸爸媽媽怎麼疼你、愛你?

引導孩子從吃的、穿的、玩的,害怕摔着、碰着,病了又是如何照顧、擔心等等,使幼兒瞭解父母對自己的愛,體會溫馨的親情。

三、如何報答我的爸爸媽媽

1、分組討論:怎樣彙報生我養我的父母?鼓勵幼兒互相出主意,提建議。讓孩子學會感恩

2、想一想自己能幫幫爸爸媽媽做些什麼?自己原來哪些地方做得不好?怎麼辦?

四、爲表現好的小朋友佩戴小紅花,鼓勵小朋友們繼續努力。

五、老師寄語:我們都應該好好地愛我們的爸爸媽媽

小朋友們,既然我們的爸爸媽媽那麼的愛我們,我們也應該愛我們的爸爸媽媽,世上只有媽媽好,有媽的孩子像塊寶。這話一點也不假。媽媽給了我們生命,撫育我們成長,給了我們人世間最偉大、最無私的愛。

教學反思

經過幾天的敏思苦想,我設計了這節活動課,我感覺現在的孩子太需要從小認識到這一點,他們生在幸福裏,長在甜蜜裏,沒有絲毫的苦可言,大人不管多累,也捨不得讓孩子受苦,但是孩子們並不知道大人的苦和累,認爲這是天經地義的,父母就應該這樣做,爲了讓孩子知道父母愛的偉大、愛的無私,知道感恩父母。這節課我設計了五個環節:第一,讓孩子們介紹父母;第二,讓孩子們誇誇父母;第三如何報答父母;第四,表現好的孩子佩戴紅花;第五,老師呼籲大家都要愛自己的父母。通過這樣幾個環節的交流,讓同學們從新去認識父母的辛苦,明白父母對自己的關愛和呵護充滿淚和汗水,相信通過這節課的教學,孩子們經過愛的回味,一定會在未來的人生歷程中,知道感恩父母、回報父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