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幼兒園教案 > 幼兒園大班科學教案《彈性》

幼兒園大班科學教案《彈性》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9W 次

作爲一名教學工作者,就難以避免地要準備教案,藉助教案可以讓教學工作更科學化。怎樣寫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幼兒園大班科學教案《彈性》,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幼兒園大班科學教案《彈性》

幼兒園大班科學教案《彈性》1

活動目標:

1.激發幼兒探索科學的興趣。

2.願意大膽嘗試,並與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3.發展合作探究與用符號記錄實驗結果的能力。

4.在活動中,引導幼兒仔細觀察發現現象,並能以實證研究科學現象。

5.發展動手觀察力、操作能力,掌握簡單的實驗記錄方法。

活動準備:

海綿、氣球、鬆緊帶、皮筋、橡皮、積木、鉛筆、襪子、手套、皮球、橡皮泥、彈簧秤、游泳眼鏡等。

活動過程:

1.幼兒操作,初步感知彈性。

(1)幼兒玩氣球、海綿、鬆緊帶,拉一拉,捏一捏,壓一壓,看看它們會有什麼變化?

(2)幼兒玩耍,教師巡視,觀察幼兒操作中的發現。

(3)組織幼兒交流自己的發現。

2.幼兒再次嘗試,獲取彈性的經驗。

(1)引導幼兒觀察,這些物體不對它們用力時,一鬆開又會有什麼變化?

(2)組織幼兒交流自己的新發現。

3.引導幼兒歸納彈性物體的特點。

(1)小朋友,剛纔我們玩了這些東西,你們知道它們有一個什麼共同的祕密?

(2)幼兒思考,自主發表各自的觀點。

教師總結:這些東西真有趣,對它們用力時,就會發生變化,就會變形,一鬆開,又會變成原來的樣子,我們把這種現象叫做彈性。

4.幼兒用身體的各種動作表示彈性。

5.聯想實際,引導幼兒說說有彈性物體的用處。

(1)剛纔我們發現皮筋、海綿、氣球它們都具有彈性,除了這些東西還有哪些東西是有

彈性的呢?

(2)這些有彈性的東西給我們的生活帶來了什麼好處呢?

(3)教師根據幼兒的回答進行補充或豐富,如:沙發、席夢絲牀墊裏有彈簧和海綿,坐着躺着覺得很舒服;彈簧秤小小的,攜帶很方便……。

6.物體分類。

幼兒玩桌上的一些材料,找一找哪些東西是有彈性的,哪些東西是沒有彈性的,然後幫它們分分家,分別放在桌子的左邊和右邊。

7.遊戲:奇妙的口袋。

幼兒到口袋裏摸出一樣東西,放在老師手裏不讓大家看到,然後用動作告訴大家這個東西

是有彈性的還是沒有彈性的。

8.小結活動:

小朋友,請你們回去再找一找,生活中還有哪些東西是有彈性的,找到了玩一玩,再來告訴大家。

延伸活動:

下了課,請小朋友到你的好朋友身上,到教室裏找一找,能不能找到有彈性的東西。

活動反思:

本次活動中,我充分爲幼兒創造了條件,引發他們仔細觀察,認真體驗,提供的材料都是孩子們平時見過的,玩過的,捏捏海綿,拉拉皮筋,壓壓氣球,通過讓幼兒對這些有彈性物、體的操作,充分的感知材料,探究材料,從而獲得了有關彈性的經驗。並結合幼兒已有的探索經驗,提出問題:這些東西它們有一個什麼共同的祕密?在教師的啓發下幼兒歸納出了彈性的概念。在分類活動中,幼兒再次操作,玩中觀察,玩中發現,自然而然的將有彈性的物體和沒有彈性的物體進行了分類。活動時,幼兒玩中學,學中玩,自主學習能力有了明顯的增強。

存在問題:關於彈性的概念很大,本次活動的目標只是讓幼兒通過操作,初步感知彈性,有些物體所具有的彈性將有待與幼兒長大後再去研究,遊戲時教師對乒乓球彈性的講解只會帶給幼兒一種誤解。

幼兒園大班科學教案《彈性》2

活動目標:

1、發現物體的彈性(能變形、還能恢復原狀),瞭解彈性在生活中的運用。

2、學習用鐵絲在筷子上纏繞鐵絲的技能。

3、能用較完整的語言表述在他探索中的發現和感受。

4、積極參與探索活動,萌發求知慾,體驗成功快樂。

5、能用較清楚的語言講述自己的觀察和發現。

活動準備:

材料1:皮筋、鬆緊帶、小氣球、海綿、尼龍襪、彈簧(每組一份)

材料2:橡皮泥、鉛絲(細鐵絲)、硬紙板做的小丑頭、小動物頭等、圓筷子(或粗細適當的圓柱體纏繞鐵絲用)

活動過程:

1、呈現材料1,引起幼兒興趣

請幼兒玩玩桌上的東西,感知發現彈性。說說你是怎麼玩的?發現了什麼?(提問一些幼兒,讓幼兒表述自己的發現和感知)如:拉皮筋會變長,鬆手又變成原來的樣子;捏捏氣球,會扁下去,鬆手又鼓起來等。

教師在幼兒發現的基礎上小結:有的東西在力的作用下,形狀會發生變化,不用力時又恢復原樣,叫物體的彈性。

2、幼兒再次進行操作(請幼兒換着玩一玩,對每個東西都拉一拉、捏一捏、壓一壓)

3、彈性的利用,引導幼兒在生活中尋找

你平常見過什麼利用彈性的物品?有什麼用?(根據幼兒的回答,或補充或豐富。如:沙發、席夢思牀墊用海綿和彈簧,坐躺着舒服,夾克袖口、彈跳牀、自行車輪胎、彈簧稱、拉力器、彈性玩具等,彈性的東西真有用。)

4、幼兒製作彈簧小玩具

(1)出示自制的彈簧小玩具,玩一玩,引起幼兒興趣。

(2)教師示範怎樣纏繞鐵絲,輔導時也要重點輔導幼兒將鐵絲緊緊地纏繞在圓筷子上做成彈簧。

(3)幼兒玩一玩自制的彈簧小玩具。

教學反思:

本次活動中,我們爲孩子們提供了各種各樣的彈性物體,這些物體都是幼兒生活中常接觸的,他們很感興趣。通過引導幼兒動手操作、實踐,讓他們感知彈性物體的特徵,探索彈性的祕密,從而使他們的觀察力、創造力、思維能力等得到發展。

但是,在設計本次活動時,我們感覺,對大班幼兒來說,內容多了一些,儘管活動的前半部分,我利用各種彈性物品讓幼兒充分感知了彈性物品在生活中是無處不在的,並且知道了彈性可以再不同的物體上都能找到,也基本理解了彈性的特質。但是活動的後半部分,我利用鉛絲讓孩子們進行彈性物品的製作,在製作的過程中,出現了較多的問題,一是在材料的選擇上,製作彈簧的鉛絲彈性度不夠,不能充分的展現彈簧的特徵;二是在製作彈簧的過程中,孩子們對於如何繞?怎麼繞?搞不清楚,原因是:作爲彈簧本身就有許多的知識點可以給孩子們講解,其實彈簧本身就能作爲一個活動來展開,從而能更好的讓孩子們在製作彈簧的過程中認識彈性,理解彈性物品。

本次活動雖然有一些遺憾,但是總體來說,孩子們對於最後的作品完成的還是不錯的,在日常生活中可嘗試的讓他們利用相關的材料製作出更有創造性的東西。

幼兒園大班科學教案《彈性》3

幼兒天生具有強烈的好奇心,對周圍事物的探索和求知慾望也特別強,因此,新綱要強調“科學教育應密切聯繫幼兒的實際生活進行,利用身邊的事物和現象作爲科學探索的現象”。日常生活中,幼兒已接觸很多彈性玩具(皮球、拉力器、蹦蹦牀),對它們十分感興趣,但幼兒對“彈性”的認識僅是一些感性經驗,對彈性玩具和用品的一些特性,還不是很瞭解,,因此,我設計了系列活動,“有趣的彈性玩具”、“彈力的大小”、“製作彈力小玩具”讓幼兒通過親身經歷探究,實驗和操作感知彈性的特點,獲取有關彈性的科學經驗。激發幼兒探索科學現象的興趣,培養其關心周圍事物的習慣。同時,本教材除了源於幼兒身邊熟悉的事物能引起幼兒的共鳴,產生學習探索慾望外,還有利於幼兒在動手操作中學習掌握觀察、操作、記錄等科學方法,激發幼兒對科學活動的探索興趣。幼兒發展情況分析及目標制定大班幼兒探究慾望增強,能較好地運用語言與同伴、成人進行溝通與交流,會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表達自己的認識和情感。因此,按照新《綱要》的教育目標,滿足幼兒認知、能力、情感發展的需要。

我確定本活動目標爲:

1、通過有序探索、自由發現,讓幼兒感知彈性這一科學現象,培養幼兒的探索興趣和探索能力。

2、引導幼兒運用討論、交流、記錄等方式進行研究,體驗與同伴探索交往的樂趣。

3、培養幼兒應用已獲得的經驗辨別具有彈性物品的能力。除了以上情感、認知、技能三方面的目標外,我還將關注幼兒活動發展中的生成性目標。

本活動的重點是:讓幼兒在自主的探索活動中,感知物體的彈性這一科學現象。

本活動的難點是:如何讓幼兒在探索、談論、交流中進一步瞭解彈性的`特點。

一、說教法

新《綱要》指出:“教師應成爲學習活動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導者。”活動中應力求“形成合作探究式”的師互動。因此,本次活動我採用了適宜的方法組織教學,採用的教法有:

1、情境教學法:愛玩是孩子的天性,設置一個有趣的能夠引起孩子探究動機的情境是科學教育活動的關鍵,因此我在活動中以到“遊樂園”去玩,發現玩具中的祕密的情境引入,爲幼兒主動探究,積極思維提供了良好的條件。

2、動手操作法:它是幼兒科學活動的基本方法。《綱要》指出“提供豐富、可操作的材料,爲每個幼兒都能運用多種感官,多種方式進行探索提供活動的條件”本次活動安排了兩次操作活動。第一次是引起興趣後第一次操作,主要是讓幼兒在玩中主動探索彈性玩具的不同玩法,獲取有關彈性的科學現象。第二次操作是對所投放的各種材料進行分類,培養幼兒應用已獲得的經驗辨別具有彈性物品的能力。

3、測量、記錄法:新《綱要》指出“用多種的方式表現、交流、分享探索的過程和結果”因此在探索、感知彈性的特點的環節我引導幼兒以測量、記錄等形式來表達他們的探究過程和發現,爲下一個環節的交流與分享做準備並讓幼兒在其中感受到科學的一條基本法則——說理要有事實依據。

二、說活動準備:

爲順利完成以上教學目標,在活動準備方面,特作如下安排:1、提供多種多樣的彈性玩具佈置“遊樂園”,有彈性和無彈性的日常生活用品若干。

2、幼兒記錄卡、筆,塑料袋每人一套

3、尺子、繩子、吸管、筷子等若干種可用於測量的物品。

三、說活動過程:

本次活動,以《新綱要》爲指導,借鑑建構主義理論及做中學思想。從“好玩的彈性玩具”,→瞭解彈性的特點→找找哪些東西有彈性,三個操作活動,由淺入深,由表及裏,讓幼兒在互動式、開放式、探究式的教育活動中,自主地、能動地學習。

各環節具體安排如下:

一、創設嘗試的氛圍,激發幼兒探索的慾望。興趣是幼兒產生學習動機的重要因素,因此我先把幼兒引入由各種彈性玩具佈置而成的“遊樂園”,告訴幼兒“遊樂園”裏的玩具都有一個小祕密,小朋友可以試着用多種方法發現它們的祕密,以激發幼兒想玩、想探索的慾望,在此基礎上,我讓幼兒進行了第一次操作。

二、第一次操作,在玩中感知物體的彈性。《綱要》指出“提供豐富、可操作的材料,爲每個幼兒都能運用多種感官,多種方式進行探索提供活動的條件”,因此,我爲幼兒提供了多種多樣的彈性玩具,着重讓幼兒通過自主的探索,發現彈性這一科學現象。這是活動的重點,爲此我設計了兩個層次。首先,我爲幼兒提供了充足的時間和自由,讓他們任意選擇玩具,想怎麼玩就怎麼玩,從而調動了幼兒參與活動的積極性,提高了學習的興趣。其次,隨機在小組中引導他們討論:“你玩了什麼,是怎麼玩的,發現什麼。”這一環節通過幼兒親自動手操作來感覺到自己有新發現,體驗到發現的樂趣和求知的快樂。最後,通過集中交流統一認識,感知物體的彈性。初次嘗試後,孩子們對彈性產生了極大的好奇,但他們並沒有真正地瞭解彈性的特點。於是,我因勢利導讓幼兒進行第二次的操作。

三、第二次操作,瞭解彈性的特點。第一次操作,幼兒在自由玩的過程中發現玩具有彈性的現象。第二次操作則更進一步,主要是讓幼兒探究彈力玩具前後的變化規律,從而瞭解彈性的特點。這是本活動的難點,我採用了測量、記錄法來突破難點。首先設置問題情景:“怎樣在玩的過程中比較準確地瞭解玩具的變化呢?”引導幼兒從多方面想辦法,鼓勵幼兒遷移以往的經驗選用最方便、有效的測量法來記錄玩具的變化。然後讓幼兒自由選擇測量工具進行記錄,最後讓孩子依據實驗中觀察到的情況得出的結論與同伴進行交流、彙報,從而形成新的體驗:原來這些玩具有彈性:拉一拉,手放開,恢復原來的樣子;壓一壓,手放開,又恢復原來的樣子。在不斷的探索中,幼兒獲取了知識,體驗到了成功的喜悅,整個活動被推向了高潮。

四、第三次操作,應用已獲得的經驗辨別哪些物品有彈性。綱要強調,引導幼兒感受科學技術對生活的影響,因此爲了讓幼兒瞭解彈性在生活中的作用,我安排了第三次操作即應用已獲得的經驗辨別我們周圍的哪些物品有彈性。實現了教育在生活中的延伸,體現活動的價值。

教學反思:

從執教的情況來看,我覺得自己在課堂上的組織語言還有待加強,如何讓孩子對你的提問或是小結能更好的明白、理解,是自己在以後的教學中需要關注的一個重要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