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幼兒園教案 > 關於幼兒園大班教案合集六篇

關於幼兒園大班教案合集六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97W 次

作爲一無名無私奉獻的教育工作者,往往需要進行教案編寫工作,編寫教案有利於我們科學、合理地支配課堂時間。快來參考教案是怎麼寫的吧!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幼兒園大班教案6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關於幼兒園大班教案合集六篇

幼兒園大班教案 篇1

近期在園內組織的教育教學活動中,我執教了一箇中班美術活動《七星瓢蟲》。這個活動來自主題《生活真奇妙》中的一個泥塑活動,我把它延伸爲繪畫活動。

活動目標是1:引導幼兒瞭解七星瓢蟲外形特徵,大膽添畫,提高想象力;2:嘗試用漸變色來豐富畫面。

活動第一個環節我採用了猜謎語直接引出活動主題-七星瓢蟲。引導幼兒仔細觀察外形特徵並在細節上加以強調,使幼兒對其印象更深些;第二個環節我採用了邊念兒歌邊範畫的方式來激發幼兒的興趣,同時,也希望這種遊戲的方式可以和孩子有個互動,讓孩子更好地投入到美術活動中。但這個環節我處理的還是略顯倉促,以致效果沒有想象中的那麼好;活動第三個環節,我請幼兒發揮想象力豐富畫面,請幼兒想辦法讓紅綠這兩種顏色變得多起來,因爲幼兒在“毛毛蟲爬呀爬”活動中對漸變色以有所瞭解,所以沒有給予更多的講解,以致有的幼兒一時沒明白,從這一點我也認識到這個時候老師問話的明確性、引導性就特別重要,還需在日後的工作中不斷學習與積累。

幼兒園大班教案 篇2

幼兒園大班主題教案:

綠色菜籃子

主題二:綠色菜籃子

 活動(一):菜地裏的歌

目標:

1、區別蔬菜的不同品種,瞭解更多的蔬菜品種;

2、通過觀察菜地裏的蔬菜,認識蔬菜的莖、根、葉、果實;

3、能學會用輪流的方式談話,體會與同伴交流、討論的樂趣。

4、教育幼兒養成做事認真,不馬虎的好習慣。

過程:

1、帶領幼兒到農民伯伯的菜地裏參觀,說說你認識的蔬菜寶寶的特徵;

2、引導幼兒注意觀察蘿蔔、茄子、青菜,並通過提問方式讓幼兒瞭解不同的蔬菜吃的部位也不同;

3、區分幾種容易混淆的蔬菜寶寶,如:菠菜和薺菜、青菜和大白菜;

生成與反思:由於孩子比較多,平時出去的機會比較少,這次帶孩子們到野外觀察孩子們異常的興奮,我們在菜地邊上看到了籬笆,雖然是農村的孩子,現在也很少看到籬笆了,對於書上一直說的籬笆他們終於有了一個實際的觀察經驗;到了菜地,孩子們對正在開花的茄子特別感興趣,於是我和孩子們一起認識了茄子從開花到結果的過程,也讓孩子們知道了我們平時吃的茄子是它的果子;孩子們在看到紅薯時很興奮,紛紛跑來跟我說:“老師,這個地底下有山芋”,於是,我又和孩子們一起認識了紅薯的莖、葉、根,我還和孩子們一起從泥土裏挖出了一個紅薯,我們回到教室,討論紅薯的吃法,結果孩子們一致同意生吃,於是我們把紅薯洗乾淨,切成一片片的分着吃,孩子們可開心了。其實,農村的孩子,對這些東西也並不熟悉,即使平常看到,也沒人告訴他相關的知識,通過老師的梳理,提升,孩子們對這些司空見慣的東西纔有了更深的認識。

活動(二):去菜場

 目標:

1、通過參觀菜場,認識更多的蔬菜寶寶;

2、鼓勵幼兒通過詢問賣菜的阿姨、奶奶,知道一些他們不認識的蔬菜的名稱、食用方法、食用部位;

3、引導幼兒如何正確詢問別人:有禮貌、表達清楚、大聲的等;

4、能想辦法完成老師佈置的任務:向賣菜的阿姨、奶奶要一樣蔬菜寶寶帶回去;

準備:照相機

 過程:

1、佈置任務:告訴幼兒我們今天去菜場幹什麼,要注意點什麼?(包括路上)

2、去菜場;

3、參觀菜場,教師注意幼兒的表現,並及時指導幼兒正確的處理方法;

生成與反思:孩子們平時或許也經常跟着爸爸或媽媽到菜場買菜,但是和老師一起卻是第一次,所以當菜場的阿姨看到我們一羣小朋友,表現出一種很喜歡、很開心的樣子時,我們的孩子感覺很驕傲;一開始他們還有點害羞,但後來他們都很大方地和賣菜的阿姨交談起來,陳皖小朋友第一個拿着一個芋艿問阿姨:“阿姨,這是什麼,”阿姨很開心的告訴了他,接着在我的提醒下,他又問了其他好多的問題,別的小朋友在他的帶頭下也開始大膽地詢問阿姨,由此,他們認識了許多平時不知道的蔬菜;在完成任務時,有幾個小朋友沒有要到蔬菜,回到教室,我問他們怎麼沒有完成任務?他們告訴我:“不知道該怎麼說;”有幾個小朋友說:“賣菜的阿姨不理我”,我就問他:“你有沒有主動和阿姨商量呢”,他說:“沒有”,於是我就告訴他,遇到這種情況該怎麼辦,孩子也比較虛心的接受了。

 活動(三):好吃的蔬菜

目標:

1、瞭解蔬菜的食用部位及食用方法,豐富幼兒的生活經驗;

2、在製作過程中體驗合作的快樂及成功後的愉悅;

 準備:各種蔬菜:蘿蔔、馬鈴薯、芹菜、青菜、萵苣、黃瓜、番茄、茄子等;製作材料;幼兒通過區角遊戲,已有切蔬菜的經驗;

過程:

1、送蔬菜寶寶回家:幼兒根據已有經驗,把蔬菜寶寶分別送到自己的家:根莖類、葉莖類、果實類;

2、說說講講,請幼兒說說這些蔬菜的食用方法,食用部位,同時整理歸納幼兒的經驗;

3、製作糖醋黃瓜;

生成與反思:活動開展至此,幼兒對蔬菜的認識已經積累了比較多的經驗,所以,在此次活動中,幼兒的表現欲都比較強,而且,口頭表達能力也比平時發揮的好,聲音響亮、表達完整,在製作過程中,幼兒在不經意中積累了好多的經驗,如:一個組的小朋友該怎麼分工合作;糖和醋應該放多少;黃瓜片的`厚薄對味道的影響;等等;通過開展這麼一次活動,我深深的感受到:貼近幼兒生活的,纔是最真的。

主題實施情況:在“綠色菜籃子”的活動開展以後,小朋友的家長紛紛反映孩子回家後都比以前喜歡吃蔬菜了,還嚷着要自己做冷菜,這是我感到欣慰的,也是活動想要達到的目的,家長說:孩子最近的話題總離不開蔬菜,而且問題很多,我覺得,這就是我們教育所追求的,在這個活動中,幼兒一直保持着比較高的積極性,因爲他們都喜歡,都有話可說。

教學反思:

利用多種感觀讓幼兒去認知事物是我們常用的教學方法。在活動中,我發現幼兒們的態度積極,表現出極大的興趣,創造力也得到發揮。

幼兒園大班教案 篇3

活動目標:

1、理解故事內容,進一步瞭解鳥與人類的關係。

2、大膽猜測故事內容,較完整表達出鳥與人類的關係。

3、萌發對大自然的關注之情。

4、參與閱讀與討論,體驗故事的奇特與幽默,初步瞭解故事中主人公的性格特徵,進一步激發閱讀圖書的興趣。

5、理解故事內容,記清主要情節,初步學習人物的簡單對話。

活動重點難點:

1、重點:理解故事內容,瞭解鳥與人類的關係。

2、難點:瞭解鳥與人類的關係。

活動準備:

掛圖

活動過程:

一、談話引出活動。

提問:你們知道鳥與我們人類有什麼關係嗎?

師:小朋友講了那麼多鳥與我們人類的關係,今天老師也帶來了一個關於鳥的故事,我們一起來看看、聽聽吧。

二、分段學習故事,理解故事內容。

1、講述故事第一段提問:

(1)老爺爺希望家門口有什麼?他做了什麼?種了幾棵樹?爲什麼?

(2)老爺爺年紀大了,只種了九棵樹就種不動了,他該怎麼實現自己的願望呢?

2、看圖猜測故事內容提問:

(1)你看到了什麼?老爺爺爲什麼要做鳥窩?

(2)有幾隻小鳥飛來了?你覺得小鳥能幫老爺爺實現願望嗎?爲什麼?

3、看圖驗證結果。

提問:老爺爺的願望實現了嗎?你認爲是怎麼實現的?

4、教師講述故事第二段到最後。

提問:老爺爺的願望是怎麼實現的?小鳥是怎樣幫助老爺爺實現願望的?

三、看圖完整欣賞故事。

一次提問:如果一開始老爺爺沒有做鳥窩,小鳥會來嗎?

小樹苗是怎麼長大的?

老爺爺爲什麼能實現願望?

你能爲故事取個題目嗎?

四、與幼兒交流。

提問:鳥對人類有什麼好處?

小結:小鳥是我們人類的好朋友,它們能幫助人類傳播種子,綠化環境,淨化空氣。

五、幼兒自由看書嘗試講述故事。

活動反思:

在現實生活中很多物體就有平移、旋轉、對稱的變換,本單元就是貼近現實尋找數學知識,在具體形象的基礎上抽象出數學模型的過程。而在研讀教材和實際授課中發現學生對於實際生活中的物體和抽象以後的平面圖形不能很清晰的辨別出來,從這裏我意識到在教材研讀中,對於“題目”要正確的領悟,本單元的課題就是:圖形的變換,這些變換在實際的物體(也就是立體圖形)能夠實現,並且存在,那麼平面圖形也可以經過這些變換得到美觀好看的圖案,特別對於“對稱”現象和“軸對稱圖形”學生分辨的不夠清晰,在後續練習課加強。

這節課的重點是讓學生通過旋轉的生活實例,如關門、摩天輪、旋轉木馬等,讓學生感知旋轉的含義,通過觀察鐘錶和風車的運動進一步理解旋轉,“旋轉”和“平移”一樣,是一種運動的過程,是一個動詞,而“旋轉”強調的是物體繞着某個點或某個軸轉動的過程,“平移”強調的是物體沿着某條直線的移動的過程。

通過觀察鐘錶指針的轉動,掌握旋轉的三個要素:點、方向(包括順時針和逆時針)、角度,並學會將這三個要素合併起來描述一個物體的旋轉情況。

難點就是讓學生能夠在方格紙上畫一個簡單圖形旋轉90度的情況。我採用的教學方法是啓發思考,討論交流,然後教師示範。進一步指導學生練習鞏固,練習層層遞進,先畫一條線段的旋轉,再畫一個簡單圖形的旋轉。

本節課成功的地方就是充分調動了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讓學生參與到了學習的內容,複習鋪墊很到位,基本上將上節課遺漏問題解決,併成功爲本節課的學習奠定方法上的基礎,備課和課堂教學中體現以課本爲主體的教學原則,圍繞教材進行備課和教學。

遺憾的就是沒有進行高濃度的課堂總結,課堂把控時間上有待提高,儘量規範和精簡自己的課堂教學語言;對於學生的把握不足,好的學生吃的不夠,基礎差一點的學生又沒有很好的照顧到,另外對於學生空間觀念的發展不足,本單元的教學目標之一就是要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所以在課堂上儘量留時間讓學生想象,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希望今後教學中能夠因材施教,真正的讓每一個學生都能夠在數學上有所發展。

幼兒園大班教案 篇4

設計意圖

幼兒長到5、6歲時,原來的乳牙開始逐漸脫落,換上將影響孩子一生的恆牙,如任其自然往往會產生一些不良後果,及時教給幼兒換牙的知識,則可使他們儘快適應這一生理變化,學會科學地保護牙齒。美觀、整齊、健康的牙齒將有益於孩子將來的生活與工作。

活動目標

(一)知道不健康的牙齒會給人們帶來身體的痛苦,給生活和工作帶來不便。

(二)認識牙齒,瞭解換牙的知識,瞭解牙齒的功用,讓幼兒知道怎樣才能長出美觀、整齊的牙齒。

(三)懂得如何保護牙齒,並掌握正確的刷牙方齒。

活動準備

角色扮演:醫生和病人

活動過程

1.教師帶領全體幼兒觀察牙科診所的環境,牙科醫生的工作引導幼兒觀察這是什麼地方?有些什麼人?有些什麼器械?那些牙科醫生在幹什麼。

2.觀察牙科診所的宣傳欄。引導幼兒觀看宣傳欄裏的圖片並說說內容。

3.觀察哪些病人到牙科診所看病。

(1)引導幼兒觀察這些病人怎麼了?他們得了什麼病?

(2)引導幼兒談論他們爲什麼要請醫生治好牙病?

(3)教師小結:這些病人得了牙病後,牙很痛,吃東西會很不舒服,疼痛也會影響他們的工作,所以他們要請醫生幫助他們,治好牙病.

4.活動結束,就幼兒參觀的所見所聞組織談話,並引導幼兒思考議論:"他們爲什麼會生牙病?"教師小結:"由於病人沒有保護好自己的牙齒,所以生牙病了,小朋友一定要保護好自己的牙齒".

幼兒園大班教案 篇5

目的:

1.通過懂得,不能憑自己力氣大就欺負弱小者,無論什麼人都要禮貌謙讓。

2.提高判斷是非的能力。

準備:

《小熊讓路》教具一套(森林背景圖一張,人物貼絨:小熊、小兔、小羊、小猴、大獅子)

活動與指導:

1.教師出示小熊貼絨,介紹小熊的人物特點:長得胖胖的,力氣很大很大。今天就講一個關於他的,名字就叫——《小熊讓路》

2.教師演示教具並講。(見附錄)

3.提問:

(1)叫什麼名字?有誰?講了一件什麼事?

(2)爲什麼小熊欺負小兔、小羊、小猴,而不敢欺負大獅子?他這樣做對嗎?

(3)力氣大就可以欺負人嗎?大獅子的力氣比小熊大,爲什麼他就不欺負人呢?

(4)大獅子給小熊讓了路,爲什麼小熊不好意思了呢?你們猜他心裏怎麼想?他明白了什麼?以後他會怎麼做呢?

4.小結:告訴我們,不能憑自己力氣大就欺負弱小的人,無論什麼人都要懂禮,講謙讓、說話要和氣。

5.結合幼兒日常表現,教師請幼兒自己想一想有沒有欺負人的現象,今後打算怎麼做?請大家互相監督和幫助,做一個禮貌、謙讓、受歡迎的小朋友。

附:

小熊讓路

小熊長得胖胖的,力氣很大很大。

小熊在路上走,前面來了小兔。它站在路中間,大聲說:”小東西,快給我讓路!”

小兔怕小熊,只好從路旁的草叢中爬了過去。

不一會兒,小羊從前面走來。

小熊又往路中間一站:“小傢伙,快給我讓路!”

小羊害怕了,它一聲不響地從路邊的水溝中蹚了過去。

小猴呢,它更害怕小熊,很遠就爬到了路旁的小樹上。

小熊多得意:“哼,我的力氣大,誰都怕我!”

小兔、小羊和小猴,一起去找大獅子,請大獅子來治小熊。

大獅子笑了笑,點了點頭。

大獅子走在前面,小兔、小羊和小猴跟在後面。

小熊看見大獅子走過來.心想:這可不得了,我得趕快讓路,它站在小路旁,請大獅子先走。

大獅子走到小熊跟前,站在路邊說:“小熊,你先過去吧!”

小兔、小羊和小猴聽了,都愣住啦:大獅子也怕小熊啊!

小熊低着頭,不好意思地從大獅子身邊走過去┄

打着以後,小熊看見小兔、小羊、小猴來了,馬上站在路旁,讓它們先過。

這下,小兔、小羊、小猴明白了,大家都說:“大獅子真有辦法,小熊變得有禮貌啦!”

幼兒園大班教案 篇6

一、作品賞析

(一)內容簡介

住在樹林裏的老奶奶爲小朋友們找到了許多故事,可是她突然生了場大病,病好後就不能說話了,這可怎麼辦呢?聰明的老奶奶把故事一個個全包進了糉子裏,誰吃了糉子,誰就會講故事了……

(二)主題分析

通過講述老奶奶把故事包進糉子裏,然後再尋找吃了會講故事的孩子的曲折經歷,引發孩子們對糉子的美好向往,同時激發起他們學講故事的願望。

(三)情節分析

密密的樹林裏有一座房子,裏面住着誰呢?一位躺在牀上、頭上敷着毛巾的老奶奶進入了小讀者的視線:啊,住在裏面的老奶奶病了!小讀者是否很擔心呢?

拄着柺杖的老奶奶出現在屋外,她的病好了,可是她拿着白米和葉子做什麼呢?

小動物們都來吃包着故事的糉子,可是“吱吱吱、哩哩哩、嘰嘰嘰……”不同小動物的叫聲一定引起了孩子們的興趣,也引發了焦慮:松鼠、狐狸、百靈鳥……它們不會說話!

於是小動物們找到了會說話的小姑娘,並動腦筋把她帶到了老奶奶家,小讀者的焦慮此時可以放下一半了。看,小姑娘吃了香噴噴的糉子,給大家講了一個又一個故事……小讀者一定也很想聽聽吧!

(四)角色分析

故事中的老奶奶胖胖的身體、自自的頭髮、圍着圍裙,除了生病的那幅畫面,都是笑眯眯的、慈祥的表情,讓人一看就覺得很親切。

故事中每個小動物的出現大都是笑眯眯、可愛的樣子,溫順的性格一覽無餘。而在找不回小姑娘的那刻,每個小動物的眉毛糾結、嘴角下垂,顯露出它們的苦惱。

小姑娘慌張、驚訝、開心的表情變化,正是她對“糉子裏的故事”從不知道到了解的心理轉變過程,刻畫得入木三分,讓人印象深刻。

(五)圖畫分析

1.畫面構圖、色彩

畫面的色彩明亮,大片黃黃的、橘色的暖色基調讓人在閱讀的過程中也能感受到故事所傳遞的溫暖、祥和的氣息,凸顯了故事的主題。

在構圖上,作者運用了大片的、簡單的背景來烘托人物和主題,使得人物的動作和表情十分清晰,突出了故事所要表現的主要情節。

2.圖畫中蘊藏的細節

圖畫書中老奶奶的髮髻、褂子和布鞋,小姑娘的朝天辮、花棉襖配小綠褲的服飾打扮,還有小揹簍、小陶盆以及溪邊淘米、洗糉葉的畫面……這些細節的刻畫與故事的主線“糉子”串連起來,展現出

濃濃的民俗韻味。

(六)語言分析

故事中的文字優美,娓娓道來,其中也不乏跌宕的情節,增強了故事的可讀性。

“吃吧吃吧,吃了糉子講故事”這句話反反覆覆,貫穿整個故事,使小讀者讀上去既琅琅上口,又充分表達了老奶奶的美好心願。

“糉葉”和“糉米”對於幼兒來說是新出現的詞彙,但加上了“又青又香”和“又圓又白”這兩對形容詞就比較容易理解和掌握了。

“採、洗、包、吃、講”這五個動詞將整個故事的情節串連起來:採糉葉——洗糉米——包糉子——吃糉子——講故事。

象聲詞“吱吱吱、哩哩哩、嘰嘰嘰”的出現既表現了不同動物的叫聲,同時也使得整個故事更具童趣。

二、活動設計

(一)活動設計

1、設計思路

老奶奶有許多好聽的故事,可是她突然生了場大病,病好後就不能說話了。爲了把故事講下去,聰明的老奶奶把故事全包進了糉子裏,並在小動物們的幫助下開始尋找吃了糉子會講故事的小朋友……

優美的故事娓娓道來,不禁引發了孩子們對糉子的美好向往,也同時激發了他們學語言、講故事的願望。

2、活動目標

(1)聽故事,理解老奶奶讓大家“吃了糉子講故事”的美好願望。

(2)樂於參與傳話、詞語接龍等語言遊戲,體驗聽說的樂趣。

3、活動準備

圖畫書、PPT課件

自制大糉子兩隻:一隻用來“傳話”,一隻用來“接龍”

糉子糖若干

4、活動過程

(1)經驗回顧,引發興趣

出示封面:

一吃過糉子嗎?糉子裏有什麼?

一聽說過包着故事的糉子嗎?今天就來聽一聽《糉子裏的故事》。

(2)傾聽、理解故事情節

①包糉子(出示第1~5頁):

一生病前,老奶奶有什麼本領?

一老奶奶爲什麼要包糉子?她有什麼願望?

小結:原來,老奶奶的願望是:吃吧吃吧,吃了糉子講故事。

②吃糉子(出示第6~1 2頁):

一誰吃了老奶奶的糉子?它會講故事嗎?

一學學小動物吃了糉子後的樣子。

小結:小動物們雖然吃了糉子,但是它們不會說話,所以不會講故事。

③講故事(出示第1 3~22頁):

一小動物用什麼辦法找來小姑娘吃糉子?

一小姑娘吃了糉子後怎麼樣?

小結:小動物們爲老奶奶引來採蘑菇的小姑娘,小姑娘吃了一個又一個糉子,講了一個又一個故事。

④完整欣賞故事:

一小姑娘帶着一肚子的故事回家了。如果你是小姑娘,你回家後會做什麼呢?

(3)遷移運用,開展遊戲

一老師這裏有幾隻大糉子,我們一起來吃糉子講故事吧!

①(拆開第一隻糉子。)傳話遊戲:

玩法:將幼兒分成兩組,將詞組傳給每組的第一個,幼兒依次傳話至最後一個,公佈答案,比比哪組傳的準確率高,哪組便獲得品嚐糉子糖的機會。

規則:傳話者要附在聽者耳邊傳話,聲音不能響但應清晰;聽話者要仔細傾聽傳話內容,儘可能正確模仿並傳遞。

②(拆開第二隻糉子。)詞語接龍:

玩法:將幼兒分成兩組,教師說出詞組後,由兩組幼兒輪流依次接龍,直到接不上爲止,接上的一組可獲得品嚐糉子糖的機會。

規則:詞頭接詞尾,可同音相接。

(4)延伸活動

一你們吃了糉子也練了講故事的本領,這裏還有最後一隻糉子,裏面有許多好聽的故事。老師把它放在區角里,下次你可以和朋友一起去試試一邊吃糉子,一邊故事接龍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