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五年級教案 > 五年級下冊語文第三單元教學反思

五年級下冊語文第三單元教學反思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94W 次

《楊氏之子》教學反思

五年級下冊語文第三單元教學反思

《楊氏之子》是一篇文言文,因爲這是學生第一次接觸文言文,對於老師該怎樣教和學生該如何學,都是一次全新的挑戰,五下語文第三單元教學反思。所以,我將教學目標確定爲:1、會讀“爲設果”、“應聲答曰”等難讀的詞語,會寫“惠”、“禽”等生字。2、讀通句子,理解意思,會有自己的話說說課文的主要內容。3、初步感受文言文的語言特點,初步掌握文言文學習的方法。把教學的重點放在“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讀懂每句話的意思。培養學習文言文的興趣。”上,將“體會故事中孩子應對語言的巧妙。”預設爲教學難點。

首先,我認爲應當弄清古文與現代文的不同。所以在正式教學前,我先出示一些出自文言文的句子,有的是學生以前在“日積月累”裏學過的,有的則是課外積累的,讓學生讀一讀,說一說古文與現代文有什麼區別。學生說了難理解,語言比較精煉、簡潔。有了這樣的鋪墊,激發了學生學習文言文的興趣。

其次,我認爲應當給學生充分閱讀的時間,把古文讀通、讀順,在讀中體會句子的意思。因此,我按照“讀通——讀懂——讀美”三個環節設計了多種形式的朗讀:自由讀,同桌對讀,男女生合作讀,師生合作讀,指名讀,齊讀,回讀等。還要學生在古文的語境中讀出語感來。這可有點難,不像現代文的有感情朗讀。於是我進行範讀,讓他們仔細聽,引出古文朗讀應注意停頓,這樣節奏感纔好。在理解文章意思時,我先引導學生從學習古詩詞中尋找方法,然後依法開展自主學習、合作探究,力求通過自讀及合作交流達到目標,放手讓孩子自學,又不懂的地方請教同桌或小組同伴。孩子們大多能借助註釋學習,並運用聯繫上下文的方法來理解文章。

緊接着我抓住“聰惠”一詞進行教學,這是本課教學的重點同時也是難點。我先問學生“讀了課文之後,楊氏子給你留下了怎樣的印象?從哪裏看出來的?”學生回答了“聰明,隨機應變,能言善辯”等,緊接着,我就讓他們到課文中去找能體現楊氏子聰明的關鍵語句。引出這篇古文最精彩、最吸引人的就是孔君平與楊氏子的對話。楊氏子聰惠在:一是會聽——能聽出孔君平的“話中話”,孔是拿他的姓開玩笑的。孔君平的言外之意是:你姓楊,“楊梅”也“姓”楊,看來楊梅就是你家的水果嘍!二是反應快——對方話音未落,他就反應過來,“應聲答曰”,予以“回敬”。三是“即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您用我的姓開玩笑,我也用您的姓做文章——“未聞孔雀是夫子家禽”!說話練習“如果來的是‘梅先生’‘柳先生’‘黃先生’,楊氏之子又會怎樣回答呢?”將教學推向高潮,使學生對“聰慧”的認識更加深入。

最後,在學生興趣黯然時,拓展《世說新語》中另兩個聰慧之語《謝太傅篇》與《徐孺子篇》。鼓勵感興趣的孩子去閱讀《世說新語》並且蒐集一些精妙的語言。

教完此文,我發現原來教古文也可以這麼有意思,自己更喜歡讀古文了。課堂時間的把控比以往準確許多,個別學生的精彩發言爲課堂增色添彩。遺憾的是在教學中有些細節的教學沒有到位。比如:佈置學生句子意思時,說:“試着用上學習古詩詞的方法讀懂課文。”走下去之後發現學生又在讀文,猛然醒悟,自己的表達不夠準確,應該說:“用上學習古詩詞的方法,說說每句話的意思。”

《晏子使楚》教學反思

《晏子使楚》是一篇歷史故事,講了楚王三次侮辱晏子,晏子巧妙反駁,從而有力地回擊了楚王,維護了齊國的尊嚴。楚王的侮辱,晏子的反駁,構成了整篇文章的三個事件。晏子的'三次反駁,合乎邏輯,言辭有力,同時也鮮明地展現了晏子智勇雙全、有勇有謀、能言善辯的形象。每一次交鋒都以楚王失敗告終。

課堂教學中,學生通過對三次交鋒中晏子和楚王語言的理解和朗讀,體會到了晏子的聰明才智和楚王的囂張跋扈。但是否真正感悟了呢?我就創設了個情境,練習說話,既鍛鍊學生即興說話的能力,又讓學生在情境說話中對人物品質有了更深的領悟。

說話訓練之前,讓學生以詞語或歇後語來概括楚王當時的心情。看似很簡單,其實是對學生課外知識積累的檢查,因爲新課程標準要求學生有一定的積累量。其次,通過學生的概括,我還能立刻了解到學生這堂課的掌握情況。

隨後創設情境,讓學生化身爲晏子的隨從,以第一人稱的形式對楚王的發難進行反駁。首先,學生的興趣馬上變得濃厚了,因爲對課文的學習,他們已經十分佩服晏子,佩服他的沉着、機智。孩子們躍躍欲試,急於體會下晏子面對楚王時的感覺,更急於表現自己所具備的聰明才智。情境創設的第一個目的便達到了。其次,以小組形式給予學生準備的時間,同時也是讓那些膽小的、能力略差的孩子說話的勇氣和機會。我也可趁此機會對學生進行點撥和指導。最後,讓準備充分的學生爲大家展示他——晏子隨從不輸於人的風采。

《半截蠟燭》教學反思

《半截蠟燭》這篇文章,生動地記敘了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伯諾德夫人一家三口與突然闖入的德國軍官鬥智鬥勇,巧妙周旋,並最終保全了情報站的故事,教學反思《五下語文第三單元教學反思》。全文以半支蠟燭的命運爲線索,蠟燭的點燃和熄滅在伯諾德夫人、兒子、女兒三人的藉口和手中一次一次發生逆轉,故事情節跌宕起伏,扣人心絃,文中人物心理、行爲和語言活動的描寫使文章更加生動,爲文章注入了活的靈魂《半截蠟燭》的教學反思《半截蠟燭》的教學反思。

這篇文章值得好好品味的地方很多,教學點也很多,例如:用蠟燭藏情報,這種方法好不好?爲什麼?環境描寫、人物的心理活動、語言和行爲對突出人物品質和推進故事情節有什麼作用?伯諾德夫人一家三人的表現說明了什麼?如果三個人的方法一致結果會怎樣?爲什麼最終傑奎琳的藉口可以獲得成功?這麼多的教學目標要解決,怎樣統整在一起呢?

一、辯一辯,瞭解故事背景。

上課一開始,我就介紹了伯諾德夫人一家爲什麼參加傳遞情報的工作,以及選擇用蠟燭藏情報的原因。在初步瞭解整個故事的大背景之後,請同學們分別站在正反兩方面辯論一下,論證這種用蠟燭藏情報的方法好還是不好,原因是什麼。學生在辯論過程中通過舉例、類比、推理等方式從正反兩方面充分發表了自己的意見,有的認爲好,因爲最危險的地方最安全;有的認爲不好,不怕一萬隻怕萬一,萬一敗露,那時雞飛蛋打,情報毀掉不要緊,連命都斛丟掉,風險太大。在辯論的基礎上,老師順勢指出:正因爲它有利也有弊,因此這種方法曾經遭遇了一場驚心動魄的事。辯論的過程其實就是了解故事發生的小背景的過程,爲後面理解課文打下了埋伏。

二、劃一劃,理解故事情節。

在學生通過辯論明白了整個故事的背景之後,讓學生讀課文,用找詞語,劃出表示蠟燭變化的句子,體會當時的緊急。在學生找出相關語句之後,讓學生連起來說一說,通過這樣的找、劃、說,對故事情節有了比較清楚地認識,但是僅僅知道故事情節還不夠,文中人物的形象還不夠明晰,對文中

中心的領悟還標交膚淺,這是還需要反覆品讀句子,通過人物的語言、行爲和心理活動的分析掌握人物的內心世界和品質。

三、議一議,理解人物品質。

在這個部分,我讓學生聯繫上下文對文中的三個主人公進行評價,在評價的過程中必須要通過文中的事例、有關語句加以說明。例如,一個學生說:“我認爲傑奎琳很會急中生智,在媽媽和哥哥的方法都失敗後,想到了上樓睡覺的招數,因爲她是女孩子,所以故意嬌聲說話,顯得自己很膽小,怕黑,

以此降低德國軍官的戒心,而且提出的要求合情合理,因此最終獲得了成功,保護了情報。”有的說,他們臨危不懼,在這種危急關頭,每個人都很沉着,沒有顯現出一絲慌亂的樣子,每個人都竭盡全力,想盡一切辦法保護情報,媽媽輕輕地吹熄,兒子從容地抱柴,女兒鎮定地上樓,在這種時候還能保持鎮靜,波瀾不驚,正是他們最後勝利的關鍵,假如有一個人失誤,後果都不堪設想啊!在議論的過程中,是學生組織已有材料進行再加工,並且形成自己觀點和認識的一個過程,在互相交流之後,對人物品質認識得更加深入和透徹了

《打電話》教學反思

《打電話》這篇課文是一則相聲,主要諷刺的是那些無話找話、辦事效率低下的人。本來幾秒鐘可以講完的事情——邀請朋友看戲,卻東拉西扯,海闊天空,足足講了兩個多小時,說完再見的時候,那裏的戲也就差不多演完了。文章是一篇略讀課文,跟前一課劇本相比較,學生都比較感興趣,而且文章淺顯易懂,又有很強的課表演性,於是在簡介了文章體裁等語文基礎知識的基礎上,沒有做太多的講解,而是直接由學生表演的方式,來完成對課文的理解。覺得效果還是可以的:放開讓學生自讀自悟,給了學生比較多的學習討論時間。課堂是學生學習的陣地,他們纔是課堂的主人,要讓學生主動參與到學習中來,就需要教師能創設富有情趣教學活動,他們喜歡新奇事物,喜歡展示自我,而且班主任老師真好有劇本在讓學生們排演。所以我直接讓學生們都參與到課文裏。表演是孩子喜歡的節目,爲了演好角色,學生就必須主動去讀課文,揣摩人物的心理。這是一個需要多種才能的綜合活動,需要學生的文本的理解能力,需要學生髮揮創造能力,有利於學生很好的理解課文。

但學生總歸是學生,即便有了對課文的理解,但如何表達還是受到學生本身知識和閱歷的限制,表達起來往往難以達到理想的目標,於是做適當的示範性朗讀,作爲相聲雖然是語言的藝術,但跟詩歌的朗誦、課文的朗讀又是有點區別的,相聲說話更接近於平時的聊天,卻又非常更誇張,是表演,所以還需要有誇張的表情、體態語言來表達。雖然不可能有演員的水平,但至少對學生能有所啓發。之後,學生舉手要求表演的一組非常多。

不足之處是,限於課堂的時間,不可能每個同學都表演,但是相信從其他同學的表演中,他們能吸收借鑑到一點東西。從他們對錶演組的評價中能感悟的什麼是更好的,什麼是需要改進的。

第三單元語文園地教學反思

在本單元的學習中,反問句變成陳述句是重點也是難點,在教學過程中,卻只浮於表面,沒有練深練透,所以出現了學生下筆難的情況。在設計上,應該把兩個句子板書在黑板上,標出不同,讓學生一目瞭然,在把否定疑問的反問句,改成肯定的陳述句,練透之後,再進行肯定反問句變成否定的陳述句,舉一反三,應該有不錯的效果,而我直接將兩個肯定句讓學生改成反問句,卻弄巧成拙了,講解的不夠深刻。最後讀讀記記出現的是課本內容,在辨別擬人句或比喻中,有一些難度,如“像趕集似的聚攏來,形成了光彩奪目的春天。”這裏有像爲什麼不是比喻句呢,要點一點擬人句的特點,讓學生加深印象,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