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三年級教案 > 人教版三年級《科利亞的木匣》教案(通用5篇)

人教版三年級《科利亞的木匣》教案(通用5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58W 次

人教版三年級《科利亞的木匣》主要講解的內容是在德國,科利亞因法西斯而到喀山城躲避,埋木匣時走十步,挖木匣時走五步,得到啓示。下面由小編爲大家精心推薦《科利亞的木匣》教案,希望對大家有幫助!

人教版三年級《科利亞的木匣》教案(通用5篇)

三年級《科利亞的木匣》教案 篇1

教學設計

一課

〖教學目標〗

1、學會生字、新詞,理解意思。

2、初讀課文,瞭解課文的主要內容。

〖教學重點〗

識記生字

〖教學難點〗

培養學生自學生字詞的能力。

〖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

1、從課文的題目看,《科利亞的木匣》,這篇課文主要是圍繞着什麼寫的?(木匣)這篇課文圍繞着木匣寫了一件什麼事?都寫了哪些內容?

2、初讀課文,自學生字、詞。

⑴初讀課文,劃出生字詞。

⑵學生自學生字、新詞,查字典,聯繫上下文理解詞語的意思。

3、檢查學生自學生字、新詞情況。

⑴指名按自然段讀課文(每人讀一自然段),注意學生生字詞的讀音。

⑵指名讀生字詞。

⑶正音。

⑷讀準多音字的字音。

本課有兩個多音字。“量”本課讀liáng(2聲),還有個讀音是liàng(4聲);另一個多音字是“數”,它可以讀“shǔ”和“shù”,本課兩個讀音同時出現,“科利亞剛學數數”,第一個數讀“shǔ”,第二個數讀“shù”。

⑸分析字形結構記住字形,理解字義:

在學生識記的過程中,可以引導學生,你還會用什麼方法記住字形和理解字義?引導學生按漢字的特點,記字形,理解字義,培養學生識字能力。

區別“匣”和“箱”的字義,“匣”比較小,“箱”一般比較大。它們的共同點,都是盛東西用的。

區分字形

斧和爺;鋸和據;免和兔;搶和槍;難和灘;階和價。

4、初讀課文,瞭解主要內容:

⑴帶着問題讀課文。寫了一件什麼事?

①學生自己小聲讀課文,標出自然段,並思考老師提出的問題。

②小組討論,這課寫了一件什麼事?

③指名彙報:本課寫的是科利亞埋木匣和挖木匣的事。

⑵再讀課文,瞭解課文的主要內容。

⑶提出自己不懂的問題。在學生讀課文的基礎上,讓學生提出自己不懂的問題。

5、作業:

⑴抄寫生字、新詞。

⑵熟讀課文。

第二課時

〖教學目標〗

1、使學生了解科利亞埋木匣和挖木匣的經過,並從中得到啓示,明白事物總是在發展變化的,無論什麼事物,都不能用一成不變的眼光對待它,而要根據事物的發展變化採取相應的做法。並且培養學生多動腦,勤思考的學習精神和生活態度。

2、按照“埋木匣”、“挖木匣”、“受到啓示”的順序給課文分段。

3、朗讀課文。

〖教學重點〗

認真學習課文後三個自然段,從中受到啓發。

〖教學難點〗

指導學生明白科利亞認真思考的過程,以及順利挖出木匣並悟出了其中所蘊含的道理。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交待學習目標

上節課我們學習了《科利亞的木匣》一課的生字和新詞,並且初讀了課文,知道了本課寫的是科利亞埋木匣和挖木匣的事。本節課繼續學習這一課,通過學習,讓我們知道科利亞埋木匣和挖木匣的經過,並且使我們得到一些啓示。

二、講讀課文

小聲讀課文,邊讀,邊對照自然段的主要內容,想:是按什麼順序,(即什麼線索)寫的?

是按照“埋木匣”、“挖木匣”、“受到啓示”的順序寫的。

1、學習課文第1部分:

⑴出示思考題:

①科利亞是怎麼埋木匣的?

⑵學生帶着問題默讀課文。

⑶指名讀第2自然段:找出科利亞埋木匣的動詞:放、蓋、踩、撒,從埋木匣的這一連串的動作中,你體會到科利亞是個怎樣的孩子?

⑷指名讀第3自然段:說一說科利亞爲什麼把木匣埋起來?

一是因爲全家人要躲避戰爭,東西多不能帶走。另一方面更重要的原因是科利亞善於動腦筋,善於觀察思考,他見媽媽把家裏的箱子埋起來,受到啓發,所以自己也學着媽媽的樣子把木匣埋起來。

出示句子讓學生體會理解:

“科利亞只會數到十,就量了十步,埋下了他的木匣。”

“科利亞數到十,量了十步,埋下了他的木匣。”

讓學生讀這兩個句子,體會“只……就……”的用處。

在這裏“只”強調了科利亞的年齡小,只會數到十,因此就量十步。

這句話在全文中的作用很大,就是因爲他只會數十步,年齡小,才造成後邊挖木匣時,挖不着,爲後邊的內容埋下了伏筆。

2、學習課文第二段:

⑴出示思考題:

①媽媽是在什麼情況下,什麼時間,挖埋在地下的箱子的?

②媽媽是怎麼挖的?

③你怎樣理解媽媽說得話?

⑵學生帶着問題默讀課文的4~7自然段。

⑶個人讀之後,小組學習討論。

⑷畫出媽媽說的話,讓學生談談自己是怎麼理解這句話的。

媽媽的話有兩層意思。一是強調了算術真有用,第二層意思是假設當初不是數三十步埋箱子,而是隨便挖坑埋箱子,那現在肯定就不好找到了。同時,這裏也滲透着,科利亞也是照媽媽的樣子埋的木箱,挖的木匣,那爲什麼挖不着呢?怎麼算術又不管用了呢?原因在哪裏呢?這裏又爲下文埋下了伏筆。

⑸學習課文8~12自然段:

①讀第8自然段,用自己的話說一說科利亞是怎麼挖木匣的?

出示句子:他挖呀,挖呀,坑已經挖得很深了,還沒找到匣子。他又朝左邊挖,朝右邊挖,仍然沒有找到。

科利亞把坑挖得很深,朝左挖、朝右挖,說明挖得面積比較大,還是沒挖着。

②學習9和10自然段:

讓學生小聲讀課文,想:當小夥伴們笑科利亞的時候,他是怎麼做的?

理解“也許”,是可能的意思。

讓學生反覆讀第十自然段,談談自己的理解。

科利亞心想:自己的方法沒有錯呀,既然家裏的大箱子都沒有被法西斯挖走,那麼自己的小木匣也不會被法西斯挖走。從科利亞的話中,暗示了他當時思維的過程,所以想來想去,認爲“這裏面一定有原因。”

③讀課文第11自然段:

通過讀課文,你讀懂了什麼?

從“科利亞丟下鏟子,坐在臺階上,用手摸着腦門想。”看出科利亞遇事開動腦筋,認真思考。從科利亞的話中體會三層意思:一是經過思考,他知道是怎麼回事了,當時很激動,會很大聲地告訴大家,用了歎號。二是找到了爲什麼挖不着木匣的原因。三是料定自己會馬上找到木匣的。

讓學生體會當時科利亞會是一種什麼樣的心情,練習有感情地朗讀這一自然段。

④學習課文第12自然段。

齊讀這段,理解果然的意思。

3、學習課文最後一自然段:

科利亞學着媽媽的樣子,照媽媽的方法,自己量了十步埋下了木匣。後來,又用和媽媽同樣的辦法去挖木匣,媽媽很快挖到了她埋的箱子,而科利亞沒有挖到自己埋的木匣。後來,經過科利亞動了一番腦筋,知道了自己沒有挖到木匣的原因是,四年前埋的木匣,那時自己年齡小,步子也小,現在九歲了,步子大了一倍,那時量十步,現在應當量五步,果然量五步挖到了木匣,從這件事中,科利亞受到了很大的啓示。

⑴默讀課文,劃出科利亞受到了什麼啓發?再讀一讀,你是怎麼理解的?

⑵出示科利亞說的話,一方面進一步理解他的話的意思。

科利亞善於動腦筋,勤于思考,他從自己埋木匣,挖木匣的過程中,悟出了一個深刻的道理,那就是他懂得了周圍的一切都在發展變化,面對着發展變化的事物,不能採用固定不變的態度,應當用發展的眼光看問題。

①自己默讀,按照“埋木匣”、“挖木匣”、“得到啓示”的順序,說一說科利亞是怎樣埋木匣的,怎樣挖木匣的,他從中得了什麼啓示。

②小組內互相說一說。

③指名說一說,培養學生的表達能力。

三、總結全文:師生共同完成

1、用最簡練的語言說一說本課寫的是一件什麼事?

寫的是科利亞埋木匣、挖木匣的事。

2、學了本課你有什麼收穫?

懂得周圍的一切事物都在發展變化之中,看問題不能用固定不變的態度,要用發展的'眼光看問題。

【板書設計】

科利亞的木匣

埋木匣:四年前 5歲 步小 十步

挖木匣:四年後 9歲 步大 五步

受到啓發:勤動腦,用發展的眼光看問題

三年級《科利亞的木匣》教案 篇2

一、教材分析

主要內容課文敘述在德國法西斯快要打來時,科利亞學着媽媽的樣子,在離屋門口十步的地方埋下木匣子。四年以後,科利亞回到家裏,在離屋門口十步遠的地方沒找到木匣子,經過思考,科利亞在離門口五步遠的地方找到木匣子。

中心思想課文通過敘述科利亞埋木匣、挖木匣的經過,說明隨着時間的變化,周圍一切都在不斷地變化,無論做什麼事,都不能用靜止的眼光看,要隨着情況的變化採取不同的做法。

段落結構這篇課文敘述順序比較清楚,是圍繞着“埋木匣”、“挖木匣”和“從中得到的啓示”來講的,可以把課文分成三段。

第一段(1—3自然段)講科利亞埋木匣。第一節先講挖坑。第二節科利亞埋木匣。第三節主要回答科利亞埋木匣的原因。

第二段(4—12自然段)講科利亞挖木匣。先講科利亞離家與回家。這裏寫得很簡略。接着講媽媽挖出了大箱子而科利亞挖不到他的木匣子。最後講科利亞經過自己的思考,終於找出了問題的癥結。

課文最後一個自然段是第三段。講科利亞從挖木匣中悟出的道理。他懂得,世間一切都在變化,面對變化着的事物,不能採用固定不變的態度。

寫作方法

1.本文按時間順序記敘,篇末點明中心。讀後引人深思。

2.前後呼應,結構嚴密。

課文第一段幾次寫到科利亞年齡小,“剛學數數”“只會數到十”,這與後面科利亞四年後回到家鄉時“長大了,上了小學,數數能數到一百多”相呼應,爲科利亞因人長大,步子變大而找不到木匣埋下了伏筆。

教材重點科利亞第一次挖不到木匣是怎麼思考的,科利亞從這件事中受到什麼啓發是教材重點。

教材難點科利亞冥思苦想後對小夥伴說的那段話是教學難點,要通過幫助學生在理清句羣層次的基礎上理解內容。

二、教學建議

1.要抓好預習。預習要求可以是:仔細讀課文,畫出不懂的詞句,提出問題。在學生預習後,可做必要的檢查。看看是不是瞭解課文的基本內容——寫了一件什麼事。讓學生提出在閱讀中發現的問題,看看他們是不是真正地讀進去了,對學生提出的的疑難詞句應留心記下,以便結合講讀逐步加以解決。

2.要抓住課文重點部分啓發思考,求得理解。課文重點在“挖木匣”這一部分,科利亞按埋木匣子時量的步數找,結果挖不到,後來經過冥思苦想悟到情況的變化,結果挖到了木匣。由此得到“周圍的一切都在起變化”的結論。這是一個由具體到抽象的思維過程。教學時要引導學生先讀懂課文內容,可着重提醒學生注意埋東西或挖東西各在什麼時候,時間變化了周圍事物起了變化也可以引導學生這樣考慮,爲什麼用了同樣的方法,媽媽能找到箱子,而科利亞卻找不到木匣子?可以通過板書幫助學生弄清事物在變化,在對比中加深理解:

埋木匣四年前5歲步子小量了十步

挖木匣四年後9歲步子大了一倍量了五步

課文最後一節講科利亞的體會。要求把它和上文聯繫起來理解,使學生懂得,這是在挖木匣的思考中得出的認識,時間過去,人長大,步子變大,由此認識到周圍一切都在起變化。教師可聯繫生活實際引導學生體會,使學生在對具體事例的感受中懂得這個道理。

3.要給學生提供練習分段和歸納段落大意的機會。可在學生初讀課文以後,按“思考·練習2”的提示,練習給課文分段,在逐段理解後讓學生練習歸納段意。

4.本組課文訓練重點是繼續運用給課文分段、歸納段意的方法,理解課文內容,並受到遇事要動腦筋,要全面地看問題的教育。在學生理解了課文內容的基礎上,讓學生根據自己的體會說一說,哪些地方寫得真實具體。哪些地方可以看出科利亞愛動腦筋,發現問題,告訴我們不能用一成不變的目光去看問題,要用發展變化的眼光看問題。

5.理解媽媽挖到了箱子而科利亞卻挖不到木匣時可以對比着分析。媽媽的話強調了這一點:算術有用——數數挖坑——容易找到。科利亞雖然也按媽媽的做法行事,結果卻相反;數數挖坑——找不到——算術不管事。問題出在哪裏?讓學生體會,科利亞記憶沒有錯誤;十步,已經盡力去挖;挖得深,挖的範圍大;被人挖走的可能性能排除了;大箱子在,小匣子不可能不在。這裏記錄科利亞的思維過程,這個思維過程的收穫便是“這裏面一定有原因”的判斷。

6.本課應注意的字詞

生字中“德”容易寫錯,右面部分的筆順是“十古西”。

木匣:木盒。

法西斯:本課指德國侵略者。

冰鞋:滑冰時穿的鞋。

躲避:隱蔽、離開的意思。

練習用“仍然、果然、不光……還、如果……就”造句。必須先弄清這些詞語的意思。“仍然、果然”的區別。“仍然”是“還是、仍舊”的意思。句子內容應該是說原來怎麼樣,後來還是怎麼樣。用“果然”的時候,句子後面的意思和前面是順着說的,表示事實與所說的或所想的相符合。“不光……還”表示更進一步的關係,“如果……就”表示假設一種情況會有這種結果。教師要在學生造句過程中酌情加以指導,使學生從語言實踐中體會這幾個詞的不同意思和用法。

【背景材料】

課文中提到的“戰爭”指原蘇聯的衛國戰爭,是原蘇聯人民爲反對法西斯德國及歐亞盟國而進行的正義戰爭。1941年6月22日,德國進攻蘇聯,蘇聯人民在斯大林領導下,英勇抗擊,經過幾年努力,於1944年收復全部被佔領土,取得衛國戰爭的勝利,課文中講的差不多四個年頭,即指這段時間。

三年級《科利亞的木匣》教案 篇3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1)學習4—13段,瞭解科利亞挖木匣的過程,理解開始挖不出的原因,體會科利亞的聰明。

(2)理解最後一段中科利亞的話的含義。

(3)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嘗試着把這個故事講給父母聽。

2.過程與方法:

在讀中瞭解課文內容,瞭解道理。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與科利亞一起認識到一切事物都在變化。

教學重、難點:

聯繫上下文理解重點詞句,尤其是最後一段,讀懂課文。

教學過程:

一、複習導入:

1.課文先寫了什麼,再寫什麼,最後寫什麼?

(生答,師板書:埋木匣—挖木匣—得到啓示)像這樣的寫作順序叫做時間順序或者稱爲事情發展的先後順序。

2.指名上臺畫圖,說說科利亞是怎樣埋下木匣子的?

二、讀中求悟,學習4—12段。

1、自由讀文,小組學習,說說你讀懂了什麼?

2、學生彙報:讀懂了什麼?

A、我讀懂了科利亞回來時已經大了四歲。

B、我知道媽媽量了三十步,挖出了以前埋下的箱子。

C、我明白了科利亞開始挖不出木匣子是因爲他長大了,步子

也變大了,當初的十步,現在只要五步。

D、我覺得科利亞很聰明。

......

(當出現類似答案C的回答時,可讓他上臺藉助埋木匣的圖,再畫圖,並做說明。)

3、教師小結:大家討論得很熱烈,回答也很精彩,科利亞經過動腦認識到挖不到木匣的原因是自己長大了,按原來的步子已經找不到木匣了。以前走十步埋下的木匣子現在只需要走五步就能挖到了。

4、師質疑:爲什麼媽媽能按原來埋木匣的步子挖到木匣子呢?

5、大家來讀一讀4—12自然段,你覺得應該怎樣讀?

(1)自由讀喜歡的段落,可以讀給同桌聽一聽,請他給你評一評,提提意見。

(2)把你喜歡的語句讀給全班同學聽一聽,其他同學注意認真聽,等一會兒起來評一評。

6、引導讀12段,/article/你覺得這段中的“果然”是什麼意思?(和猜想的一樣)可以換個詞兒嗎?(真的)換成“真的”讀一讀,體會一下意思有無變化。(中國的文字真奇妙,同一個意思卻可以用不同的詞兒來表達,看來我們還得注意加強積累,讓我們的寫作能夠信手拈來!)

7、全班有感情地齊讀4—12段。

三、藉助朗讀,理解13段.

師過渡:剛纔同學們的發言都非常精彩,老師覺得你們和科利亞一樣都是愛動腦筋的孩子,那麼,讓我們再來讀一讀課文的最後一自然段,看看聰明的你們能讀懂什麼?

1、默讀課文,思考:你認爲科利亞懂得了什麼道理?

A、科利亞懂得了時間一天天過去,人一天天長大,如果是小孩子,他會一天天長高,增重,步子變大。

三年級《科利亞的木匣》教案 篇4

一、素質教學目標

德育目標 能從科利亞兩次挖木匣的不同結果中,認識到“時間一天天過去,周圍的一切都在變化”,我們應隨着情況的變化採用不同的做法解決問題。

知識目標 學會本課生字、新詞,會用“如果……就”、“不光……還”等關聯詞語造句。

能力目標 理解課文內容,能按課後練習題的提示給課文分段,並說出各段大意。

二、教學重點

科利亞第一次挖不到木匣是怎麼思考的,科利亞從這件事中受到什麼啓發這兩點是教學重點。

三、教學難點

科利亞冥思苦想後對小夥伴說的那段話是教學難點,要通過幫助學生在理清句羣層次的基礎上理解內容。

四、教學疑點

1.課文寫柯科利亞木匣裏裝的什麼跟埋匣子有什麼關係?

2.前面已經寫了他從屋門口開始走,數了十步就用鏟子挖起坑來,爲什麼後面又要寫“科利亞只數到十,就量了十步,埋下了木匣子”?

五、教具

科利亞坦東西和挖東西時量步子的示意圖。

六、教學方法

導讀法。

七、課時安排

三課時。

八、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揭題、審題

1.今天我們學習第15課,《科利亞的木匣》。(板書課題)

2.科利亞是一個小孩的名字,從題目看,這篇課文主要寫出什麼?(找出關鍵詞:木匣)這篇課文圍繞木匣寫出了哪些內容呢?我們一起來學習課文。

(二)學生自學課文

1.默讀課文。讀完後想:這篇課文講了一件什麼事?

2.讀生字表中的生字,要能讀準字音,看清字形,並在課文中找出帶有這些生字的詞語,再聯繫上下文或想想這個詞語的意思。

3.劃出自己不理解的詞語。

(三)檢查自學情況

1.這篇課文寫出了一件什麼事?

寫出了科利亞埋木匣、挖木匣的經過。

2.檢查字詞掌握情況。

認讀“箱”、“倍”、數數(sh( sh))、德(進行字形分析)

3.簡介衛國戰爭。

1941年德國法西斯入侵原蘇聯,蘇聯人民爲了保衛祖國而與德國法西斯進行的戰爭。蘇聯人民經過四年艱苦卓絕的戰鬥,至1945年9月衛國戰爭勝利結束。

(四)再讀課文,理清層次

1.學生標明自然段,朗讀課文。

2.文章圍繞“木匣”寫了幾層意思?

(文章圍繞“木匣”寫了三層意思。)

第一層:科利亞埋木匣。

第二層:科利亞挖木匣。

第三層:科利亞從中受到啓發。

3.學生分小組討論怎樣分段。

4.指導第5自然段的歸屬。

(這一段是過渡段。“就在那一天,媽媽、奶奶和科利亞到喀山去了。”是承上,後面兩句“在那兒,他們住了差不多四年,科利亞長大了,上了小學,數數能數到一百多。”是下文,科利亞一下子找不到木匣的原因,應劃到第二段裏。)

5.分段歸納。

第一段:(第一至第三自然段)

科利亞剛學會數數的時候,把木匣埋到離門口十步遠的地方。

第二段:(第四至第十二自然段)

四年後科利亞在離屋門口十步遠的地方沒找到木匣,經過思考,在離屋門口五步遠的地方找到木匣。

第三段:(第十三自然段)

科利亞明白了:時間一天天過去,人在一天天長大,周圍的一切都在變化。

(五)講讀課文第一段

1.請同學分節讀課文第一段。全班思考:

(1)科利亞和媽媽是什麼時候、怎樣把東西埋起來的?

(2)他們爲什麼要把東西埋起來?

2.討論思考題。

(1)課文哪一自然段寫出科利亞埋木匣的原因?(課文第三自然段寫科利亞埋木匣的原因。)

(2)指名讀第三自然段。

(3)思考:科利亞怎麼埋的木匣?媽媽又是怎麼埋木箱的?

(科利亞從屋門口開始走,數了十步,就用鏟子挖起坑來。坑挖好了,他把一個木匣放在裏面,匣子放好後,蓋上土,用腳踩了踩,還在上面撒了一層細沙,免得被人發現。媽媽從家門口起量了三十步,埋下箱子。)

(4)課文爲什麼把科利亞埋木匣寫得那麼具體?

(一是說明科利亞爲了免得讓敵人發現,所以埋木匣非常仔細、認真。二是爲後面科利亞第一次找不到箱子時,排除被敵人拿走的可能性埋下伏筆。)

3.學生質疑。

學生可能提出:(課文寫科利亞木匣裏裝的什麼跟埋匣子有什麼關係?前面已經寫了“他從屋門口開始走,數了十步就用鏟子挖起坑來”,爲什麼又要寫出“科利亞只會數到十,就量了十步,埋下木匣子”?)

(引導學生聯繫上下文,算算科利亞埋木匣時是幾歲?五歲。因爲年齡埋下的是自己心愛的玩具。只會數到十所以他數到十步就埋下木匣子。)

(六)佈置作業

1.抄寫詞語。

第二課時

(一)複習

1.課文分幾段?各段寫什麼內容?

2.科利亞怎樣埋木匣的?(什麼時間埋的?怎麼埋的?在哪裏埋的?)

(二)講讀課文二、三兩段

1.默讀課文第二段,思考:

(1)科利亞和他媽媽什麼時候挖出埋藏的東西?從埋東西到挖東西這中間經過多長時間?

(2)媽媽怎樣挖箱子的?結果呢?

(3)科利亞第一次怎麼挖匣子的?結果怎樣?

(4)科利亞又是經過怎樣的思考,一下子挖出木匣子?

2.討論思考題。

(1)討論思考題①

四年以後,他們開始挖埋在地下的東西。理解“差不多”的意思是:將近、大約。

(2)討論思考題②

引讀:

媽媽是怎麼挖箱子的?學生接讀:“媽媽從家門口朝菜園走了三十步,很快就挖出了箱子。”

(3)媽媽說的話是什麼意思?

(如果當初把箱子隨便埋了,現在就不好找了。由於當初媽媽計算好步子後才埋下箱子,現在一下子就找到箱子了。這說明算術確實有用。)

(4)討論思考題③

教師引讀:

科利亞是怎樣挖木匣子的?學生接讀:“這時候,科利亞也拿來鏟子,他從門口起量了十步,就動手挖起來。”

教師引讀:

挖的結果怎樣?學生接讀:“他挖呀,挖呀,卻沒有找到匣子。坑已經挖得很深了,還是沒有匣子。他朝左邊挖了挖,又朝右邊挖了挖,仍然沒有。”

(5)討論用詞。這裏三次寫到“沒有”,“沒有”前分別用了三個不同的詞,請大家找出來,說說爲什麼要用這幾個詞?

(“卻”表示結果出乎意料之外,“還是”表示結果與前面一樣,“仍然”也表示結果與前面一樣。“還是”、“仍然”表示的意思是一樣,但程度不同。這裏連用這兩個詞,就強調了科利亞沒有找到木匣子這一結果。)

(6)媽媽的算術管用,而科利亞的算術爲什麼不管用?是敵人挖走了嗎?科利亞,怎麼回答小夥伴的猜測?

(學生讀:“不會的,敵人連我們家的大箱子都沒挖走,還能找到我的小木匣嗎?這裏面一定有原因”)

思考:科利亞是什麼原因挖不到木匣呢?他是怎麼思考的?

(學生讀:“小夥伴們,我知道怎麼回事啦!木匣是我四年前埋的,那時候我年齡小,步子也小。我現在九歲啦,步子比那時候大了一倍,所以應該量的不是十步而是五步。你們看,我馬上會找到我的木匣子。”)

問:科利亞的想法對嗎?後來他挖到木匣子了嗎?

(這回科利亞量了五步。他一下子就挖到了匣子。證明科利亞的想法對了。)

(7)教師出示幻燈片演示。

①科利亞量十步埋下木匣。

②來量十挖不到木匣。

③利亞量五步挖到木匣。

問:從幻燈演示中,你明白了什麼?

(五歲時量十步埋木匣,後來他經過四年已經是九歲了,人大了,步子也比四年前大了一倍,所以步數要減少一半,才能挖到。)

板書:

五歲量十步埋木匣步子小

九歲量五步挖木匣步子大

3.小結:科利亞挖木匣時量五步,這是科利亞冥思苦想的結果。事實也證明了科利亞的想法是正確的。

4.學生自由讀第二段課文。

5.挖到木匣後,科利亞爲什麼那麼高興?

6.學生帶問題讀第三段課文。

(1)這一段有幾層意思?哪層意思更爲重要?

(這段話有兩層意思:第一層是找到了木匣子;第二層是知道了“周圍一切都在起變化。”這兩層意思第二層更爲重要。)

(2)爲什麼科利亞會說:“周圍一切都在起變化?”

(因爲科利亞從自己挖木匣的過程中明白了四年過去了,自己從5歲長到9歲,人長大了,步子也在變大,開始照埋木匣時的十步去挖,當然挖不到木匣,後來改爲五步去挖,結果一下子就挖到了。由此,他得出結論:“周圍一切都在起變化。”)

(3)“周圍一切都在起變化”,告訴我們要怎樣做事情呢?

(我們做事情,要隨着情況的變化採取不同的做法。)

(4)小結:我們只有隨着周圍的變化而變化才能把事情做好。

(三)佈置作業

1.填空。

(1)戰爭開始時,媽媽從家門口,量了( )步,埋下了箱子。四年後媽媽從家門口朝菜園走了( )步,很快( )。

(2)戰爭開始時科利亞量了( )步,埋下木匣。四年後,科利亞從門口量了( )步,卻沒有找到木匣子。後來科利亞從屋門口起量了( )步,他一下子就( )。這是因爲( )。

2.準備簡要複述科利亞挖木匣的經過。

三年級《科利亞的木匣》教案 篇5

科利亞的木匣

第一課時

學習目標

①認識“匣、鋸、階”3個生字。會寫“挖、鞋”等13個字。能正確讀寫“冰鞋、斧頭”等15個詞語。

②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③瞭解科利亞埋木匣和挖木匣的經過,懂得一切事物在變化的道理。

教學重難點:瞭解科利亞埋木匣和挖木匣的經過

教學過程:

啓發談話,揭示課題

出示5歲時的“科利亞”人物像。同學們,今天我們來認識一位蘇聯小朋友,他的名字叫科利亞。課文講了科利亞的什麼事情呢?他是個怎樣的孩子呢?

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①學生輕聲自由讀課文,要求讀準字音,讀通句子。

②出示生字詞卡片,開火車請學生讀。

③朗讀展示:指名分段朗讀課文,引導學生評議:字音是否讀準,句子是否讀通。

④教師播放課文錄音帶,學生邊聽邊思考揭題時的兩個問題。

⑤學生默讀課文,想一想,課文講了一件什麼事?

⑥學生簡單談談自己覺得科利亞是個怎樣的孩子。

⑦引導學生質疑。

精讀感悟,明白道理

①學生輕聲自由朗讀課文第一至三自然段,思考問題:科利亞的木匣裏有什麼?他是怎樣埋木匣的?爲什麼要埋木匣呢?

②學生默讀課文第四至十二自然段,邊讀邊思考:科利亞後來是怎麼找到木匣的?

③學生齊讀最後一段課文,邊讀邊思考:從這件事中,科利亞懂得了什麼道理?

a.指名讀這一段;分男生、女生讀這一段。

b.引導學生回顧課文:從文中哪些地方看出周圍的一切都在起變化?

c.引導學生聯繫自己生活上的事、社會上的事,也可以聯繫學過的課文或課外讀到的文章來說說“我們周圍有什麼在起變化”。

作業

抄寫課文最後一段

第二課時

學習目標

①認識“匣、鋸、階”3個生字。會寫“挖、鞋”等13個字。能正確讀寫“冰鞋、斧頭”等15個詞語。

②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③瞭解科利亞埋木匣和挖木匣的經過,懂得一切事物在變化的道理。

教學重難點:懂得一切事物在變化的道理。

教學過程:

熟讀課文

①指名分段朗讀課文。

②自由朗讀全文,挑選自己喜愛的段落讀給大家聽。

鞏固生字

①用生字卡片開火車認讀。

②分類記憶要求會寫的字。

a.找出左右結構的9個生字:挖、鞋、鋸、搶、難、初、敵、階、懂。有的可以引導學生利用形聲字特點來記憶字形。

b.學生利用筆畫、偏旁或熟字記憶其他4個生字:斧、免、屋、管。

③給生字組詞。

指導寫字

①出示9個左右結構的字。引導學生觀察這9個左右結構的字各部分所佔的大小有什麼不同。

②學生寫字。

a.教師播放節奏舒緩的音樂,學生閉目靜坐,正確執筆,擺好坐姿。

b.學生對照範字臨寫。每個字寫兩遍。

c.教師巡視,及時評議。遇到共性問題可以範寫指導。將學生寫得好的作業即時展示。

抄寫詞語

①自己讀、記詞語。

②抄寫詞語表中的詞語。

複述課文

個人練習。指名複述,全班評議。

實踐活動

回家把這個故事講給爸爸、媽媽聽。

板書:

26 科利亞的木匣

埋 挖 受啓發

人長大 步子變大 一切在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