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七年級教案 > 朱自清作品《春》教學反思(通用13篇)

朱自清作品《春》教學反思(通用13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17W 次

身爲一名優秀的人民教師,我們要有很強的課堂教學能力,通過教學反思能很快的發現自己的講課缺點,如何把教學反思做到重點突出呢?以下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朱自清作品《春》教學反思,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朱自清作品《春》教學反思(通用13篇)

朱自清作品《春》教學反思 篇1

對於故事性不強的散文,如何在上課之初便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是教學設計上一個值得思考的問題。散文重在傳情,在導入方式上不妨走煽情路線,渲染一種情景氛圍。在《春》這節課的導入環節上,我花了很多時間製作了長達三分鐘的電子幻燈片。幻燈片製作精美,動畫完全自動並配以能夠體現春天特點的背景音樂,很好的渲染了情景,從教學效果上來看,導入環節是很能夠吸引學生並有助於學生在閱讀課文時具有畫面感的。

值得注意的時,通過多媒體渲染情境進行導入,音頻的渲染作用是很大的。

反覆朗讀,品味語言

作爲一篇素以文字優美著稱的散文名作,學習《春》時,應當將課堂上的主要環節集中在通過反覆朗讀品讀作者優美的語言。然而,對於預備班學生來說,通過反覆朗讀是否能夠自然而然就悟出語言之美呢?即使感受到了語言之美,學生們又能否分析出之所以美的原因從而能夠對這樣的方法加以掌握並在需要之時予以運用呢?恐怕在這個過程中教師的引導是不可缺少甚至於至關重要決定成敗的。

引導學生品味語言的第一步是使學生通過反覆朗讀對一個章節的整體面貌有一個感性的認識,即通過反覆朗讀讀出這一段寫的是什麼。如:第六段寫的是春雨,是靜謐的春雨。靜謐是學生通過反覆朗讀能夠讀出來的,因此老師沒有必要帶着同學品讀詞句進而歸納出“靜謐”一詞。

品味語言的第二步是給予學生朗讀的目標——作者是通過什麼方法表現出春雨的靜謐的。這使學生在朗讀品味語言的過程中不至於茫然無措,而是帶着明確的學習目的去閱讀。這樣的課堂閱讀纔是有效的,纔是對學生有幫助的,也是學生樂於參與的。對於語文教學來說,作者的表現手法也正是語文教學的重點與難點。

品讀語言的第三步是重組形成新的整體。又如《春》的第六小節,第一步是使學生通過自己的反覆閱讀獲得對春雨“靜謐”的一個初步印象,這個影響是感性的,是一個模糊的輪廓。在第二步中,學生們從文章中的具體語句,如“像牛毛,像花針,像細絲,密密地斜織着”“全籠着一層薄煙”“黃暈的光”“烘托出一片安靜而和平的夜”“慢慢走着”等等,學習到了如何從多個角度來描寫一種靜謐的氛圍,通過學生的交流和老師的歸納,學生能夠掌握實實在在的寫作方法,獲得了語文能力的提高。同時對於文章的藝術之美有了更具體的認識,在審美水平上有了一定的提高。在此基礎上,當學生回到整個小節的高度來審視春雨的“靜謐”,同爲“靜謐”一詞,卻已然從抽象的詞語上升到了具體的畫面和優美語句,實現了理解層次上的提高。

因此,品讀語言是一個把整體感知具體化,進而又在一個更高層次上重新整合的過程。看似在拆解重組前後是同一個概念,但在拆解到與重組的過程中,將一個抽象平面的概念注入了語文之美的生動內涵,學生也正是在這樣的過程中提升了語文素養。

朱自清作品《春》教學反思 篇2

今天在自己的班級做課,教學內容是朱自清的《春》第一課時。課前我認真地研讀了教材,基本上達到了背誦的程度。儘管如此,在閱讀文本時還是沒有脫離開教參,有了教參的先入爲主,對文本就缺少了自己的個性化理解,在處理教材時往往也缺少創新,讓自己的頭腦成爲了別人思想的跑馬場。最好的備課方式應該是自己先靜靜地把文章反覆地朗讀幾遍,從學生角度出發感悟文本,提出問題,做出種種預設。

這節課是從自己的名字“雪”引入的,這樣能較快的把孩子們的注意力吸引到課堂上。“老師的名字雖然叫雪,但老師更愛春天。春天萬物復甦,春天萬木吐綠,春天萌動着情思,春天帶給人希望。”自然導入本課。

這節課我主要安排了兩個任務:

一、有感情地誦春。爲達到這個目的,安排了配樂朗讀,對子互讀,朗誦比賽幾個環節。因爲課前孩子們基本上可以熟讀全文,所以課上的朗讀主要要求他們能夠通過停頓的長短、語速的快慢、聲音的輕重、語調的抑揚來讀出內心的感受,達到有感情地朗讀的效果。這個環節進行的比較順利,孩子們選派出自己小組朗讀水平最高的同學展示。在朗讀時可以看出孩子們所做的努力,儘量的把自己融入文本,體會作者的情感,通過朗讀傳達自己的內心感受。尤其是倪雅文和張穎的朗讀,聲音甜美,語調抑揚,已經有些聲情並茂的意味。所以及時予以評價和鼓勵,增強孩子們的自信心。

二、梳理文章結構。在反覆朗讀課文的基礎上孩子們基本上可以把課文劃分成三部分,而且按照總分總的結構形式劃分正確。在給各部分加小標題時出現分歧,有一個小組堅持給第二部分加“迎春”的小標題。在完成第二問:“主體部分爲我們勾勒了幾幅圖畫?”這個問題時,有幾組的孩子找的是描繪了哪些景物,而沒有從每段的景物構成了一副什麼圖畫的角度來考慮。面對這些問題自己顯得有些招架不住,明顯的課堂預設不足,面對當堂生成的問題缺少揮灑自如的智慧和隨機應變的機智和幽默。

從孩子們的表現看,已經在努力地適應當前的課堂,對課堂的各個環節的要求逐漸明確,在上板時嘗試運用雙色筆,對學羣學環節起立交流,大展示時站位準,在老師的督促下站位速度較快。更可貴的是在課堂上聽到了屬於孩子們自己的聲音,孩子們敢於表現自己提出質疑,讓人欣喜。

在以後的課堂中需要注意的是:

繼續培養學生良好的課堂習慣。

繼續關注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的培養以及思考的專注程度。

多給男生以及大號學生表現的機會,不要讓小夥子們淹沒在娘子軍的身影中。

大展示時儘量輪流展示,提高學生的參與度,努力打造生動的、有生成的課堂。

對子上板展示時,臺下的同學要有學習任務,不能浪費時間。

孩子的問題超出自己的預設是,不能慌亂,不要忙着拋出正確的答案,多聽聽孩子們的聲音,儘量隨機應變,培養自己的應變能力。這更需要精力前置,認真備課,吃透教材,做種種預設。

繼續鼓勵培養孩子們的質疑能力,給勇於質疑的小組:殷楠、王春旭、孫妍組加分並言語激勵。

朱自清作品《春》教學反思 篇3

朱自清的《春》是一篇寫景的典範之作。我原來在上這一課時,總是跳不出 “教師分析,學生接受”的圈子。通過學習新課程,我決心跳出這圈子,從轉變學習方式入手,重新找一條好的路子。經過實踐,居然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轉變學生學習方式是新課程改革的顯著特徵,學生不再是被動接受知識,而是在學習過程中學會發現、探究,研究問題。這節課我能充分尊重學生的主動性,積極鼓勵學生主動思考、提問、作答,培養學生的批判意識和懷疑精神,這樣極大提高了學生學習興趣,培養了學生創造思維能力。

範例三在教學過程中,存在一下一些問題:

一、對時間分配不夠合理,擔心教學內容完不成,有些前緊後鬆,許多還可以深入理解的內容不夠透徹。如從不同角度刻畫春天綠草如茵的情景,與夏草的茂盛、秋草的枯黃形成鮮明的對比。課文寫人在草地上的活動與感受,從側面揭示了春草勃發給人們帶來的歡樂的部分,還應該讓學生深刻體會朱自清散文的“文章之美”。

二、課上對課文的朗讀還不夠充分,朗讀課文的形式比較單一,在品讀活動中,把整文交給學生去品詞、品句、品段的處理過於粗略。還要採取單人讀、小組讀、男生讀、女聲讀及自由朗讀的形式,在讀中達到聲如耳聞,形如目睹,景如親臨,情同身受的迷人的意境。

三、在進行問題設計時,一些問題問的還有些碎,怕學生抓不住問題的主幹,不能理解所提問題的用意。還有幾句話表述不夠嚴密,不易於課堂練習的進行。所以在今後的設計時還要細心。

朱自清作品《春》教學反思 篇4

應該說學生的賞析和品味還算是很精彩的,但給人的感覺是不夠深入,不能把作者的內心情感都淋漓盡致地表現出來。對七年級的學生來說,能賞析就已經很不錯了,要求也不能墳高,做得不好的地方,說明老師沒有引導好。所以在以後的教學過程中要教會學生賞析,教會學生深入地理解文章。學生之所以賞析不能深入,還有一個原因就是讀得不夠,雖然一再強調誦讀,但學生自由讀一遍、分段輪讀一遍,就開始選擇賞析,學生對課文內容其實並不是太熟,所以停留在語句表面也不奇怪。

在交流時發現一個比較嚴重的問題,平時也存在,但今天這節課表現得尤其突出,那就是不會傾聽,一個個都急於表現自己,聽別人發言時顯得煩躁不安,根本就沒有認真聽別人說的什麼。這是課堂大忌,表面上看熱鬧異常,實際上毫無收穫。我不斷提醒學生學會傾聽,效果並不明顯。這要在平常每一節課中不斷強化傾聽意識,要讓學生知道有時候聽也很重要,不僅是對錶達者的尊重,也是對自己的尊重。

朱自清作品《春》教學反思 篇5

《春》是朱自清先生的一篇寫景抒情的經典散文。本文在盼春——繪春——頌春的抒情中描繪了心中的春。

我在教學設想中,首先理清本文的內涵。本文是一篇由妙詞、佳句、錦段構成的語言十分豐富的優美抒情散文。從“字”方面來說文中多音字多。如:漲、散、藏、和、暈等。從“詞”的角度講,文中語言使用準確而妥帖,有大量的雅詞,很值得學生去體會和積累。從“句”方面講,文中使用了大量修辭手法,如比喻、擬人、排比等,僅“比喻”共用了八處之多。從“段落”佈局講,各段落之間安排整齊有序,如最後三個自然段用三個比喻句來歌頌春,表現出春的新、美、力,用這三個比喻句單獨成段構思巧妙。對於這類文學性文章的學習,我在設計教案時就在想應該把它上成文學欣賞課:尤其是對於文句這樣優美的文章讓學生學會欣賞至關重要。用品、背、寫來體會、感悟其美及美在何處、爲何美。調動學生的聽、說、讀、寫各種器官來學習,同時在學習中鍛鍊、提高能力。

所以在教學文章的重點段第二段時我安排了這樣兩個教學環節:一是品讀課;二是背讀課。意在品讀中使學生學有所得。得到一種能力,得到一種欣賞文學的方法。

在教學過程中,我發現了在起初的教學設計中的成功之處和問題,寫出來和大家一起共勉。成功之處是在品讀妙詞、佳句活動中,把學生分四人小組,每組自由選寫草、花、風、雨、人的圖景來進行品讀,並在小組內交流品讀的體會,最後擇優到班上交流。讓每個學生有了說話鍛鍊和交流的機會,而且又充分尊重學生的自主權,活動效果很好,可以說有意想不到的收穫。

反思教學過程我覺得存在兩個問題:

一、對時間分配不夠合理,教師在組織學生品讀妙詞、佳句活動中很難駕馭學生。

二、教態不美,缺少活力,很難激活和調動學生的學習情緒。壓制了學生的積極的情感。

朱自清作品《春》教學反思 篇6

〈一〉注重興趣,激活學生的求知慾。

任何一堂課導入很重要,直接影響着一節課的效率。在《春》這堂課上注重激發學生學習,採用學生感興趣的圖片導入,分景中有人和景中無人兩類,極具有號召力,且同齡人間相互感染,相互吸納,學生的思維也經常會得到最大程度的激活,更多的體現了新課標的“主動.自覺”的學習。

《春》是初一教科書所選的一篇優美的散文,但初一學生對寫景抒情散文閱讀力不很強,缺乏深刻的體會,在整體感知中配合了一些春風楊柳、春花燦爛、春雨潤物、春光明媚等圖片來提升對課文的品析角度,活躍了課堂氣氛,每一位學生躍躍欲試表現出極大的求知慾。

〈二〉閱讀爲本,讓學生與作品直接對話。

一篇優美的散文,總是很講究詞藻的,細細咀嚼才能真正領會其美。《春》這堂課上,注重了閱讀教學,培養學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賞和評價的能力,有速讀,整體把握課;細讀,深入作者感情;精讀,品嚐語言百味。正所謂“披文入情,沿波討源,因形體味”,也只有在閱讀中注入全部的生命情感,融入全部的人格和心靈主動地參與並進入文章的情感領域和藝術世界,便會驀然發現作家正向我們走來,和我們傾心交談。

閱讀的重點是鑑賞,是閱讀審美的最高境界,真正的閱讀是善於在文章中跨越文字的界線,發現作者的心理奧祕,領略作品藝術境界的無限風光。在《春》中創造了一個和諧的氛圍:“鑑賞式的說,詩意的說,概括性的說”,鼓勵學生大膽地,有創意地去和作者對話,發揮他們的創造潛力,鼓勵他們標新立異,打破墨守成規的框架式教學,讓學生思想之花在課堂上綻放。

〈三〉讀寫結合,指導學生寫景方法

寫景狀物在我們的日常寫作中佔有很大的比例,課本也給我們提供了不少這些方面的典範文章。學習了朱自清的《春》細細鑽研琢磨,就可以悟出了不少寫景狀物的“招法”來。引導學生體會學習並學會運用。

分類描繪,逐層展示。

《春》的第一、二自然段總寫了春天的景象之後,用三至六自然段分別描繪了“春草圖”、“春花圖”、“春風圖”、“春雨圖”四幅畫面。這樣從草、花、風、雨四個方面分類描繪,不僅把春天萬物甦醒、生機勃勃的景物特徵全面的展示出來了,而且層次清楚,條理井然。

全方位觀察,多角度感知。課文第五自然段描繪“春風圖”,作者先從觸覺方面寫春風的和煦,再從嗅覺方面寫春風的芳香,然後從視覺方面寫春風中的美景,最後從聽覺寫春風裏和悅的聲響。這樣,作者調動多種感官,從不同側面多角度的來描寫春風,從而把難以捕捉的無形、無色、無味的春風寫得有聲有味,有情有感。所以,我們在寫景狀物時要注意全方位的觀察,調動多種感官去感知事物,從而得到不同的感受,體現景物不同的內涵,以此使讀者產生如臨其境、如睹其形、如聞其聲的體驗效應,讓讀者自然陶醉於其中。

情感濃郁的描寫,準確生動的表達。《春》的結尾三個自然段渾然一體,用了比喻和排比的修辭手法。三段段式基本一致,形成段間排比,讀來整齊有力,琅琅上口。三個比喻形象新穎,把春天的美麗附於“剛落地的娃娃”的勃勃生氣美、“小姑娘”的豔麗容貌美、“青年”的健壯身姿美,淋漓盡致的抒發了對春天無比熱愛和熱情讚美的深沉感情。正如白居易所說:“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只有充滿感情的準確生動的描繪景物,做到以景物形象感人、以情動人,才能給人以思想上的啓迪和美的感受。

〈四〉課外延伸,引導學生自主探究。

無論是一部書還是一篇文章,都是作者思想的結晶,他人之思未必盡同於自我之見,彼此思路不能重合之處,都是值得研究的地方。再說對文章內涵的理解也有一個不斷生成,不斷深入的過程,一篇課文讀完常常不是閱讀的結果,而是新一輪閱讀的開始。這堂課由“春”“春草圖”“春風圖”“春花圖”“春雨圖”可以引發寫景的文章,談一談,議一議,寫一寫,會在語言的.把握上有更深切的體會。

當然,不論你是多少年教齡的教師,也不論你這堂課講了多少次每每過後都會有或多或少的遺憾,正所謂“學海無涯”“學無止境”吧!這堂課缺少了字詞的積累,俗話說“萬丈高樓平地起”,基礎的東西不應丟,應在朗讀中插入字詞。還有一點不足之處,在拓展延伸處若能讓學生繪製一些關於“秋”的圖片拿出來討論、交流,鼓勵其大膽創新。這也會體現新課標理念,教師不僅僅關注學科的知識內容,同時把目光投向其他相關學科,從個體操走向集體創作。

孔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我則認爲“教而不思也罔”,教學反思有利於及時的把教與學的成效作總結與反饋,是教育工作者的一把礪劍。

朱自清作品《春》教學反思 篇7

一、創設詩化情境誘發“春”的靈感

詩歌是我國文學長廊中的一顆璀璨的明珠。從楚辭漢賦到唐詩宋詞,泱泱大國的詩風詞韻陶冶了一代又一代的華夏兒女。放眼當今詩壇,大量佳作不但顯現了當今詩壇的精神風采,而且閃耀着中國詩詞的渾厚餘韻。回眸凝視本課的四首現代兒童詩歌,雖則語言通俗易懂,但節奏鮮明韻律和諧,讀來爽心悅目。爲此,執教這一節課,錘鍊自身的語言,創設一個如詩如畫的學習情境激活學生情感的積累顯得尤其重要。筆者在運用多媒體課件播放各種春光圖的同時,引用朱自清的散文《春》中結尾的三個比喻句爲本課的導語,意在引導學生觀其色,聞其聲,進而能啓其情,入其境,從而促使學生在這一派春意中迸發春的靈感。另外,在教學中,筆者通過一些實質性的評價來加強反饋與調控,起到推波助瀾的作用。如:“聽了你的朗讀,我感覺一絲細雨落進了我的嘴裏,溼漉漉的、涼絲絲的,還甜滋滋的呢!”又如“二月春風,吹出了鮮花朵朵,引來了彩蝶翩翩,剪出了楊柳依依,又釀製了杯杯美酒。讓我們邊讀邊品味,痛飲一杯春天的美酒。”……而在學生獨立創作時,筆者又特意爲學生播放古箏名曲《春江花月夜》,樂聲如行雲流水,又如跳珠入船,此情此景,學生文思泉涌。看,“燕子說:春天正在與我敘舊,難道你還沒聽見我們清脆的話語嗎?”聽,“麻雀說:春天正在孵化小鳥,難道你還沒看見一隻只小鳥正迎着春風破殼而出嗎?”……此情此景,每一個音符都是詩,每一句字符都含春!

二、加強閱讀實踐積累“春”的語言

重視語言積累是《語文課程標準》其中的一個重要指導思想,並多處提及積累這個問題。《語文課程標準》在提到積累時,用了“豐富”“有”等描述體驗性的目標學習水平的詞,說明語文積累是一種持續的學習行爲。但這種持續的行爲並不是簡單的量的相加,而是通過閱讀主體的大量反覆地閱讀實踐,獲得越來越多的知識和信息,從而達到新的認知結構的積極重建。

基於此認識,筆者看到本學期六年級的教材中(浙教版)編入了許多描寫春光的詩文,如《春》、《花潮》、《鳥的天堂》等;另外,學生也已在平時背誦了大量的有關“春”這一主題的詩作。很顯然學生對於“春”的閱讀是可以算厚積的。但學生的“厚積”能“薄發”嗎?爲了幫助學生實現這一質的飛躍,筆者特拓展了《春》這一組兒童詩歌的課堂教學。在執教這一節課前,引導學生熟記或熟讀有關詩文,先在閱讀數量上作一定的充實與補充;而後,在課堂上,引導學生把積累與各種個性化的閱讀實踐活動結合起來。通過誦、悟、畫、比、寫等多種形式,使記憶與理解、感悟、鑑賞、表達緊密結合起來。課堂上,除保證必要的誦讀和感悟外,又特意推薦給學生“比”的閱讀方式,即:讀了眼前的詩句,讓你聯想到了哪些與之有關的詩文,把兩者對比着讀讀背背,也許會有更深的體會。這一閱讀方式無疑架起了舊知與新知的橋樑。如學生讀了“老農夫們的心花,一朵朵開得甜蜜蜜的。”想到了《春夜喜雨》,體會到了春雨滋潤了人們的心田;從“小草真貪嘴……扶桑花更嘴饞……”想到了“它(春光)把一冬天蘊藏的精神、力量,都盡情地發揮了!”,體會到了“春天就是活力的象徵。”……這樣的記憶與理解的反覆實踐過程,便是真正的有效積累。

朱自清作品《春》教學反思 篇8

教《春》這篇文章,我用新的理念作指導,從課程目標知識和能力、過程和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三個維度進行設計,使三個方面相互滲透,融爲一體,注重語文素養的整體提高,取得的效果是顯著的。

一、放飛學生的心靈,尊重學生獨特的體驗。

在語文課堂教學中,給學生的思想鬆綁,放飛學生心靈,尊重學生獨特的體驗,發揮學生積極創造力是十分必要的。這有利於形成師生之間互動學習的良好局面,有利培養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

課上,學生在閉眼聽配樂朗讀以後,所產生的聯想是意想不到的,也是來自他們心靈深處的體驗。我深深感到,學生的潛能是無限的,在教學中,教師要創設良好的學習情景,創設寬鬆、和諧、民主的學習氣氛,最大限度的調動學生的積極性,給學生自由發展的空間,讓學生真正成爲學習的主人。

二、放開學生的手腳,倡導自主合作探究學習

對於此類寫景文章,在以往的教學中,往往是重視純理性的分析,而輕視學生的認知和心理體驗。教師用自己的講解代替學生的感知品味,從每個句子的結構修辭到每個詞語的妙用,從語言特點到整篇文章的寫作方法。教師講得筋疲力盡,學生一個個昏昏沉沉。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語文課程應該是開放而富有創新活力的。”因此在這堂課上,我引導學生積極參與課堂教學活動中,放手讓學生自己去品讀,對課文內容進行積極的探究。我倡導他們用自己喜歡的讀書方式去讀,去揣摩、品味、欣賞文中的語言,做一次“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個哈姆雷特”式的鑑賞。在這個過程中,學生也由被動接受到主動學習。學生在各自體驗和相互啓發之中,興致十足地領略課文的“美”,使閱讀成爲一種愉悅而富於教益的精神生活。

三、整合“聽說讀寫”,發展學生思維。

根據大多數人的共識,語文能力包括閱讀能力、寫作能力、聽話能力和說話能力。因此語文教學就是要提高學生聽說讀寫的能力。而在我們語文課堂教學中,老師往往割裂了這四個方面。習慣上,我們在學習課文時,只是把一篇文章整體感知後,再把課文內容分析給學生聽,把聽說與讀寫割裂開了,而忽略這四種語文基本能力的內在聯繫。事實上這四個方面是相輔相成,互相促進的。

在這次課堂教學中,我有意識的對學生進行聽說讀寫的綜合訓練,使學生獲得多方面的知識,發展思維,受到思想品德教育和美的薰陶。

朱自清作品《春》教學反思 篇9

選擇上《武陵春》這篇文章,首先是因爲自己喜歡詞,認爲它是最能抒發情感而又音律優美的一種文體。其次是喜歡李清照這位女詞人。她自然細膩的文筆,婉約優美的文風,清新精巧的砌詞,在辭賦之壇一枝獨秀。同時李清照最讓我傾心的是她那豐富坎坷,歷經滄桑的生活歷程。一直以爲,只有那種看遍人間風景,一生大起大落,歷經風雨而又內心細膩情感豐富,有着自己一貫追求的人才能寫出絕世的作品。《武陵春》恰巧就是這樣的作品。

自己喜歡不等於學生喜歡,自己理解不等於學生理解。爲了達到目的同時結合詩詞的教學要求,備課上課時重點注意了以下幾個方面,似乎得到了一些效果,也有了自己的一些感受。

知人論世,任何一篇流傳下來的文章都與作者的身世,作者的經歷,當時的時代背景有着緊密的聯繫。《武陵春》更是這樣的一篇文章。爲了讓學生更早地介入李清照的作品,在預習階段就讓學生去查找有關李清照的資料,感受詩詞背後的故事。在上課的時候,不時插入與作品有關的資料。特別是讀到“日晚倦梳頭”時,插入“翻書賭茶”的故事,讓學生了解到這是一對志同道合、情趣相投、並曾過着風花雪月般生活的眷侶,此時最愛自己最懂自己的一半離開了自己,再怎麼梳妝打扮也已無人欣賞,當然是“倦梳頭”了。在讀到“只恐舴艋舟,載不動許多愁”時,插入作者的身世經歷;北宋敗亡後,李清照於建炎元年(1127)來到南方,故鄉青州陷入金人之手,她家中所藏的大批書籍文物被焚燬。建炎三年(1129)丈夫趙明誠病故,金人揮兵南侵,李清照爲避兵亂而隻身各處流亡。紹興五年(1135)寓居在浙江金華時寫了這首《武陵春》。這時她已經53歲了。試問,一個垂垂暮年的孤獨、柔弱靈魂如何能承受得起這許多愁。這些資料的介紹及學生自己已有的知識的積累,對幫助學生深刻的理解文章的詞意主題起着很大的作用。

朱自清作品《春》教學反思 篇10

《春》是朱自清先生的一篇寫景抒情散文。,本課的教學重點及難點旨在引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通過揣摩、口味語言,把握作者的感情。同時,學習和借鑑作者抓住事物特點,運用排比、比喻、擬人等修辭手法描寫景物的方法。

一.爲了突破重難點,教學設計的主要環節如下:

1、引導學生欣賞“春草圖”:

2、要求學生學以致用、融會貫通,根據賞析“春草圖”的方法,賞析“春花圖”、“春風圖”、“春雨圖”。

二.存在的問題:

①提出問題後沒有給學生充足的時間去動腦筋思考,影響課堂的學習效果。

②對學生的點評不到位,偏於形式化,如“很好”、“不錯”。

③關注的學生羣體集中在優等生上,對中等生以及差等生相對忽視,不能做到讓每個人都有所得。

④在學生自主賞析“春花圖”、“春風圖”、“春雨圖”的時候,缺乏強有力的歸納與總結,思緒有些混亂,使得板書也不是很清晰明瞭。

⑤在以情帶讀,品味語言這一環節中,時間安排過於倉促。

三.解決的辦法:

①旨在有條不紊地把握一堂課,合理地安排時間,使得在教師的穿針引線之下,學生能夠充分發揮主體作用。

②教師首先自身要熟悉教材、吃透教材,才能靈活自如地運用教材。

③教師不斷提高在課堂上隨機應變的能力,有針對性地作出合理的評價、有利的引導。

④關注班級存在差異的各個羣體,因材施教、因人而異。

⑤語文,重在語言的品讀,而誦讀是關鍵,應引起足夠的重視。

朱自清作品《春》教學反思 篇11

講授《春》一,感觸很深。我先通過堂激趣,讓學生說有關春的名句,使學生熱血沸騰,躍躍欲試,在這種激情高昂的時刻,讓學生用朗朗的書聲敲開了春天的大門,隨之帶領學生走進春天,去賞析本的結構美——盼春,繪春,贊春;賞析本的語言美——中的比喻、擬人佳句;去和作者溝通心靈,領悟體驗作者如何與自然,與生活對話,讓學生在心靈互換中進行閱讀和寫作實踐,收到了預想不到的效果。

我在引導學生整體把握行的結構以後說:你最欣賞哪一段?學生積極性被充分調動起了,有的說我喜歡寫春雨的一段,有的說我喜歡寫春風的一段,有的說我喜歡寫春草的一段,在此教師要求學生有感情的讀,並說出你爲什麼喜歡?有的說當天空下着細雨時,漫步在雨中多麼浪漫,有的說我以前觀察不細,看到春天不知怎麼寫,我今天看到作者寫小草,說他偷偷地從土地裏鑽出,多麼形象,多麼

充滿生機,簡直把小草寫活了。更有一個同學被中寫聲音的一段所感動,摹仿起春天小鳥各種各樣的叫聲,於是教室裏氣氛達到了高潮,學生彷彿聞到了花的香,感受到了春雨的滋潤,哪大自然的神韻,人的靈性,天籟人籟,匯成了一曲人與自然和諧的交響曲,真是妙不可言。

在引導學生欣賞了最喜歡的段後,我恰到好處的引導學生走進大自然,讓學生和作者、和大自然展開了對話,使學生在心靈互換中有了寫作的衝動,此時老師叫學生起和他們開始對話。

泉水叮咚叮咚說:吧,你看這多美啊,有鮮花爲我做伴,我們一路歡聲笑語……青蛙咕咕着說:快參加我們的電聲管絃樂隊,《春之歌》音樂會馬上就要開始了……

鮮花妹妹……你一言我一語,教室可熱鬧了,學生在聯想及再造情緒的過程之中,感悟理解作家在作品中流露的感情思想,加深了對作品深層含義的理解,從而辨析作品表現的美與醜、善與惡,做到具體者能概括之,抽象者能闡述之,深奧者能淺顯之,含蓄者能說明之,大大激發了學生的創作意識。

朱自清作品《春》教學反思 篇12

朱自清的《春》是一篇寫景的典範之作。我原來在上這一課時,總是跳不出“教師分析,學生接受”的圈子。通過學習新課程,我決心跳出這圈子,從轉變學習方式入手,重新找一條好的路子。經過實踐,居然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早自習,我要求同學們讀熟課文。一上課,我試着讓同學們集體背誦,本意是提高他們的興趣與信心,估計學生最多能背誦兩三段。沒有想到,學生們居然把課文全部背誦下來了。這樣以來,我與同學們一起很快把課文的整體思路梳理了一遍,學生的腦海裏有了五幅清晰的圖畫。然後分工協作:每個組負責一幅畫面,品讀、理解,之後在全班推薦。同學們熱情高漲,不一會就完成了。於是以小組爲單位開始品讀。

在品讀“春草圖”時,同學們能準確地分析“鑽”“偷偷”等詞的妙用,也能找到本段具有表示力的句子。

更讓人欣慰的是:一位同學提出了他獨到的見解,他認爲:小草既然是“嫩嫩的、綠綠的”,人們就不應該在上面“坐着,躺着,打兩個滾,踢幾腳球,賽幾趟跑,捉幾回謎藏”。他說:“我們應該關愛生命,維護環境,課文中的那種踐踏草地的做法似乎讓我覺得不太妥當。”同學們聽了,一致認爲他考慮問題比較周全,也很多篇他敢於對課文提出異議的勇氣。看到如此活躍的課堂氣氛,我很欣慰,於是聯繫寫作時代背景,針對這一個問題給了學生恰當的解釋,同時肯定了這位同學思維的嚴謹。

“春花圖”裏的幾個優美句子一下子就把同學們的注意力吸引過去了。“紅得像火,粉得像霞,白得像雪。”這句裏的比喻與排比手法讓學生很感興趣。“鬧”、“散”字的妙用也沒有逃出同學們的眼光。

在品讀“春風圖”時,一位同學提了這樣一個問題:“鳥兒將巢安在繁花嫩葉中,高興起來,呼朋引伴地賣弄清脆的喉嚨,跟輕風流水應和着。牛背上牧童的短笛這時候也成天嘹亮地響着。”這一句沒有提到風,怎麼放在了“春風圖”裏呢?經過考慮,一位同學解答了他的問題:“風沒有顏色,沒有形狀,我們不可能直接來描寫風,只能通過其他的事物來寫春風,這一句寫的是聲音,是風把聲音穿到我們耳朵裏的呀!”這樣的解答同樣贏得了同學的讚賞。

在小組互相學習推薦中,時間很快過去了,同學們意猶未盡。我想:下一節課一定會有更精彩的地方。

轉變學生學習方式是新課程改革的顯著特徵,學生不再是被動接受知識,而是在學習過程中學會發現、探究,研究問題。這節課我能充沛尊重學生的主動性,積極鼓勵學生主動考慮、提問、作答,培養學生的批判意識和懷疑精神,這樣極大提高了學生學習興趣,培養了學生髮明思維能力。

朱自清作品《春》教學反思 篇13

在教學設想中,我首先理清了本文的內涵:本文是一篇由妙詞、佳句、錦段構成的美文。

從詞的角度講,文中語言使用準確而妥貼,很值得學生去體會和積累。從句方面講,文中大量使用了修辭,如比喻、擬人、排比等。從段落佈局講,各段落之間安排整齊有序。如:最後三段用三個比喻句來歌功春,表現出春的新、美、力。單獨成段構思巧妙。對於這類文學性文章的學習,本人認爲應上文學欣賞課:讓學生學會欣賞至關重要。用品、背寫來體會、感悟其美及美有何處、爲何美。調動聽、說、讀、寫各種能力來學習,同時在學習中鍛鍊、提高能力,得到一種欣賞文學的方法。

在教學過程中,我認爲有以下幾點成功之處:

第一、理清課文結構。

本文可分爲三部分:盼春、繪春、贊春。在繪春中又描繪了五幅春景圖:春草圖、春花圖、春風圖、春雨圖和迎春圖。部分同學搞不清這幾部分的順序,針對這一點,我把以上藍色的字打印出來,貼好不乾膠,顛倒順序擺放在黑板槽上。爲了給同學一個完整的印象,我只安排了一個同學讀課文,並提出問題,“聽同學讀課文後,看誰能按照文中的順序給這些詞語找出恰當的位置?”我找了班內的兩個學生進行操作,反饋的結果非常讓人滿意。同時又爲解決教學難點鋪平了道路。

盼春、春草圖、春花圖、繪春春風圖、春雨圖、迎春圖、贊春。

第二、對文中重點詞句的理解比較到位。

我選取的教學內容爲五幅春景圖中的兩幅:春草圖和春花圖。其中有兩個句子是教學重點內容。“小草偷偷地從草裏鑽出來,嫩嫩的,綠綠的。”這句話的處理花費了一定的時間,從小草的情態、質地、顏色等方面分析的很透徹,使學生體會到了小草的生命力。“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鬧着,大小的蝴蝶飛來飛去。”中“鬧”字到底比“叫”字好在哪裏,除了語言上的表述,還找了幾名同學模仿了蜜蜂和蝴蝶的“叫聲”及“鬧聲”,從聽覺和視覺多方面理解作者的寫作用意。深刻理解作者

通過細緻生動的描繪充滿生命力的春天的景象,來表現自己熱愛自然,熱愛生活,追求未來,積極進取的生活態度和建設人類美好的春天而發奮努力的崇高理想。

在教學過程中,存在一下一些問題:

一、課上對課文的朗讀還不夠充分,朗讀課文的形式比較單一,在品讀活動中,把整文交給學生去品詞、品句、品段的處理過於粗略。還要採取單人讀、小組讀、男生讀、女聲讀及自由朗讀的形式,在讀中達到聲如耳聞,形如目睹,景如親臨,情同身受的迷人的意境。

二、在進行問題設計時,一些問題問的還有些碎,怕學生抓不住問題的主幹,不能理解所提問題的用意。還有幾句話表述不夠嚴密,不易於課堂練習的進行。所以在今後的設計時還要細心。

閱讀是學生的個體行爲,不應該以老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老師巧妙地設計,創造性地拓展延伸,引導學生積累知識,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給學生創設心靈的自由,學生就可以展開聯想,想象的翅膀在知識的海洋裏遨遊。這些方面的反思知識自己的淺薄的認識,不當之處還請領導和老師們批評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