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七年級教案 > 人教版語文七年級上冊《在山的那邊》教案設計範文

人教版語文七年級上冊《在山的那邊》教案設計範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11W 次

知識目標:朗讀全詩,感悟詩中的詩句的深刻含義。理解“山”和“海”所蘊含的意思,聯繫生活,進一步理解思想感情,感悟人生。

人教版語文七年級上冊《在山的那邊》教案設計範文

能力目標:反覆朗讀,品味語言,提高欣賞詩歌的能力。

情感目標:相信理想可以實現,要爲之不懈奮鬥。

教學重點:順暢地朗讀這首詩,感悟詩歌所表達的思想感情,掌握文章主旨。

教學難點:理解詩中“海”和“山”所蘊含的深刻意義。

教學方式:朗讀,討論分析,合作學習。

教學用具:多媒體課件。

課時安排:2課時

第1課時:重點是朗讀全詩,整體感知課文,初步學會如何朗讀、齊讀,討論第1節詩。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1、學情分析:人教版新課程改革教材,各個單元以專題形式出現,第一單元專題:怎樣面對人生的困難與不幸。對剛入中學的初一學生來說,這首詩很有吸引力,尤其是在詩的第一節,詩人以孩子的口吻敘述,容易調動學生的生活經驗。

2、導語設計1:同學們,如果我們不是生活在古老悠久,充滿魅力的首都北京,而是生活在大山裏,每天擡頭可見的只有高聳入雲的大山,蒼蒼茫茫,連綿不斷,你會想到什麼呢?(課件播放大山的畫面),由同學的回答,導入新課:同學們的想法和詩人王家新小時候的想法是不謀而合的。今天,就讓我們一起來欣賞這位從大山裏走出來的詩人根據自己成長的歷程寫的一首詩《在山的那邊》。請同學們把書翻到第二頁第一課《在山的那邊》。

導語設計2:同學們回憶以下,你的童年有過怎樣的幻想?導入新課。

3、作者簡介和題解:王家新,1957年出生在湖北省山區---武當山下,一直到1978年讀大學才走出大山。1982年畢業,到師專任教。後來爲更高的追求,又在1992年到英國,1994年回國到北京教育學院任教。本詩是作者“小時候”的真實寫照。

二、朗讀課文,整體感知。

1、教師範讀課文。

2、學生齊讀課文,讀準字音,利用工具書,、詞典解決字詞(投影)

提出齊讀課文的要求。

癡想chī 隱祕yǐn 鐵青tiě 凝成níng 誘惑yu 喧騰xuān 紮下zhā 漫溼màn 一瞬shùn間

3、學生自己讀課文,讀出語氣,思考:這首詩寫了什麼內容?

提出朗讀課文的要求。(如何讀出語氣和感情)

同學回答,互相補充。

第1節詩,寫了我童年時候的想望和困惑,現實中“山”和“海”;

第2節詩,寫了我長大後的拼搏和奮鬥,山”和 “海”是理想中的境界。

三、朗讀、分析第1節

1、 自己大聲讀(要求讀出語氣來,體會作者感受)

2、 投影出示下列問題,分組討論,合作學習。

(1)這一節寫作者什麼時候的事?

(2)“我”想了些什麼?怎麼做的?結果怎樣?

(3)爲什麼說“山那邊的山啊,鐵青着臉”?(同學們通過想象思考)

(4)這裏“山”與“海”分別指什麼?

討論明確:(1)童年時。 (2)山外世界,爬到山頂看海,沒看見海,看到“在山的那邊,依然是山”;“我”哭着回來了。 (3)“我”沒看見大海,看見的依然是山,非常沮喪、失望,看到山也好像“鐵青着臉”嘲笑“我”。擬人手法。 (4)現實中的`山,也是一種阻礙他們想實現的實際生活的世界。大海,一個想象中世界。

四、作業:讀一讀寫一寫 每個詞一行,每行5遍。

第2課時:重點是討論第2節詩,感知全詩內容,感悟人生。

教學過程:

一、字詞擂臺賽,檢查字詞的掌握情況。略

二、朗讀第2節,思考、分析:

1、 自己大聲讀(要求讀出語氣來,體會作者感受。)

2、 投影下列問題,分組討論:

(1)這一節中的“山”與“海”又指什麼?

(2)指名朗讀“因爲我聽到還依然在遠方爲我喧騰……一次次漫溼了我枯乾的心靈……”你怎樣理解這些詩句?

(3)指名朗讀“在山的那邊,是海嗎?……在一瞬間照亮你的眼睛……”你對這些詩句如何理解?

討論明確:(1)“山”重重艱難險阻,“海”理想境界(“用信念凝成的海”要到達理想境界,必須歷盡千辛萬苦,有堅定信念,百折不撓。 (2)作者相信理想是可以實現的,渴望理想的實現。理想日日夜夜在心中激盪,鼓舞“我”不懈地奮鬥,滋潤着心靈;充實而有活力,給“我”鼓舞,令“我”激動。枯乾:對理想的渴望。(3)相信人生存在着一種更高的境界,相信在翻過無數座山後,終會攀上這樣一個頂峯,相信在歷盡磨難後,那最終的“海”終會照亮我們的眼睛。

三、聯繫生活,感悟人生

1、這首詩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感情?(圍繞: 要不怕困難,才能實現人生理想。)

2、詩人的這種感情是怎樣表達的呢?

引導學生理解:詩的語言是非常凝練而又有豐富內涵的。

3、 小組合作學習:請找出你喜歡的並認爲含義深刻的詩句細細品味,或者你最喜歡的一句,說明理由。你不理解的詞語或句子也畫下來一起討論,互相交流。看誰的眼睛最敏銳,能發現美,能發現問題。

引導、點撥:

(1)、“鐵青着臉”這句詩非常形象,“我”本希望看見大海,結果好不容易爬上了山頂望見的依然是山,“我”真是大失所望,沮喪極了。

(2)、怎麼看出“我”是好不容易爬上了山頂? “終於”這個詞可見爬上山頂費了很大力氣,花了不少時間。這正是詩的語言特點:用形象的語言來表達詩人主觀的感受。正如杜甫的詩句“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感傷的時候,看見美麗的花也像在流淚一樣。

(3)你能讀出這種感情麼?

“媽媽,那個海呢?”(師故意帶着怨恨的口吻朗讀) 主要是疑惑不解,因爲媽媽一般不會欺騙自己的孩子,“我”沒看到海就很疑惑又很失望的問媽媽。在這裏主要是失敗之後仍不灰心,繼續尋找、追求。你用這種心情把這句詩讀一下。

(4)難點: “一顆從小飄來的種子,卻在我的心中紮下了深根”飄來的東西是很輕的,怎麼會下深根?

點撥:“種子”比喻媽媽給“我”的信念,然而童年的認識畢竟是膚淺的,所以說是飄來的。後來“我”不懈努力,這種信念就在“我”心中紮下深根。可見,理想的樹立也需要日積月累,像滴水穿石那樣才能讓他紮下深根。那麼,在朗讀時,應該怎麼讀?

那麼,在朗讀時,應該怎麼讀? 全班齊讀,體會讀法。“飄”和“扎”都作重音處理。

“一次又一次”,強調了“我”失望次數多;“又一次次”,強調了“我”的努力,不灰心;“一座座”,說明“我”遇到的困難非常多。

(5)如果對這些困難估計不足會怎麼樣? 從這句詩你得到什麼啓示?

在生活中我們做任何事情都期望一舉成功,一旦失敗就灰心喪氣,不要企圖一舉成功,要能承受住失敗和挫折,只要堅持下去就一定能成功。

(6)爲什麼說“枯乾的心靈”?

說明要實現理想必須經歷失敗,“我”對理想的非常渴望。只有理想能滋潤“我”的心靈,使“我”的心靈不再枯乾,而變得充實而有活力。

“是的!人們啊,請相信在不停的翻過無數座山後,在一次次的戰勝失望之後,你終會攀上這樣一座山頂,而在這座山的那邊,就是海呀,是一個全新的世界,在一瞬間照亮你的眼睛。”這句詩很有人生哲理,當理想實現的時候,人們是多麼興奮、驚喜啊! 可見,遇到困難時,理想能激勵我們戰勝困難。

4、寫作特點:1、運用象徵手法,意象壯闊,意蘊豐富。2、詩歌語言凝練,含義深刻。

四、在深入理解了詩的內涵的基礎上,全班有感情的朗讀課文。

五、延伸與拓展:

詩人成長中的艱難探索一定早已打動了成長中的你。在你的生活學習中,一定也有無數座山,等着你去征服或已被你征服。結合自己的生活經歷說說這首詩給你的啓示。

同學自由暢談。

六、結束語:

沒有遠大的理想就沒有不懈的追求,正是在艱難曲折的求索過程中,我們的人生才充實而有意義。正如歌中所唱“不經歷風雨,怎能見彩虹”失敗和痛苦也是人生的一筆寶貴財富。對剛跨進中學大門的同學們來說,有很多困難正等着你,其中最大的一座山就是你自己,只要堅持不懈就一定能成功。大家有沒有信心?好,那就爲自己的理想而奮鬥,克服重重困難,相信自己一定會成功。

七、佈置作業:請你把自己的生活經歷用文字表達出來,以“我終於見到了大海”爲題寫一段話。

八、板書設計:

在山的那邊

王家新

“海”——理想境界

象徵

“山”——重重艱難險阻

教學反思:在進行內容學習的同時,培養學生的學習習慣。

1、如何拿書,2、齊讀的要求即如何讀出語氣和感情,3、齊讀的要求,4、學生分組討論的要求。

“導”、“引”較好地調動了學生的積極參與,使學生合作、自主、探究學習,在寬鬆、愉悅的氛圍中達成學習目標。通過朗讀指導,引導學生充分注重朗讀的外化要求以及朗讀的內化要求,並將兩者有機的結合,引導學生反覆地朗讀,認真地品味語言,不斷地揣摩,學生從中感悟,得到薰陶,形成語感。現代教學媒體進一步充分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力圖體現以人爲本的教學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