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六年級教案 > 小學生語文《黃河象》教案設計(通用9篇)

小學生語文《黃河象》教案設計(通用9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47W 次

作爲一名優秀的教育工作者,編寫教案是必不可少的,教案是教學藍圖,可以有效提高教學效率。教案應該怎麼寫纔好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小學生語文《黃河象》教案設計,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小學生語文《黃河象》教案設計(通用9篇)

小學生語文《黃河象》教案設計 篇1

教材簡析:

《黃河象》是一篇科學小品文。文章介紹了由骨骼化石安裝起來的黃河象的骨架的形態,及這具大象化石的發掘過程,並從科學家假想的角度說明了黃河象化石的來歷。文中假想的大象化石的形成故事,想象細緻合理,描寫生動形象,讀後可以使我們思接千古,不僅增長關於化石的科學知識,而且激發起熱愛科學探索的興趣。

教學目標:

1、學會12個生字,理解“骨骼、昂首闊步、炙烤、橢圓、有氣無力、掙扎、驚恐、腐爛、挖掘、一瞬間”等詞的意思。

2、朗讀課文,對課文內容做整體感知。

教學步驟:

一、導入

同學們,你們去過北京自然博物館嗎?那裏有一具古代黃河象的骨骼化石。那麼這具象化石是在什麼地方發現的?它的來歷又是怎樣的呢?帶着這些問題讓我們來一起學習第19課“黃河象”。(板書課題)

二、初讀課文,處理生字詞

1、教師範讀,學生聽讀時注意生字的讀音

2、正確理解下列詞語:

陳列:把物品擺出來供人看。

發掘:把埋藏的東西挖掘出來。

古生物大廳:專門陳列古代生物的遺蹟和圖片的地方。

化石:指古代生物的遺體或遺物理藏在地下變成像石頭一樣的東西。化石是研究古代生物歷史的重要依據。

礫石:經水流不斷地衝擊,磨光了棱角的石頭。

沖積:高地的砂礫、泥土被水流帶到河谷低窪地區沉積下來。

一瞬間:一眨眼的功夫,形容時間很短。

碧空:藍藍的天空。

掙扎:用力支撐。

炙烤:炙,烤。炙烤還是烤的意思。

萬里無雲:天氣晴朗,天空一片雲也沒有。

骨骼:人或高等動物的骨頭架子。

尾椎:人或高等動物脊柱的末端。

下頜:口腔下部的骨頭和肌肉組織,

假想:想象,假設。

3、分別找個別學生朗讀課文,教師出示要求:(1)讀準字音,拿不準的可查字典或請教同學和老師。(2)畫出帶有生字的生詞;反覆讀一讀並試着理解。(3)思考這篇課文講了什麼?

明確:這篇課文講的是陳列在北京自然博物館古生物大廳裏的一具古代黃河象的骨骼化石。它是一九七三年在甘肅省發現的。科學家依據象化石假想了它的來歷。

三、練讀課文,熟悉文章內容

四、作業

1、熟讀課文。

2、抄寫生字詞。

第二課時

教學目標:

1、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複述課文;

2、瞭解大象化石的來歷,培養學生熱愛科學的興趣和想象能力

3、體會文章的記敘順序。

教學步驟:

一、複習導入

課文寫了哪些內容?(學生回答)這節課我們進一步來研究這幾個問題。

二、深入探究課文

1、合作學習第1自然段。

(l)默讀第1自然段,邊讀邊想:從這些語言中你體會出這具古代黃河象骨骼化石具有什麼特點?把使你產生這種感受的詞句標出來。

明確:

a、這具大象骨架高4米,長8米,除了尾椎以外,全部是由骨骼化石安裝起來的。

b、前端是三米多長的大象牙,接着是頭骨和下頜,甚至連很難發現的舌骨也保存着。

c、在一百多塊腳趾骨中,連三四釐米長的末端趾骨也沒有失掉。

d、古代黃河象的骨架能夠這樣完整地保存下來,在象化石的發現史上是很少見的。

(2)朗讀體會特點。

(3)小結,這樣一具高大完整的象化石,爲科學家假想它的來歷提供了依據。

板書:完整(特點)

2、學習第2-6自然段。

默讀第2-6自然段,思考:科學家是怎樣想象黃河象骨骼化石的來歷的?

明確:一羣黃河象來到河邊老象陷進淤泥變成化石(來歷)

3、學習第7、8自然段。

(l)默讀思考:這具象化石是如何發現並挖掘的?科學家想象了它的來歷,他們這樣假想的根據有哪些?

明確:1973年 甘肅(發現 挖掘)

假想的根據:一是從它站立的姿勢,推斷是失足落水;二是從骨頭關聯的情況,推斷它死後一直沒被移動過。

(2)指導朗讀。

4、瀏覽全文,想一想課文是按照怎樣的順序記敘的?

三、練習複述

1、教師講清複述方法。

2、學生對照板書,抓重點內容默記練說。

3、同組相互複述。

4、各組推薦人選在班上覆述,鼓勵學生評議。

五、教案點評

教師在課堂上組織學生自學、討論、交流,體會黃河象化石高大完整的特點及形成原因;理解科學家想象黃河象骨骼化石來歷的經過;弄清課文的敘述順序。教師藉助電教媒體幫助學生理解科學家假想的根據。並通過感情朗讀理解課文內容。

六、探究活動

1、仔細觀察課文插圖,根據提供的骨架,畫出一頭大象。

2、寫一篇想象作文,注意想象要合理,有一定順序。

3、參觀自然博物館。

小學生語文《黃河象》教案設計 篇2

《黃河象》是一篇科普小品。寫的是科學家根據陳列在北京自然博物館古生物大廳裏的一具古代黃河象骨骼化石,假想了這頭黃河象的來歷。“科學家們是怎樣想象黃河象的來歷?其想象的根據是什麼?”這是全文的重點。根據教材自身特點,採用逆推法教學,從中教給學生由已知求未知,從結果推原因的追溯性的邏輯推理方法,從而突破了課文的重點、難點。這種“逆推”教學按三步進行。

一、找已知明結果

找出已知,是爲了使學生明白科學家之所以這樣想象的依據。在教學第一段時,先讓學生理解黃河象的骨骼、化石有兩大特點:“高大”和“完整”,再提問:①這兩個特點中,哪一個特點寫得比較詳細?②你從第一段中哪些地方可看出這具黃河象骨骼化石保存得很完整?待學生從字裏行間尋找出化石保存完整的語言因素後,教路突然一轉,以設懸念:“黃河象骨骼化石爲什麼保存得如此完整呢?它是怎樣發掘的呢?”一下子拉到第四段(最後一段)的內容。採用“討論法”,讓學生明白化石保存完整的兩個原因:1。上級的正確指揮;2。黃河象失足落水後在原地沒動。緊接着用:“你怎麼看出來的?”進行追蹤提問,以達到如下認知:

失足落水←斜插沙土、腳踩石頭

原地沒動←各部分骨頭互相關聯

然後直奔課文本質所在,設問:科學家怎樣推想出它是“失足落水”的?依據何在?以大跨度的跳躍,形成了溯源教學的起點。

二、導逆推溯原因

承接以上設問,即進入對第三段的學習。教學時,先讓學生看二、三、四節,要求學生用三個字分別概括這三節大意。當學生用“熱、渴、陷”三字概括後,並不急於讓學生學“熱”一節(第二節),而是引導學生議果——“陷”(即第四節)。

教學時,先讓學生根據“陷”字,開動腦筋,自己對第四節設計問題,並從中選取較合理的問題(如:黃河象是怎樣一步一步陷於淤泥而死的?)讓學生讀讀、圈圈、想想、議議。與此同時,還注意讓學生在學習第四節時不忘第四段中的“已知”,讓學生懂得科學家的這種假想並不是憑空臆想,而是有根有據的。如由“腳踩石頭”可想到“右腳踩在橢圓形石頭上往下陷”;由“骨架斜插沙土”想到“身子一側,栽進水裏”的細節。這樣,前後照應由已知到未知,進一步培養了學生的分析、推理能力。

學完了第四節,便引導學生從“陷”這一結果進行逆向思維,通過層層因果關係的推理,讓學生知道致使黃河象“失足落水、陷於淤泥”的原因主要有兩個。見下圖:

接着,讓學生用“因爲……所以……”練習說話。(如因爲天氣很熱,所以黃河象感到口渴。)通過這一組“因果”關係句的訓練,既讓學生得到了思維訓練,又使學生感到科學家假想黃河象來歷之周密和合理。

三、練順推求驗證

爲了使逆推教學既能遵循學生的認知規律,又符合作者的寫作思路,在“溯原因”以後,又讓學生順着“熱→渴→陷”的路子,練習順推,以驗證黃河象失足落水,陷於淤泥所具備的種種必要條件和科學家假想黃河象來歷的充分依據。教學時是這樣安排的:①讓學生順着“熱→渴→陷”的路子根據板書提示覆述黃河象失足落水的全過程。②完成填空:

這樣,變中有序,講練結合,既落實了“雙基”,又使教路、學路以及作者的寫作思路趨於同步。

小學生語文《黃河象》教案設計 篇3

教學目標 :

1 理解課文內容,瞭解黃河象化石的形成及其發掘過程;培養學生熱愛科學的興趣和想象力。

2 瞭解課文的敘述順序,學習按一定順序寫的表達方法。

教學重點、難點:

對黃河象來歷的假想及其根據

課前準備:

課件

教學過程 :

一、學習骨骼化石的樣子

1 上節課,我們一起熟讀了課文《黃河象》,瞭解了課文的敘述順序,這篇課文是按什麼順序寫的?(化石樣子→來歷假想→發掘過程)(板書:化石樣子→來歷假想→發掘過程) (出示課件二)

2 指名讀第一小節

3 小組討論,說說黃河象骨骼化石給你留下了什麼印象?(出示課件三)

小組啓發:4米、8米有多高多長,從哪兒可以看出它的完整,找出字詞

4 從哪兒可以看出它的高大、完整?

(高大:用了例數字的方法,“高4米,長8米”、“前端是三米多長的大象牙”;

完整:用了舉事例的方法,“除了尾椎以外,全部是由骨骼化石安裝起來的”、“甚至連很難發現的舌骨也保存着。在一百多塊腳趾骨中,連三四釐米長的末端趾骨也沒有失掉”)

我們在讀課文時怎樣讀,就可以讀出化石的大呢?(重音讀出數字)

哪些字詞寫出了化石的完整?(除了……;甚至……也……;連……也……)

5 齊讀第一小節

6 如果你就在古生物大廳裏參觀,看到這樣高大、完整的骨骼化石,你會有什麼問題呢?

7 總結學生提出的問題,估計有:骨骼化石怎麼這樣大?它是怎麼來的?爲什麼能保存得這樣完整?

二、學習科學家對化石的假想

1 這高大、完整的骨骼化石是怎樣來的呢?科學家做出了大膽、科學的假想。時光,回到了200萬年前。

2 輕聲讀27小節,用自己的話比較概括地說說化石的由來

(200萬年前炎熱的一天,一羣黃河象到河邊喝水。領頭的老象一不小心踩在鬆動的石頭上,陷入淤泥中死去了。時間一天天的過去,黃河象的屍體腐爛了,骨骼變化成了化石。)

3 從課文哪些地方的描寫可以看出當時羣象處於炎熱的天氣中

碧空萬里無雲,太陽炙烤着大地,荒草叢似乎要燃燒起來。

炙:烤。

一羣黃河象,在一頭老年公象的帶領下,撲踏撲踏地從遠處走來。

疲勞和乾渴,把它們折磨得有氣無力。

一望見前邊有一條小河,它們就高興地跑起來

這兩個小節怎樣把它讀好?(前半段讀慢些,表現出天氣的熱,使人透不過氣來的感覺和羣象的疲勞;後半段讀輕快些,表現出它們見到河時喜悅的心情和急切的想喝水)

試讀

4 正當羣象乾渴難耐想喝水的時候,它們找到了小河,跑到河邊喝水,這時發生了什麼事?

找出老象喝水、陷入淤泥的句子(老象的右腳正好……向它的嘴裏猛灌進去)試讀(出示課件四,圈出其中的動詞)

試讀

5 老象陷入淤泥後使勁掙扎,可它卻越陷越深,其它黃河象嚇得四散逃跑,可憐的老象被活活悶死了。日子一天天過去,老象的屍體漸漸腐爛了,它的骨骼和大牙慢慢變成了石頭一樣的東西,成了化石。200萬年過去了,大地也發生了巨大的變化,草原變成了高原。

三、瞭解發掘過程

1 當甘肅省的農民挖掘沙土時,發現了這具化石,它是什麼樣子?(斜斜地插在沙土裏,腳踩着石頭)(出示課件五)

2 從化石的樣子中,我們可以推想出什麼?

斜斜地插在沙土裏,腳踩着石頭

從它站立的姿勢可以想象出它失足落水那一瞬間的情景

它的“姿勢”指怎樣的姿勢?

從它各部分骨頭互相關聯的情況它死後沒有被移動過

“可以想象出那一瞬間的情景”,又是怎樣的情景?

3 人們推想這隻老象死後沒被移動過,這又是根據什麼來說的?(各部分關聯的情況;除了尾椎以外,全部是由骨骼化石安裝起來的;甚至連很難發現的舌骨也保存着;在一百多塊腳趾骨中,連三四釐米長的末端趾骨也沒有失掉)(板書:未被移動)

四、複述課文

這篇課文是按化石樣子→來歷假象→發掘過程的順序來寫的,除此以外,還能按什麼順序來寫?(來歷假想→發掘過程→化石樣子;化石樣子→發掘過程→來歷假想)

小學生語文《黃河象》教案設計 篇4

一、教學目標:

1、能夠認真漂亮的書寫本課六個生字,準確認讀本課詞語。

2、正確、流利、有感情的朗讀課文。

3、瞭解黃河象化石的情況以及發現挖掘的過程

4、能有簡單的語言概括文章的主要內容。

5、學習作者說明方法的準確性。

6、欣賞科學家假想的故事,感受科學家假想的有理有據。

二、課前準備:

教師準備黃河象骨骼化石的圖片;學生課前蒐集有關化石的資料、蒐集黃河象化石的資料。

三、教學過程:

一課

一、 交流資料導入

1、 師:先來看老師給大家帶來了什麼?(幻燈出示化石圖片)這些都是——化石。

關於化石你有哪些瞭解?(學生交流課前蒐集到的有關化石的資料)

2、 出示黃河象化石的圖片。你知道這是什麼化石嗎?對,這是古代黃河象的化石。你對黃河象的骨骼化石又有哪些瞭解呢?(學生交流課前蒐集到的有關黃河象化石的資料,其他學生注意傾聽,及時補充。)

3、 看來同學們在課前都認真的蒐集了資料,爲我們這節課的學習做好了充分的準備,今天我們就一起來學習第23課黃河象。(板書課題)一起來讀讀課題。這是一篇科普散文,這樣的文章我們在課前蒐集相關的資料是非常重要的。

二、 檢查預習

1、 學習課文之前先來檢查一下我們對本課生字詞的預習情況。(出示本課生詞指名隨機認讀,隨機抽查個別詞語的理解。)在預習中,你還有不理解的詞語嗎?打開書在小組內交流不理解的詞語,有沒有小組裏解決不了的?

2、 我們本課一共有六個字要求大家會寫。打開寫字課本。我們已經讓大家臨帖並寫了一個。現在我們看一看這六個字按結構分可以分爲幾組?先來看左中右結構的這三個字你認爲在寫的時候應注意些什麼?左右結構的呢?最不好寫的要數半包圍結構的這個腐爛的腐字,跟老師一起先寫一下。好拿起筆把,按我們剛纔說的再來寫一寫這六個字。與你預習時寫的比一比,是不是有了明顯的進步。

3、 字如其人,寫一手漂亮的好字可以讓我們終身受益。其實只要我們仔細觀察,用心去寫就一定能把字寫好看。看我們不都是進步了嗎?

4、 好下面我們打開書,我請同學們來讀課文,其他同學注意傾聽一他讀得準確嗎?二思考課文向我們介紹了關於黃河象的哪些內容?(指名讀文)

三、 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小學生語文《黃河象》教案設計 篇5

一、設計意圖

這是一篇培養學生學習科學、合理想象的文章,要讓學生充分感悟推想的科學性、合理性,必須讓學生充分理解課文,從關鍵的詞語去突破。

本課時是在第一課時,掃清生字、詞障礙的基礎上進行的,所以理清文章思路顯得輕而易舉。

我力圖通過各種方式的讀,讓學生感悟推想的科學性、合理性,從而讓學生學習科學的推理。

其次,通過單獨思考、表演、交流、討論來幫助學生理解課文。

二、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抓住重點詞語,“炙烤、撲踏撲踏、”等詞語理解課文,體會作者豐富、合理的想象力。

2、過程與方法

自讀感悟、合作交流、表演昇華、推理感悟、

3、情感態度價值觀

通過感悟文字,體味老象是如何形成化石的

學習本文合理的想象力和科學的推斷力

三、 教學準備

1、教師:課件

2、學生:熟悉課文

四、 教學重難點

1、重點:黃河象骨骼的形成過程,被發現、發掘、命名的過程

2、難點:你能按另外的順序重新敘述這篇故事嗎?

五、 教學過程

(一)開篇點題,複習導入

1、教師:昨天我們學習了課文的第一部分,你學習到了什麼?

2、學生自由交流

3、你面對這樣一具完整的骨骼,你會產生什麼疑問呢?

(二)學習第二部分

1、學習2自然段

學生自讀,邊讀邊思考:你讀懂了什麼?

交流:

點撥:大約—用詞準確、嚴謹;碧空萬里無雲—天氣晴朗;天氣熱(炙烤、蒿草、櫟樹、羚羊、鴕鳥);小河:彎彎的,緩緩地)

2、學習3自然段

教師:此時,我們的主人公“大象”在做什麼呢?

女生讀,男生思考

交流:(表演輔助理解)

評議:老年公象(權威,首領);動作:撲踏撲踏;神態:疲勞、乾渴)

3、學習4自然段

男生讀,女生思考

交流

4、學習5自然段

默讀,思考

交流

拓展:如果你是其中的一頭象,你會怎樣做呢?

5、帶着沉重的語氣讀6、7自然段

(三)學習第三部分

1、自學

提示:默讀

2、交流

3、點題:最後一個自然段,因爲在黃河邊上出土,所以這頭象,被命名爲:黃河象

(四)討論

1、完整的黃河象的化石是怎樣形成的?你能按另外的順序重新敘述這篇故事嗎?

2、點撥、交流

(五)小結:

課文可以按不同的順序來敘述,但都必須在尊重科學的前提下進行。

小學生語文《黃河象》教案設計 篇6

1、教學設計

學科名稱:黃河象教案

2、所在班級情況,學生特點分析

本班學生已具備了一定的朗讀能力與語言感悟能力,同時也掌握了一定的識字方法,並且初步具備了與他人合作識字的能力,但也有個別學困生,學習能力弱,需進一步加強。

3、教學內容分析

今天我們學習了一篇有關黃河象的文章。科學家們即生動又合理的想象,給我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可以說每一個古生物化石中,都蘊含着深奧的科學道理。

4、教學目標

1、瞭解科學家假想的黃河象骨骼化石的來歷及假想的依據,培養學生的想象力和學習科學知識的興趣。

2、朗讀課文,練習複述假想部分。

3、訓練學生思維想象能力。

5、教學難點分析

課文第二段,積累語言,體會語言,複述課文。

6、教學課時

2課時

7、教學過程

師:今天我們來繼續學習21課黃河象。初讀課文時同學們對課文內容就產生了濃厚的興趣,現在誰來說說課文向我們介紹了哪幾部分內容。請同學們打開書。三部分內容。師:首先講了什麼?

生:課文講了在北京自然博物館的古生物大廳陳設着一具黃河象的骨骼,它高大完整(這具骨骼有什麼特徵?)-高大完整

打出投影:誰能看着投影再結合書上內容向大家描述一下黃河象怎樣高大完整?

生:說或讀第一自然段。

師:古代黃河象的骨架能夠這樣完整地保存下來,在象化石發現是很少見的,你知道爲什麼能完整地保存下來嗎?

生:從它各部分骨頭相關聯的情況可以推想出它死後沒有被移動過。另外當地農民保護文物的意識很強,發現後馬上報告,在上級的指揮下進行挖掘。

師:課文還講了些什麼?

生:還講了科學家假想了黃河象成爲化石的情景。

師:那麼科學家的假想是以什麼爲依據的?發掘時我們看到了怎樣的情景?找出來讀給大家聽。

生:化石全部露出來了,人們可以清楚第看到一頭大象……情景

師:看看投影片聽老師把這段話讀一遍,體會老師重讀的詞語在文中起了什麼作用。

(斜斜踩着想象推想)

生:使句子的意思更準確,更符合實際。

師:科學家根據發現發掘的樣子,假想它成爲化石的情景,這個故事發生在二百多萬年前的一天,讀讀這個故事,感受一下故事最生動的一幕是什麼?你認爲描寫生動的是哪一節,讀給大家聽。

注:以上是熟讀,第五節描寫具體,寫出了大家失足落水的一舉一動,抓住這些詞語再讀讀。

師:我們剛纔通過有語氣的讀,體會了科學家的假想是多麼生動,那你認爲這種想象合理嗎?哪些地方合情合理?爲什麼合理?舉例說說。分小組交流,選擇彙報形式。

以上是體會語氣、思維和語言訓練。

師:科學家的假想是合理、嚴謹、完整,同時又用生動形象的語言把它描述出來,給我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你們能象講故事一樣把它講出來嗎?還可以加上體態語言,自己試着說說,自己練習。

師:我給你開個頭,請幾位同學講:

(1)天氣環境;

(2)老象失足;

(3)成爲化石。

以上是指導複述。

師:除以上外課文還寫了什麼?大地變化-黃河-黃河象。學習了這篇課文,你還有什麼不懂?

小結:

今天我們學習了一篇有關黃河象的文章。科學家們即生動又合理的想象,給我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可以說每一個古生物化石中,都蘊含着深奧的科學道理。如果你感興趣可以找來這方面的資料讀讀,也可以推薦給老師和同學。在課下王俊就極力向我推薦了一本書,我覺得的確是一本好書,現在請他把書推薦給大家。

教學反思

《黃河象》是一篇思維嚴密、邏輯性很強的科普小品文。課文形象生動的'爲我們介紹了1973年春天在甘肅省慶陽地區合水縣的馬蓮河畔,發掘出的一具古代黃河象化石,重點寫了科學家假想的這頭老象失足落水的情景。在課文的教學中不僅要讓學生了解課文是怎樣寫出黃河象骨骼化石完整的特點的,掌握列數字、使用遞進詞語的說明方法及寫作順序,還要使學生了解科學家假想的黃河象骨骼化石的形成過程及假想的根據,激發想象力,產生探索科學奧祕的興趣,提高保護國家文物的意識。

小學生語文《黃河象》教案設計 篇7

教學目標:

1、朗讀課文,瞭解科學家假想黃河象變成化石的情景和依據。

2、簡要複述課文重點段落。

3、運用推理想象,對琥珀形成的情景進行推測。

教學重點:

瞭解科學家假想黃河象變成化石的情景和依據。

教學難點:

運用推理想象,對琥珀形成的情景進行推測並有條理地表達出來。

教學過程:

一、複習、質疑、導入新課:

複習:上接課我們已經學習了《黃河象》這篇課文的第一段,回憶一下自然博物館古生物大廳裏黃河象骨架化石有什麼特點?

(高大、完整)

質疑:由此,你還想了解什麼?

(爲什麼這麼高大、完整?)

(是什麼時間?誰?在哪?怎樣發現的?)

(爲什麼叫黃河象?)

(是怎樣形成的?)

二、指讀第四段:

1、你讀懂了什麼?能回答以上的哪個問題?

指答:

時間、地點:73年春,甘肅省幾個農民發現的。

名稱:因爲在甘肅省,所以叫黃河象。

完整:死後沒有被移動過,在上級指揮下發掘,人們有文物保護的意識。

2、品詞:區別“發掘”與“挖掘”。

挖掘:往深處發掘出來

發掘:把深藏的東西挖掘出來,有目的的,小心謹慎地挖掘

3、用“——”畫出黃河象出土一剎那的句子。

板書:斜插腳踩

三、科學家由此進行了假想,想到了哪幾方面內容?有什麼依據?

1、自己默讀第二部分思考

2、指答:板書:熱、渴、喝、陷

3、說一說科學家推測的思路:陷、喝、渴、熱

4、過渡:文章是怎樣將這些方面聯繫起來又生動地再現當時的情景的?

四、小組研究性學習:(小組任選一方面)

1、讀書——想到什麼——依據——好詞佳句

2、彙報:

據沙土和礫石?(水)

斜斜地說明什麼?(失足)

(1)天氣——炎熱

(2)地理環境——一條彎彎的小河緩緩地流着(形成淤泥)

(3)老象——渴

指讀、範讀、齊讀:撲踏(有氣無力、慢、沉重)

指讀:跑(高興、喜悅、急切)

男女生對比讀:男生讀疲憊,女生讀興奮

老象急着要幹什麼?讀出老象興奮的語氣,評讀。

(4)過渡:老象想的多好啊!可這美好的願望不但沒有實現,反而促使它失足落水,我們看看它是怎樣一步步走向深淵的。

出示課件:觀察老象失足落水的順序,理解“側”和“栽”

滿懷希望的老象萬萬沒有想到在這短短的一瞬間陷入了深淵,我們也爲老象感到——讓我們帶着沉重的感情讀描寫這部分的語句。

指名讀、齊讀。

(5)複述:課文按照天氣狀況、地理位置、老象失足落水情景的順序抓住老象的動作和心理活動進行描寫,生動地再現了當時的情景。按照這樣的順序,簡要複述。

自練、指名說、評議。

五、師過渡第八自然段:陷在淤泥裏的老象終於不能再動彈了,真是一失足成千古恨。隨着時間的流失、地殼的演變,老象的屍體與空氣隔絕而腐爛,它的骨胳和牙齒變成了像化石一樣硬的東西。

六、師生對讀第九自然段:

二百萬年過去了,大地——,往日的草原上升成——,一座座山嶺——,一條新的大河——。

這條新的大河就是現在的黃河,黃海象由此得名。

七、《黃河象》這篇課文是一篇科學小品,回憶一下寫作順序:

指名說一說:首先介紹了黃河象骨架化石的特點,接着假想了它失足落水的情景及地殼的演變過程,最後介紹了它的發掘情況及科學家假想的依據。

八、總結:

科學家以科學知識爲依據對黃河象化石的形成過程進行推測、想象,這種思路在21世紀更爲重要,我們從中受到啓迪,自然界是有着密切的聯繫的,我們要依據科學展開想象,探索自然的奧祕。

九、想象推理,培養語言表達能力。

1、課內外延伸、資料的收集:還了解哪些有關推理的事例?

2、對琥珀的形成進行推理

要求:假想要合理,對情景的想象力求生動。

可將推理的順序列出提綱,重點詞語寫一寫。

自願結成小組分角色說一段話。

3、小組彙報:

4、評議:

十、作業:

1、對琥珀的形成過程或黃河象尾骨的失落情況進行推測,用一段話寫出來,力求生動、形象。

2、簡要複述課文。

十一、板書:

黃河象

斜插 腳踩

熱 喝

小學生語文《黃河象》教案設計 篇8

一、教學目標

1、能給課文分段,寫出第二段各層的提綱

2、朗讀課文,並能按提綱簡要複述課文

3、瞭解科學家們假象的黃河象骨頜化石的來歷及假想,依據培養學生的想象力和學習科學知識的興趣。

二、教學重難點:抓住主要內容,簡要複述課文。

三、教學過程:

一、談話激趣、導入新課。

你們知道這“黃河象”名字的來歷嗎?你想知道它是怎樣挖掘出土的嗎?你想了解科學家對它進行的考古分析及山此假想出來的一段故事嗎?

二、初讀課文

1、課文講了黃河象什麼事?在北京自然博物館古生物大廳裏陳列着一具古代黃河象骨骼化石,科學家相依據化石形成的科學知識假想了它的來歷。

2、讀自己喜歡的段落。

三、給課文分段

1、默讀

2、給課文分段(詳見教參)

四、學習第一段

1、指名讀思考爲什麼說這具黃河象骨架在象化石的發現史上是很少見的。

2、討論:

五、學習第三段。

1、小聲讀,畫出描寫骨架的詞語,根據什麼,推想出這隻黃河象死後未被移動?

3、讀這一段這頭大象當時幹什麼去了呢?爲什麼會有這種結局?

六、學習第二段。

1、指名讀,思考,科學家假想了幾方面的情況泥?

三個方面:(1)時間,氣候(2)來到河邊陷進去(3)變化石

2、這一段可分哪幾層(三層)

3、默讀第一層,畫出假想的時間,地理環境,氣候,說說爲什麼這樣假想?這一層寫了什麼?

4、指名讀第二層,這一層寫了什麼情景?

5、指名讀第9小節,這層寫了什麼?假想陷進淤泥裏的黃河象變成化石的過程

七、學習第三段

1、指名讀,思考,這一段假想了什麼?2000萬年地球發生了什麼變化?黃河象呢?

八、小結黃河象變化石的條件是什麼?酷熱,河流,淤泥二百萬年,地殼變動

九、迴歸整體

1、我們來繼續學習21課黃河象。初讀課文時同學對課文內容就產生了濃厚的興趣,現在誰來說說課文向我們介紹了哪幾部分內容。

2、古代黃河象的骨架能夠這樣完整地保存下來,在象化石發現史上是很少見的,你知道爲什麼能完整地保存下來嗎?

3、課文還講了些什麼?(還講了科學家假想了黃河象成爲化石的情景。)

4、那麼科學家的假想是以什麼爲依據的?發掘時我們看到了怎樣的情景?找出來讀給大家聽。

5、聽老師把這段話讀一遍,體會老師重讀的詞語在文中起了什麼作用。(斜斜踩着想象推想)使句子的意思更準確,更符合實際。

6、科學家根據發現發掘的樣子,假想它成爲化石的情景,這個故事發生在二百多萬年前的一天,讀讀這個故事,感受一下故事最生動的一幕是什麼?你認爲描寫生動的是哪一節,讀給大家聽。

7、我們剛纔通過有語氣的讀,體會了科學家的假想是多麼生動,那你認爲這種想象合理嗎?哪些地方合情合理?爲什麼合理?舉例說說。分小組交流,選擇彙報形式。

十、小結全文:

今天我們學習了一篇有關黃河象的文章。科學家們即生動又合理的想象,給我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可以說每一個古生物化石中,都蘊含着深奧的科學道理。如果你感興趣可以找來這方面的資料讀讀,也可以推薦給老師和同學。

小學生語文《黃河象》教案設計 篇9

教材分析

《黃河象》是“新世紀”義務教育課程規範實驗教科書《語文》五年級上冊第3單元主題“變化”中的一篇主體課文。課文通過介紹北京自然博物館陳設的古代黃河象骨骼的化石,推想了它的形成過程,以和被發現、發掘、命名的過程。說明二百萬年間,大地發生了滄海桑田般的巨大變化,本課內容既有實際的,又有推想的,因此教學時,要引導學生區別,仔細體會,閱讀課文時以學生爲本,以讀促思,以思促悟,真正體會文章情景。

學生情況分析

我班是首屆課改實驗班,經過四年的語文學習實踐,這些學生已具備了一定的獨立學習語文的能力,較好地掌握了預習的方法和程序,養成了不動筆墨不讀書的好習慣,學生能通過預習基本掃除課文中的生字詞障礙,知道文章的大概內容,爲課堂上深入理解課文做好鋪墊。但由於學生受家庭條件限制,藉助課外資料理解課文內容這一環節在大局部學生身上還落實不到位針對課文內容質疑,從衆多問題中提煉有價值、有質量的問題,還需要教師進一步指導。

教學目標

1、讀準本課8個生字的讀音,理解“炙烤、有氣無力、發掘、挖掘”等詞語的意思。

2、瞭解黃河象骨骼化石的形成過程,體會作者推想的合理性。

3、培養學生合理的想象力與科學的推斷力。

教學重難點

從課文中推想的內容,發掘了二百萬年間滄海桑田的變化,體會作者推想的合理性。

教學準備

黃河象的化石掛圖、課件。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景,導入課文

1、師:同學們我在網上得到一個消息,明年暑假北京自然博物館要向全國小學生免費開館一月,你想去觀賞嗎?

生:想。

師:誰爲我們當導遊呢?怎樣才幹做一個合格的導遊呢?現在我們一起走進課文,到北京自然博物館觀賞黃河象。

2、板書課題,齊讀兩遍。

師:讀了課題,請你猜猜課文的內容。

[設計意圖:興趣是最好的老師,用“當導遊”,讀課題猜內容,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被充沛調動起來。]

二、學習課文

1、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讓學生自讀課文,邊讀邊畫出課文中的生字詞,難讀的詞語、句子多讀幾遍。

(2)指名分段接讀課文,其餘學生邊聽邊考慮作者從哪幾個方面寫這篇課文,體會這樣寫的好處。

(3)讓學生根據課文內容展開自身的想象或另編一個合理的故事。

生:讀了《黃河象》,我感覺科學家的推斷很有意思,但是不是還可以有另外的推斷?

師:對,同學們提得很好,這也是本課要學習的重點之所在——展開豐富的合理的想象。

2、再讀課文,讀中感悟。

(1)(課件出示自學提示)全班齊讀。

(2)對照自學提示,小組合作學習。

(3)指名彙報。

生:“太陽炙烤着大地,蒿草叢似乎要燃燒起來了”。理解“炙烤”的意思。

生:“一羣大象,在一頭老年公象的帶領下,撲踏撲踏地從遠處走來了。疲勞和乾渴,把它們折磨得有氣無力。”理解:“有氣無力”。

師:讀了這兩句,你有什麼感受?

生:天熱極了,大象又累又渴,難受死了。

師:誰能通過朗讀把這種感受表示出來。

師:請大家看第一幅插圖,說說圖中的情景。

師:一羣大象向河邊走來,本想痛痛快快地飽喝一頓,哪知道卻發生了一件意外的事情,誰知道是什麼事?

生:一頭老象最先跑到河邊,它伸長鼻子去吸水,河水少,夠不着,它就跨進水裏,右腳踩在一塊橢圓形的石頭上,沒想到石頭下全是淤泥,石頭往下陷,老象也往下陷,擡起的左腳來不和往回收,一下就踏進河底的淤泥裏,深深地陷了進去。

師:大家再讀這段話,多讀幾遍。

師:讀了這段話後你的感受是什麼?

生:老象太倒黴了,我很同情它。

師:請你再讀一遍,把這種感受讀出來。

生:“日子一天天過去,老象被河水沖積的泥沙掩蓋起來。它的屍體腐爛了,骨骼和大牙慢慢地變成了石頭一樣的東西。”

師:請大家看第二幅插圖,說說圖中情景。

用簡單的幾句話歸納完整的黃河象的化石形成過程。

(4)創設情景,激發想象。

師:《黃河象》是根據推想而寫的,除了這樣的推想,還有其他的推想嗎?

生:一天老象帶着兒子去拜年,來到一條小河邊,由於老象帶的禮物太多,它對兒子說:“我把禮物送到河對岸,再返回來接你,說完踩着河中的石頭過河,剛到河中心,腳下的石頭突然往下陷,老象也跟着深深地陷了進去。

……

師:這些同學的推想很有趣,這就是這篇課文要送給我們的一把“金鑰匙”,(課件出示“金鑰匙”,全班一起讀一讀。)

(5)指導學生朗讀第8自然段中第一句和最後一句,說說體會到什麼?

(6)默讀最後兩個自然段,概括它們主要講什麼?理解“發掘,挖掘”。

[設計意圖:《語文課程規範》指出: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爲,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因此,我讓學生藉助自學提示,在讀中思,讀中悟,教會學生閱讀,培養學生閱讀能力。]

3、細讀全文,體會感受。

(1)同伴互助細讀全文,找出表示作者合理想像的細節的詞句。

(2)學生彙報

一條彎彎的小河緩緩地向東南流去。

一羣大象,在老年公象的帶領下,撲踏撲踏地從遠處走來了。

……

(3)(課件出示句子)比較句子,說說自身的感受。

小結:本課作者多處用到細節描寫,通過它我們體會到作者具有豐富、合理的想像力,同時文章的內容也較生動形像。現在就請大家模仿《黃河象》的寫作手法,有順序有條理清晰地把你對黃河象的由來的想像寫一寫,或者說自編一個故事。

[設計意圖:細節描寫能使文章內容豐富,讓學生在自身的習作中試着運用這種方法,尤其是展開合理的想像的寫作手法。]

教學反思

《黃河象》是一篇圖文並茂的課文,我在教學這篇課文時,首先創設情景,用當“導遊”,看課題猜內容,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主動參與到語文學習活動中來,在閱讀課文時,我採用“遞進閱讀”方式,即:初讀課文,整體感知,再讀課文,讀中感悟,細讀課文,體會感受,由淺入深,螺旋上升,讓學生學會閱讀的方法,通過這些環節的實施,讓學生真正掌握本課的學習要領:有順序的敘述黃河象化石的發現和豐富合理的想像等寫作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