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九年級教案 > 語文版九年級上冊《草莓》教案設計

語文版九年級上冊《草莓》教案設計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68W 次

  第一課

語文版九年級上冊《草莓》教案設計

  一、教學目標

(一)理清文章思路。

(二)知曉聯想手法。

  二、課時安排

2課時

 三、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

季節更替、生命演變,這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規律,但每個人因自己的生活經歷、知識層面的種種不同,對不同的“物”,或者是對相同的“物”,都會有不同的感受。今天我們就一起學習波蘭作家伊瓦什凱維奇的散文《草莓》,體會作者對時光、對生命的別樣的感悟。

 (二)初讀

(1)整體把握課文內容。

(2)理清作者行文思路。

  (三)正音

槲(hú)樹 枝柯(kē) 稟(bǐng)賦 馨(xīn)香

璀璨(cuǐc4n) 惴(zhuì)惴不安

  (四)研讀

1、學生自由朗讀第1-3段,然後說說這部分文字描寫的主要內容。

明確:九月的農村景物。

2、第1段和第3段描寫的是同一個時節的幾乎又是相同的景物,作者爲什麼這樣着墨?

明確:表現的側重點不同,反應出來的人的心境也不同。

3、那麼第1段描寫了九月農村怎樣的景物?反映出來的人的心境又是如何的?

明確:藉助於天氣的暖和、樹木的碧綠、天空的湛藍,突出景色的“夏意正濃”,人置身於這樣的景色,心境是“歡快”的。

4、而第3段裏,作者筆下的景物又發生了怎樣的變化?

明確:更多的是強調暖和的天氣不是一種常態,樹木的碧綠不久就會枯黃,天空的蔚藍也行將成爲灰色,藉此來突出“秋的氣息”。

5、作者這樣寫的用意是什麼?

明確:是與六月的景物形成比照,從而強調已逝的六月,景物的“另一種模樣”和人的“另一番滋味”。

6、能不能揣測一下其中更爲深層次的意韻?從文中找出相關的句子體會。

明確:“每一月,每一週,甚至每一天都有它自己獨特的色調”,強調時光是從不隨人的意志在流逝着。

7、可人們的思維有時卻會陷入一個誤區,這個誤區是什麼呢?

明確:“以爲一切都沒有變”。

8、作者這樣一番感悟緣於什麼呢?

明確:“一顆晚熟的碩大的草莓”。

9、由此可見,文章第2段的作用是什麼?

明確:有過渡的作用,還有點題的作用。

10、請同學概括一下第1-3段的內容,並全文行文的思路,說說它的作用。

明確:敘寫了季節更替的不可抗拒,藉此引發下文對生命演變的聯想和感悟。

  第二課時

  (一)導入

回顧上堂課的內容:文章的第一部分,敘寫因季節更替而觸發的情思,這一感悟的核心就是流年不再,作者藉此爲後文的聯想作了鋪墊。

  (二)研讀

1、學生齊讀第4—6段,說說對這部分文字的理解。

明確:是寫對生命演變的聯想和感悟。

2、很顯然這部分的文字與前文有着明顯的關聯,說說它們彼此間的照應。

明確:第4、5段分別與1、3段相對應。

3、能夠找出相關的句子嗎?

示例:

(1)第1段的“一切基本上都沒有變化,依然是那樣碧綠的樹,湛藍的天,歡快的心田”與第4段的“常以爲自己還是妙齡十八的青年”、“一切都沒有發生任何的突變”、“一切都如花似錦,韶華燦爛”相照應;

(2)第3段的“草莓的香味形象使我想起,幾個月前跟眼下是多麼不一般”與第5段的“信的字裏行間飄散出的青春時代呼吸的空氣,與今天我們呼吸的已大不一般”相照應;

(3)第3段的“每一月,每一週,甚至每一天都有它自己獨特的色調”與第5段的“我們度過的每一天時光,都賦予了我們不同的色彩和形態”彼此照應。

4、作者藉此來說明什麼道理呢?

明確:時光的一去不復返。

5、那麼作者是否一味地浸沉在逝者如斯的消極感傷裏?能不能就文中的一些句子作說明。

示例:

(1)“每日朝霞變幻越來越深刻地改變着我們的心性和容顏,似水流年,徹底再造了我們的思想和情感”。

(2)“有所剝奪,也有所增添”。

(3)“還有許多的事情在前面等着我們去辦”。

(4)“激動不安、若明若暗的青春歲月之後,到來的是成年期成熟的思慮,是從容不迫的有節奏的生活,是日益豐富的經驗,是一座內心的信仰和理性的大廈的落成”。

這些句子表明作者並不是浸沉在一種消極的感傷中,更多的是抒發了對生活的熱愛,表現了珍惜年華、積極進取的精神。

6、藉此,說說你對文章最後一段的理解。

明確:作者將“六月草莓”與“妙齡十八的馨香”融合在一起,展示的是自然與人生的詩意的融合,給讀者以更遼闊的思維的空間。

 (三)拓展

  閱讀《面對荷塘》,說說這篇文章所描寫的景物特徵以及作者的感悟。(也可作爲學生的課外作業)

面對荷塘

很早就讀過周敦頤的《愛蓮說》,周氏筆下的蓮,全然一副士大夫的清高,它早已成爲一種人格意義的象徵,而作爲自然意義的蓮,它似乎已被抽去血肉,乾巴巴的,聞不出一點生命的氣息。周氏是哲人,他擅長的是抽象的概括。

後來,讀了朱自清的《荷塘月色》,又完全地沉浸在朱老夫子那充滿女性柔美的荷塘裏,不自覺地爲那“梵阿玲上奏着的名曲”所陶醉。可陶醉之餘,總是擺脫不了那屬於朱老夫子的淡淡惆悵。朱老夫子是一個詩人,他那詩意的荷塘充盈的是想象的魅力。於是,總覺得他那荷塘與自己隔了一層什麼。

今年的盛夏,我去上海華東師大學習,卻也意外地看到一個荷塘。也許是受到周氏的“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的影響,在很長的一段時間裏,我沒有走近那荷塘。然而那荷塘邊的人影,卻時時映入我的眼簾:有妙齡的女孩,着一身白色長裙,於荷塘邊或站或坐,於是一種飄逸的嫵媚,全然融入那荷塘中的田田的綠,豔豔的紅;也有戴眼鏡的男孩子,躬身坐在荷塘邊的石凳上,狠狠地抽着煙,讓那滿臉的愁緒,隨着嫋嫋的煙霧彌散在荷塘的上空。

或許是那荷花點點的粉紅誘惑着我,也或許是那荷塘溢出的盈盈綠意纏繞着我。於是,在一個黃昏,我走近了荷塘。

荷塘並不大,不規則的岸邊,斜伸着幾棵樹,蔓延着一些不知名的藤。我端端地直面那荷塘,荷塘那潦草的意象,便漾漾地交疊在我的腦海。

此時,夕陽圓圓地站立在樹梢上,那濃濃的暖意盡情地潑灑在荷塘,濺了滿身熱辣辣陽光的荷,似乎也有些承受不了,紅撲撲的臉上便顯出了一些羞色,徐徐地彎了青腰,而那荷葉卻不甘寂寞,鼓着勁兒將自己撐得郁郁青青。

一陣風吹來,吹落了夕陽,也吹黯了荷的粉面,只是那荷葉高興起來,搖曳着綠色翻滾着綠色。我的目光在荷葉與荷葉之間飛翔,在大片的翠綠與點點的粉紅之間飛翔,就像翩翩起舞的蜻蜓。

無意間,我突然看到,那被圓圓的荷葉遮蓋的水。水也是綠的,可遠遠不是那種清純的綠,而是一種渾濁的綠。再細看,那荷似乎也過早現出些許斑駁的鏽跡,那清色的荷葉也似乎過早地有了點點的枯痕。

我的腦子裏,一下子冒出許多有關荷的詩句:“雨紅蕖冉冉香”、“門外野風開白蓮”、“接天連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江南可採蓮,荷葉何田田”。這些滿嘴留香的詩句,曾成爲多少後人的佳餚,可我面對眼前的荷塘,卻怎麼也咀嚼不出箇中的滋味。

我定定地注視着那荷塘,似乎眼前也就僅僅剩下了荷,亦如那水中普普通通的植物。我感到一種悲涼,我不得不承認,我缺乏哲人的眼光和詩人的想象,那讓哲人敬仰的蓮,那讓詩人浮想聯翩的荷塘,似乎一下子蕩然無存。

我知道,當我面對那荷塘時,那荷塘也正眼睜睜地面對着我。

板書設計

九月六月夏意正濃秋的氣息聯想流年不再珍惜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