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高一教案 > 《采薇》教學設計(通用5篇)

《采薇》教學設計(通用5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37W 次

《詩經》全面地展示了中國周代時期的社會生活,真實地反映了中國奴隸社會從興盛到衰敗時期的歷史面貌。《采薇》是詩經中的名篇。下面是小編整理的《采薇》教學設計,歡迎大家閱讀!更多相關信息請關注相關欄目!

《采薇》教學設計(通用5篇)

《采薇》教學設計 篇1

學習目標

1、瞭解家園之思的文化內涵,進一步認識故鄉對一個人成長的重要意義,以此滋養自己的精神世界。

2、研習文本,培養學生獨立閱讀、獨立思考的能力,並能表達自己的體驗感受。

3、進一步認識詩歌的文體特點,在把握情感的基礎上,能讀出詩歌的節奏、韻味。

學習重點難點

1、自行誦讀、翻譯,瞭解作品主旨,當堂成誦。

2、從詩歌的意境、表達手法等方面對文本進行比較鑑賞。

學習重點

1、瞭解家園之思的文化內涵,激發學生熱愛家鄉故土的感情。

2、培養獨立閱讀、獨立思考的能力,表達自己的體驗感受,展開與文本、編者、老師、同學的對話交流。

學習過程

一、課前預習

佈置學生獨立預習,完成學習過程評價表。

歸納整理

1、學習本板塊時,你有哪些字不會讀?積累了哪些詞語?

2、你瞭解哪些有關《詩經》的文學常識?

3、你能背出《采薇》最後一節嗎?

4、標畫出詩中體現“古典的鄉愁“的句子,寫出你自己的感受。

思考感悟

《采薇》一詩表達了怎樣的情感?你認爲哪些詩句最能表現這種情感?

發現創新

1、“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被視爲情景交融的佳句。查閱相關資料,找出古人對這兩句詩的評價,談談你的看法。

2、寫一首詩或一段文字表達你對“鄉愁”的新的體驗。

二、新課導入

(從臺灣詩人余光中的《鄉愁》詩導入。生背誦)

小時候,鄉愁是一枚小小的郵票:我在這頭,母親在那頭。

長大後,鄉愁是一張窄窄的船票:我在這頭,新娘在那頭。

後來啊,鄉愁是一方矮矮的墳墓:我在外頭,母親在裏頭。

而現在,鄉愁是一灣淺淺的海峽:我在這裏,大陸在那頭。

這是臺灣詩人余光中的《鄉愁》。其實,每個人都有自己生於斯長於斯的家園,每個人都擁有融於自己的血脈的故土親情。對故土的情結對一個人的影響常常是終生的,有時甚至讓人魂牽夢繞,蕩氣迴腸。爲什麼?讓我們到我國文學的源頭和西方文學的源頭中去體驗一下這種美好的情感吧!

三、整體感悟

1、自主學習《采薇》。

自行誦讀、翻譯,瞭解作品主旨,當堂成誦。

2、全班交流,師生評點。

①誦讀(鼓勵學生進行誦讀競賽,並由學生去比較和評點,促進提高。)

②翻譯

③瞭解作品主旨

問:《采薇》一詩表達了怎樣的情感?答:表現了普通士兵在離鄉出征的歲月裏的艱苦生活和內心傷痛,字裏行間表達了對戰爭的不滿和對故鄉的思念。

問:你認爲哪些詩句最能表現這種情感?

答:“曰歸曰歸,心亦憂止。憂心烈烈,載飢載渴。我戍未定,靡使歸聘。”“憂心孔疚,我行不來。”“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我心傷悲,莫知我哀。”

④當堂成誦

四、合作探究

1、分組討論:前後座四人爲一小組,展開討論。

2、全班交流:由每一個討論小組推出代表發言,再由學生自已彙總補充修正。

①鄉愁出現的不同場景:

《采薇》寫的是普通士兵在離鄉出征的生活場景中的鄉愁。

②其它與鄉愁相關的詩句:

“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古道西風瘦馬,斷腸人在天涯。”……

③鄉思情結的內涵:

(師評:故鄉是一個人的根,更多的是精神上、情感上的意義。故鄉常常被賦予的意義有:家、故鄉、故土、家園、家國、歸宿等;在比喻意義上,往往指向人的價值取向和精神追求。)

五、鑑賞

1再讀《采薇》,圍繞問題討論:

(先讓學生暢所欲言,允許從不同角度用不同方法去讀去看。答錯了不批評。然後再分小組討論發言,進行交流彙總。)

①這首詩共六章,你看分哪幾個層次?

分三個層次:1-3章爲一層,敘述難歸原因和軍旅生活的勞苦。

4-5章爲二層,直接寫戰爭。

6章爲三層,寫歸途中悲傷痛苦的心情。

②前三章,據你看,在章法上有什麼特點?使用這種手法有什麼好處?

前三章,章與章往往句型重複,字面也大體相同,只在關鍵處更換個別字。很明顯,這三章,在章法上採用了重章疊句的手法。

使用這種手法的好處是:

在內容上,以植物的生長暗示時間的流逝,時序的更替,而人物內心的焦慮、痛苦也隨之加重,從而突出了主題;

在音節上,反覆吟唱,一唱三嘆,音節和諧,旋律協調在鮮明的節奏中表現出詩歌特有的音樂美。

③從4-5章來看,你又發現這首詩運用了什麼表現手法?

這兩章是對戰爭場面的描寫。寫的是戰車、戰馬、象弭、魚服以及士兵的勞累奔波、飢渴難當,通過這些具體生動的細節描寫來展現戰爭生活的圖景。而沒有寫戰場上的刀光劍影、廝打拼殺,但戰爭的殘酷已可想見。

④“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被視爲情景交融的佳句。查閱相關資料,找出古人對這兩句詩的評價,談談你的看法。

資料一:劉義慶《世說新語文學》:“謝公(謝安)因弟子集聚,問《毛詩》何句最佳,遏(謝玄)稱曰:‘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

資料二:方玉潤《詩經原始》中評說:“此詩之妙,全在末章,真情實景,感時傷事,別有深情,非可言喻,故曰:‘莫知我哀’,不然,凱奏生還,樂矣,何哀之有耶?”又說:“末乃言歸途景物,並回憶來時風光,不禁黯然傷神,絕世義情,知古常新。”

資料三:清人王夫之在論《詩經小雅采薇》這兩句時說:“以樂景寫哀,以哀景寫樂,一倍增其哀樂。”

(師評:一以往昔之虛襯眼前之實,以凱旋之樂襯內心之悲痛;二以景寫情,情景交融,含畜形象,耐人尋味;三“楊柳依依”與“雨雪霏霏”對比,突出不勝今昔之感;四大雪交加,飢渴難當,情境實悲;五語調低沉,低迴往復,氣氛悲愴。)

六、交流延伸

1、寫一首詩或一段文字表達你對“鄉愁”的新的體驗。

2、將你的詩先在小組交流、修訂後,再在全班交流。

七、附《詩經采薇》原文註釋及譯文

采薇采薇,薇亦作(生,指初生、剛發芽)止(語氣詞)。曰歸曰歸,歲亦莫(“暮”的古字)止。靡(無;沒有)室靡家,獫狁(獫狁:北狄,匈奴)之故。不遑(閒暇)啓居(啓:跪、危坐。居,安坐、安居。古人席地而坐,故有危坐、安坐的分別。無論危坐和安坐都是兩膝着席,危坐(跪)時腰部伸直,臀部同足離開;安坐時則將臀部貼在足跟上),獫狁之故(以上兩句是說遠離家室是爲了和玁狁打仗)。

采薇采薇,薇亦柔(柔嫩,指苗的柔嫩,意思是說野豌豆長大了一些)止。曰歸曰歸,心亦憂止。

憂心烈烈(非常強烈),載(副詞,又)飢載渴。我戍(防守)未定(穩定。這句是說駐防未有定處。),靡使(使者)歸聘(問候。這句是說沒有回家的使者代我向家人問安)。

采薇采薇,薇亦剛(堅硬。指薇將老而堅硬)止。曰歸曰歸,歲亦陽(十月爲“陽”,現代對農曆十月還稱爲“小陽春”)止。王事靡盬(gu,停止,此爲“止息”意),不遑啓處(意同“啓居”)。憂心孔(很;非常)疚(痛苦),我行不來(歸來。一說“慰勉;慰問”。不來:是說無人慰問)!

彼爾(花繁盛有樣子)維(語氣詞,加強語氣)何,維常(常棣,一種植物名)之華(以上兩句是以開得很繁盛的常棣起興,引出下文對壯盛軍容的描寫)。彼路(“輅”的假借字,大車)斯何(意同“維何”),君子(指將帥)之車。戎車(兵車)既駕,四牡(雄馬。)業業(壯大的樣子)。豈敢定居(猶言“安居”),一月三捷(接。謂接戰、交戰。一說,抄行小路爲“捷”。三捷:言多次行軍,就是不敢定居的意思。)。

駕彼四牡,四牡騤騤(kuí,雄強,威武)。君子所依(“依”猶“乘,乘坐”),小人所腓(féi:小人指兵士。腓:隱蔽。此句說步卒借戎車遮蔽矢石)。四牡翼翼(安閒的樣子。謂馬訓練有素),象弭(mi,弓的一種。象弭,以象牙裝飾弓端的弭。)魚服(服:是“菔”的假借字。菔是盛箭的袋子。魚菔,就是用魚皮製成的箭袋)。豈(怎麼;怎能)不日(每日)戒(戒備),獫狁孔棘(棘:急。孔棘,很緊急。此句說獫狁很猖狂兇狠,敵情很緊急)!

昔(指出徵之時)我往(到……去,指到前線去)矣,楊柳依依(楊柳柔弱隨風不定之樣子)。今我來(歸來)思(語氣詞),雨雪霏霏(雪下得很大的樣子)。行道遲遲(遲緩的樣子),載飢載渴。我心傷悲,莫知我哀。

《采薇》教學設計 篇2

一、設計意圖

《詩經》是中國詩歌浪漫主義的源頭,年代久遠,不易理解。《詩經·采薇》閱讀起來難度有點大,如果沒有充分預習,就沒法在一節課內完成深入探究的任務。但如果佈置好預習,學生預習工作抓得好,這節課就可以把主題很好地挖掘出亮點來。

對憂傷和痛苦的敏感,不僅表明個體對自己生存處境的真切關注,也表明了個體的自我意識和意志。對憂傷和痛苦的表也不僅僅是一種無助的感嘆和哀傷,而且也是表達不甘於忍受悲傷和痛苦、不甘於向命運屈服的一種特有方式。它所要告訴我們的是我憂傷,我痛苦,我無助,但我不願,我不服,我也有自己的嚮往和追求,有自己的價值和尊嚴。能夠這樣去想、去做的個體,實際上並不“小”。從他無能爲力、無法掌握自己命運的角度說,他是弱小的;從他不願屈服於命運的擺佈、有自己的追求的角度說,他卻是了不起的。正因爲這樣,吟唱自己的內心憂傷和痛苦,就已經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比即使歌吟者本身像是不經意地這樣做,然而其內心深處的動機卻昭然若揭。整個人生就如一場戰爭。活着就會被迫捲入這場戰爭之中,就會有憂傷、痛苦、煩惱,恐懼、絕望、嚮往、追求、無助等等生存體驗。表達這些體驗的詩,本身就是動人的生存哲學。所以本課可以以探究的方式來深入解讀其中的奧祕。

二、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

1、研讀文本,培養學生獨立閱讀、獨立思考的能力,並能表達自己的體驗感受。

2、培養學生由表及裏,抓住本質,深入探究的能力。

(二)過程與方法

1、能自行翻譯,瞭解作品主旨,熟讀成誦。

2、從詩歌的時代背景,表達手法等方面對文本進行鑑賞。

3、適當延伸拓展,啓發思考。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瞭解戍邊戰士的情感體驗,激發學生熱愛家鄉故土的感情。

2、瞭解家園之思的文化內涵,以此滋養自己的精神世界。

三、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學會由表及裏,抓住本質,深入探究文本,由瞭解戍邊戰士的情感體驗進一步瞭解家園之思的文化內涵,並以此滋養自己的精神世界。

難點:結合時代背景,瞭解作品主旨,理解士卒爲國赴難中的家園之思。

四、教學過程步驟

教師行爲

學生行爲

設計意圖

課前準備

1、提出預習要求。

2、查找與課文相關的課外資料。

3、確定主題。

1、充分預習,提出問題,由組長收集問題,並組織解決問題,解決不了的問題,再提交老師。

2、藉助文下注釋和工具書疏通文句,初步感知原詩。

通過學生自己提問的方式,促使學生深入預習,獨立思考,通過課前組織解決一般問題,加強學生之間的交流協作,同時可以把簡單的問題提前處理而不佔用課時,也培養了學生的自學能力。

情境導入

論語》解讀八佾篇第三子夏問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爲絢兮’。何謂也?”子曰:“繪事後素。”曰:“禮後乎?”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與言詩已矣。”

1、學生背誦《八佾篇第三》前面三則內容。

2、認真聽老師講解。

《采薇》教學設計 篇3

教學目標:

1、疏通文意,掌握重點文言實詞和虛詞的意思和用法。

2、熟讀成誦,歸納詩歌的章法特點、表現手法等方面的藝術特色以及本詩深刻的思想內容。

學情分析:

提升學生的詩歌審美能力和鑑賞能力對高一新生來說有很大難度,在此方面學生鑑賞能力較爲薄弱,教師應耐心引導,細細分析。

重點難點:

疏通課文,鑑賞課文的思想內容和藝術形式,體會抒情主人公複雜的情感。

教學過程

教學活動:

活動1:導入

由余光中的《鄉愁》導入。

小時候鄉愁是一枚小小的郵票

我在這頭母親在那頭

長大後鄉愁是一張窄窄的船票

我在這頭新娘在那頭

後來啊鄉愁是一方矮矮的墳墓

我在外頭母親在裏頭

而現在鄉愁是一灣淺淺的海峽

我在這頭大陸在那頭

活動2:

複習:你記得哪些有關《詩經》的文學常識?

活動3:解題

《采薇》選自《詩經》中的“小雅”,是宮廷樂歌。“雅”是周王朝直轄地區的音樂,即所謂正聲雅樂。它是一種正統音樂。主要用於統治者的朝會宴饗,以歌功頌德爲主;多爲貴族所作,表現當時知識分子的生活和思想。“薇”即野豌豆。

活動4:朗讀,掃除字詞障礙。

活動5:全班分爲六個組,以小組合作的形式將你所選段落用口語化詩歌的語言把他翻譯出來,看哪個小組翻譯得最好。講解每節的重點字詞,翻譯全文。

活動6:談一談這首詩主要寫了什麼內容?

《采薇》是《小雅》中的一篇,描寫了歸途中的戍卒對戰爭的回顧,表現了普通士兵在離鄉出征的歲月裏的艱苦生活和內心傷痛。

第一部分(第1—3章)追憶思歸之情,敘述難歸原因和軍旅生活的勞苦。

第二部分(第4—5章)直接描寫戰事。

第三部分(第6章)寫戍卒歸途中的心情

活動7:詩歌欣賞

1、詩歌流露出戍邊士兵複雜的內心情感,試結合詩句賞析。

情感:對故鄉的思念;對戰爭的不滿;保家衛國的自豪感。

2、本詩前三章寫采薇用了什麼手法?結合詩句說說這種手法有何特點及在文中的作用?

A、以采薇起興,再現行役之苦。

以薇菜漸次生長和時間的推移,暗示時間的流逝,戍期漫長,歸家無期,流露出痛苦無奈的心情。

B、重章疊句,章與章句型重複,字面也大體相同,只在關鍵處更換個別字。

反覆吟唱,以植物的生長暗示時間的流逝,在鮮明的節奏中表現詩歌的音樂美。

3、主題:表現了普通士兵在離鄉出征的歲月裏的艱苦生活和內心傷痛,字裏行間表達了對戰爭的不滿和對故鄉的思念。

活動8:

藝術特點:

1、比興手法:以“薇”的從“作”到“柔”到“剛”的生長過程,暗示時間的流逝和戍邊的漫長。

2、注重細節:通過對戰車、戰馬,象弭、魚服,勞累奔波,飢渴難當的描寫表現戰爭的殘酷。

3、情景交融:“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以樂景寫哀,以哀景寫樂,倍增其哀樂。

4、反襯手法:用悽苦的景物來寫快樂,用美好的景物來寫悲哀,這就是反襯手法。

5、重章復唱:前三章開頭句式相似,反覆吟唱,以植物的生長暗示時間的流逝,在鮮明的節奏中表現出詩歌的音樂美。

《采薇》教學設計 篇4

一、瞭解《詩經》,引入課題。

1、(課件展示《詩經》,)大聲呼喚它!

2、師:《詩經》是中國最早的詩歌總集。《詩經》原本叫《詩》,共有詩歌305首,又稱“詩三百”。分《風》、《雅》、《頌》三部分。(課件演示)

3、師:今天我們就一起來學習品味《采薇》中一個經典名句,請同學們打開書……(課件出示教材

二、讀準詩歌,把握基調。

1、同學們自由誦讀。

2、指名個別讀,注意“薇、雨、霏”的讀音。

3、結合註釋初步理解。

4、引入課外學習資料。(課件演示)[寒冬,陰雨霏霏,雪花紛紛,一位解甲退役的遠征戰士離開邊關,孤獨地行走在回鄉途中。道路崎嶇,又飢又渴。此刻,他遙望家鄉,不禁思緒紛繁,百感交集。艱苦的軍旅生活,激烈的戰鬥場面,無數次的登高望歸情景,一幕幕在眼前重現。《采薇》,就是三千年前這樣一位久戍之卒,在歸途中的追憶唱嘆之作。]

5、指名個別再讀。

6、同學們,讀了這許多遍,你有沒有發現詩中這兩句有什麼特點呀?

7、檢測問:“昔”指何時?“往”去何方?“我”指誰?“今”又指何時?“來”去何方?

8、哪一句是這位遠征戰士的回憶?(課件出示)

三、昔我往矣,楊柳依依

(一)吟誦品析

1、誦讀“昔我往矣,楊柳依依”,想象畫面。

2、出示《清平樂·村居》,誦讀,想象畫面。面對此情此景,這位士兵呢?——征戰沙場!他願意嗎?

3、大丈夫仗劍遠行志在四方,他真的不去征戰沙場嗎?出示課件。(周宣王執政的前夕,玁狁(xiǎnyǔn)曾乘周王朝動亂和遭遇大旱災,侵擾我國北方邊境。)

4、在“不得不去”面前,這樣一位深明大義的士兵出征前最割捨不下的是什麼?(父母、兄弟、子女、妻子、親朋好友、門前的那棵柳樹……)

5、出示《長相思》體會戰士在外征戰的情感。我想,此時此刻也就只有一詞可以形容的心情了——“依依不捨”。

6、(課件出示詩句)指導讀出味!我們的古詩文不僅僅有文字的意思,更有聲音的'意義。嘗試練習“昔我往矣,楊柳依依——”(吟誦的時候將“依依——”聲音延長,才能更好地感受到與親人離別時依依不捨的情感。)

(二)文化探尋

1、其實,自古就有“折柳相送”的說法,哪位同學能借用詩句來印證一下?(課件出示相關詩句)

2、學生猜測爲什麼會有這麼多送別詩文寫到“柳”

3、是啊!我們的傳統文化是有自己的意象系統的,很多事物都有它獨特的含義,比如:流水——一定會和時光流逝有關;浮雲——基本與遊子有關……這些意象都源自於傳統文化的經典。折柳相送的意向典故源自於《詩經》,“柳”“留”同音,有挽留之意;還有一層意思,柳樹好種易活,俗話說“無心插柳柳成蔭”,折柳相送之中有對親人朋友的祝願,希望他們能像柳樹一樣快速適應環境。

四、今我來思,雨雪霏霏

1、就這樣,這個士兵帶着對家園的思念,帶着對親人的眷戀,踏上了漫漫征程。或許是一年,或許是三五年,亦或許是“十五從軍徵,八十始得歸。”征夫回來了!(課件出示後句詩,齊讀)

2、“雨雪霏霏”是一幅怎樣的畫面?

3、這位歸來的征夫卻——(課件出示:行道遲遲,載渴載飢。)

4、一位凱旋的戰士迴歸故里怎能如此悽慘?如此悲涼?這樣一位戰士凱旋而歸,照理說應該有些什麼?吟誦《木蘭辭(節選)》感受戰士凱旋而歸的心情。

5、出示《漁家傲塞下秋來風景異》,吟誦感知戰爭的悲壯淒涼。

6、出示《十五從軍徵》,吟誦感知戰爭帶來的苦難。

7、凱旋而歸的這位征夫呀,沒有了絲毫的喜悅;僥倖活下來的征夫呀,沒有了半點慶幸!爲什麼?爲什麼?征夫怎麼也想不明白!他撫今追昔,仰天長嘆——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爲何雨雪菲菲?

8、可是仰天長嘆,誰又能聽得見呢?還不是隻有那——雨雪霏霏!

填空練習:昔日沒了,只有——雨雪霏霏!

9、哀兮!悲兮!這“雨雪!霏霏——”中“雪”是入聲字,要做到短促急收藏,有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語淚先流之感!“霏霏——”延長,不正是這位回鄉徵人內心悽苦的真實寫照嗎?

10、出示《采薇》,教師吟誦整首詩。

11、集體練習吟誦全詩。板書設計:

詩經采薇(節選)

昔往

楊柳依依——不捨

戰爭之禍

今來

雨雪霏霏——悲涼

采薇采薇,薇亦作止。曰歸曰歸,歲亦莫止。靡室靡家,玁狁之故。不遑啓居,玁狁之故。

采薇采薇,薇亦柔止。曰歸曰歸,心亦憂止。憂心烈烈,載飢載渴。我戍未定,靡使歸聘。采薇采薇,薇亦剛止。曰歸曰歸,歲亦陽止。王事靡盬,不遑啓處。憂心孔疚,我行不來!彼爾維何?維常之華。彼路斯何?君子之車。戎車既駕,四牡業業。豈敢定居?一月三捷。駕彼四牡,四牡騤騤。君子所依,小人所腓。四牡翼翼,象弭魚服。豈不日戒?玁狁孔棘!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行道遲遲,載渴載飢。我心傷悲,莫知我哀!

十五從軍徵,八十始得歸。[2]道逢鄉里人:“家中有阿誰?”遙望是君家,松柏冢累累。兔從狗竇入,雉從樑上飛。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舂穀持作飯,採葵持作羹。羹飯一時熟,不知貽阿誰。出門東向看,淚落沾我衣。

《采薇》教學設計 篇5

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目標:

(1)掌握“莫”“止”“剛”“疚”“腓”“思”“雨”等重要詞語的意義和用法。

(2)通讀誦讀,品味詩歌的語言美,初步掌握詩歌的鑑賞方法。

2、過程目標:誦讀,合作學習,把握《詩經》重章疊句的好處。

3、情感目標:瞭解戰爭給人們帶來的災難,愛護和平,珍惜生活,熱愛祖國,熱愛學習。

教學重點:

1、積累重要文言實虛詞。

2、賞析詩歌的藝術手法。

教學難點:

分析戰士歸途“我心傷悲”的原因及“樂景寫哀情”的手法。

教學方法:

誦讀、合作、探究

課時安排:

一課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和平一直是人們嚮往的生活方式,然而戰爭卻一直如鬼魅一樣,纏繞着和平。似乎自從有了人類,就有了戰爭,因而戰爭是不少文學作品中永恆的話題。今天我們回到中華文學的源頭《詩經》,去感受戰爭給古人帶來的百味人生。

請同學們打開課本《采薇》。

二、回顧《詩經》有關知識

三、誦讀課文

1、自讀,結合註釋和工具書,解決字音

2、範讀

3、齊讀

4、指名學生誦讀,其他同學注意聽,指出優點與不足

5、自讀,梳理基礎知識(找出課文中重要詞語,並解決其意義和用法)

(1)古今異議詞:止作聘孔路

(2)通假字:莫、爾、棘

(3)活用詞:日(名詞作狀語)雨(名詞用作動詞)

(4)一般重要實虛詞:靡(無)、遑(閒暇)、牡(雄性鳥獸,與牝相對,如牝雞司晨)、捷(勝利)、騤騤(熟練的樣子)、載……載……(一邊一邊,如載歌載舞)

助詞,無實義:維、斯、思、止(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四、文本賞析

1、快速瀏覽課文,思考詩歌主要寫了什麼內容?

戍邊戰士思鄉

2、是不是一開篇就寫思鄉呢?

不是

3、開頭沒寫思鄉,寫采薇,這是《詩經》中的哪一種手法?還有哪些章用了這種手法?興,1-4的章都用了興的手法。1-3章都是以采薇起興。第4章以棠棣之花起興。(進一步加深對《詩經》“六義”的理解)

4、其實,作者寫采薇,不僅有興的作用,還應該有其它用意,要不,爲什麼不寫採蘑菇?“採菇採菇”不也行嗎?

暗示了戰事的艱苦,戰士因爲沒有足夠的糧食,所以才以野菜充飢;另外也渲染了一種悲涼的氣氛。

5、再看前三章有什麼特點?

重章疊句,有加強語氣一唱三嘆之效,有節奏感和音韻美。(齊讀體會)

6、前三章都以采薇起興,但也有變化,試說出。

寫采薇從生到老的變化,反映了作戰時間之長,可能是一年,更可能是幾年、十幾年、幾十行。

暗示時間的流逝,增強思鄉的表達效果。

7、那麼戰士思家,他們有沒有回去呢?

沒有,這反映了戰士保家衛國的高尚情懷,主動的去作戰。

8、第四、五章具體描寫了邊關戰事,都寫了哪些與戰鬥有關的事物呢?

高大的戰車、雄壯的戰馬、整齊的隊列、熟練的動作、精良的裝備等。

戰士們對自己軍隊的強大,感到驕傲和自豪,面對強敵,雄糾糾,氣昂昂,同仇敵愾。最終取得了戰事的勝利(一月三捷)。

9、戰事勝利了,終於可以回家了吧,最後一章在寫法上與前面幾章有何不同嗎?

最後一章以抒情爲主,借景抒情;另外用了對比手法,以離家時的歡愉與歸家時的憂傷作對比。

10、既然可以回家了,爲什麼“我心傷悲,莫知我哀”呢?你知道“他”的哀嗎?試說一說。

多年的在外作戰,音書斷絕,家鄉的親人還在否?人事變化大否?(“少小離家老大回”)“去時裏下與裹頭,歸來頭白還戍邊”,幾十年的離家,家鄉的老母親或許早已化成一冢墳墓了……真是“近鄉情更切,不敢問來人”啊。懷着種種複雜的心情,凶多吉少,怎麼能不悲哀呢?

《古詩十九首》:“十五從軍徵,八十始得歸,道逢鄉里人,家中有何誰?”

五、小結

這首詩歌寫到在國家危難之時,戰士在思歸與作戰之間,毅然決然選擇作戰,個人利益服從國家利益。

作爲現實主義詩歌,《詩經》中的愛國主義情懷在今天仍然具有現實意義。今天我們的釣魚島正面臨着日本的覬覦(日本已經聲明從個人手中購買釣魚島),在這種情況下,你應該怎麼去做呢?

冷兵器時代,人多力量大,而現代戰爭的今天,人多已經不是優勢,應該以科技武裝自己,打好科技戰。作爲我們同學們,應該努力學習,掌握好科學文化知識,爲祖國奉獻自己的力量,這樣也就足夠了。

六、佈置作業

詩歌最後一章“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歷來爲人所稱道,請同學們擴寫成一段300字左右的文字。

七、板書設計

采薇思歸

戰場戰事

回家悲傷

曹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