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高二教案 > 《人生三步驟》教案

《人生三步驟》教案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66W 次

《人生三步驟》是錢穆先生在香港中文大學文學院所作的關於人生問題的演講下面是小編整理的,歡迎大家閱讀!更多相關信息請關注相關欄目!

《人生三步驟》教案

一、 教材分析

《人生三步驟》入選中等職業學校《語文基礎模塊》(下冊)第二單元,本單元學習的主題是生命真諦。本文體現出一種大家風範,一方面,作者語氣隨和,娓娓道來,如一位循循善誘的長者,全然沒有說教的成分。另一方面,作者善於把深奧的道理講得通俗易懂,深入淺出,文辭也非常簡明。因此,對於字詞句方面的理解,學生應該不會存在太大的問題。

同時,本文又是本單元的開篇之作,本課引發的人生思考是否深入,必將對後面幾篇文章的學習產生影響。本篇課文的思想價值,在於有助於學生對人生意義的認識,能引發職校學生對人生意義的獨立思考。特別是關於人生的三步驟說,相信學生會在學習中引起共鳴。基於此,在教學設計上中遵循切實立足文本、緊密聯繫實際,引發學生思考,產生情感共鳴的原則。儘可能抓住課文的主要觀點與學生的共鳴點、興奮點相交匯的地方作爲教學內容。

在教材的處理上,讓學生整體的把握課文內容,通過關鍵詞句的研讀,將課文人生見解同現實相聯繫,把中國的傳統文化與現實精神相交融,從而達到感悟生命真諦的目的。設計爲一課時。

二、學情分析

所帶班級爲中職一年級學生,電子電工專業,均爲男生。該班同學語文學習總體情況比

較薄弱。語文學習表現參差不齊,部分同學已經具備了一定的閱讀能力,但是在閱讀的時候,功利性比較強,只停留在完成幾個題的層次上,因而,缺少發現,不善於思考,尚不能運用所學觀點解釋生活和學習中的實際問題。還有相當一部分同學,閱讀習慣較差,並不能專心地讀完《人生三步驟》整片文章,更談不上聯繫實際思考。

因此,在教學設計上,就要體現課堂的分層教學思想,體現出一定的梯度,讓不同層次的學生都獲得一定的收穫,對於閱讀習慣好的同學,不僅瞭解文章的主要內容,基本觀點,而且注重學習能力的提高,學習習慣的養成。對於閱讀能力較爲薄弱的學生,瞭解三個步驟的基本內容,以及作者的基本觀點,能例舉相關的實例,說出自身應當具備的追求。

三、 教學目標與重點、難點

本單元的學習重點是揣摩和品味。要做到揣摩和品味,就要注意融會貫通和聯繫實際。揣摩和品味是在整體感知課文內容的基礎上,對文章做深入的解讀。揣摩與品味,要求學生從文章的整體出發,披文入情,深入到文章的內部去分析。只有這樣,學生纔能有所收穫,有所發現,具備創新思維的素質。

結合本單元的訓練重點和學生的實際情況,我把本課的教學目標定位在

知識與技能:說出人生三步驟中每個步驟的內容;用簡練的語言解釋文中重點句子的含義。

過程與方法:通過對課文不同形式的朗讀,課堂交流、重點語句的圈劃與品讀、討論,瞭解認識三步驟的內容與意義。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正確認識物質享受與人生價值、精神追求三者關係

爲充分發揮本教材的優勢,教學重點定位爲:

揣摩和品味關鍵語句,解釋關鍵語句的含義

教學難點爲:

聯繫自身生活實際,形成對物質享受與人生價值、精神追求三者關係的明確認識。

四、教法與學法

閱讀教學的過程是學生精心讀書,獲得個性體驗和獨特感受的過程,是教師引導學生不斷實現自我構建,學會閱讀,促進表達的過程。爲此我採取以下教法:

朗讀體會法

抓住重點詞句品讀感悟法、

引導探究法、

討論交流法。

在閱讀教學中,我充分放手讓學生去感知語言材料,對學生做了如下方面的學法指導:朗讀理解法

自主、合作和探究性學法

讓學生自己讀課文,品味、感悟,達到“教爲了不教”的目的。

五、 教學程序

爲了讓教法、學法得到充分運用,實現教學目標,突出重點,突破難點,我將課堂教學程序設計成了如下“三部曲”。

(一)認識與感知

(二)揣摩與品味

(三)拓展與感悟

現在就具體說一說教學程序:

課前準備:

課間準備:播放汪峯《怒放的生命》一曲

曾經多少次跌倒在路上/曾經多少次折斷過翅膀/如今我已不再感到彷徨/我想超越這平

設計思路:

學生比較喜歡這首歌,舒緩學生心情,使學生靜下心來思考人生的問題,爲課堂鋪墊。

(一)認識與感知

1、導入。“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導語的設置從現實生活入手,引發學生的求知慾,調動其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因此設置瞭如下導語:同學們,你認識他嗎?介紹比爾?蓋茨,讓我們一起了解比爾?蓋茨的快樂認識?(出示課件資料)。

設計思路:引出世界首富(物質財富的充盈者)會有怎麼樣追求,爲此後環節作鋪墊。

2、接下來從宏觀的角度,整體感知,瞭解人生三步驟的內容。引導學生整體把握文章。 學生快速瀏覽全文,文中找出人生三步驟的內容,及基本觀點的句子。(出示板書內容)。設計思路:訓練學生快速閱讀,找出關鍵詞句的能力。

3、圍繞課文的教學目標,設計了三個問題,讓學生帶着問題重點研讀,從微觀的角度去透視,更深入地理解課文內容。

(1)請全體學生讀文章第一部分。

(2)思考:生活的層次中,作者所舉事例意在說明什麼觀點?

(3)請一位同學讀文章第二部分。

(4)思考:行爲和事業層次包含哪兩方面的內容?作者更強調哪一方面?說說其具體的內涵?

(5)請兩位同學依次讀第三部分。

(6)思考:作者爲什麼說德行圓滿是人生的最終歸宿?

設計思路:本教學環節中設置多種形式的朗讀,初步解決學生與文本之間的生疏感。同時,男生班的特點,齊讀聲音響亮,營造課堂氣氛。通過圈劃,倡導“不動筆墨不看書”,培養男生低頭看書的習慣。

針對職校學生閱讀習慣,採用分三部分學習,帶着問題品讀文本,減少學生由於篇幅過長而產生的畏難情緒。

二)揣摩與品味

4、整理出文中的關鍵句子,聯繫學生學過的知識,拓展延伸 ,以加深對人生境界內涵的理解,達到課內與課外的結合,突出教學重點。

揣摩關鍵語句的含義,深入理解文章主旨。

出示學生課前預習收集的關鍵句。學生反覆品讀、自由交流感受。

並要求學生注意加點詞語的用法。

(1)我們是爲了維持我們的生命纔有生活,並不是我們的生命就是爲了生活。生活應該在外層,生命則在內部。生命是主,生活是從。

(2)安是人生中第一個重要的字。安了才安樂。看看社會上大富大貴的人,或許他不安不樂,而極其貧賤的,或許反而安樂?富貴貧賤只是人生的一種境遇,而我們要的是安與樂。只要我們的行爲合乎我們的天性,完全可以不問境遇自得其樂。

(3)做人第一要講生活,這是物質文明。第二要講行爲與事業,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這是人文精神。最高的人生哲學講的則是德性。德性是個人的,同時也是古今人類共同的。人生的歸宿也應在此。

設計思路:在課前,我都會讓學生將自己在初讀時,自認爲關鍵的句子,做一個摘錄,在備課中,我將有針對性的選擇學生課前初讀時蒐集的關鍵句,具有代表性的句子進行重點揣摩,尊重學生的閱讀感受。

(三)拓展與感悟

5、課堂討論,聯繫自身實際

你認爲“人生的意義在於追求物質的享受”還是“人生的意義與價值在於追求精神的完善”?請舉出中國歷史上的例子,引用文章中的句子加以佐證。

設計思路:理性地參與、評價“物質享受與精神完善的關係”在討論中提高口頭交際能力和辨析能力。

6、作者介紹。(出示課件資料)

設計思路:學生在瞭解了文章的主要內容和基本觀點之後,再來認識作者,更容易接受作者。同時爲課後作業的設計做鋪墊。

7、課內小結

結語設計:一個人的一生除了物質的財富外,還有一些更值得追求的東西,諸如品性正直、人格高尚、心地善良、精神愉悅等等。

請學生用一句話,用一句話人生格言小結自己的課堂體驗,寫在教材中文題下方空白處。設計思路:引導學生用凝練的語句,說出自己在本堂課的學習成果,進一步檢驗對教學難點的落實情況。

8、作業設計

(1)課外閱讀:進一步瞭解錢穆,與《錢穆的精神資本:天、人、史合一的內心感受》及池莉的《人生三境界》進行比較閱讀。

(2)上網收集電子電工方面的傑出科學家人生追求的小故事,做一次摘抄。

設計思路:課外延伸,擴大閱讀面,榜樣引領,以使學生能進一步地把課內學過的知識融會貫通。倡導課堂與所學專業的相結合。

教學過程,分爲“認識與感知——揣摩與品味——拓展與感悟”三步進行。第一“認識與感知”主要讓學生走進文本,瞭解文本內容及基本觀點。第二“揣摩和品味”,主要教給學生閱讀方法,讓學生就重點語句進行更近距離的把握。第三“拓展與感悟”環節中,引導學生將文本與生動、活潑的社會現實聯繫起來,學以致用,加深學生對課文內容的認識,提升學生的精神境界。

六、板書設計:

設計思路:在一堂課中,板書有着畫龍點睛的作用,它能幫助學生對課文的重點內容進行整體把握。本堂課中,板書設計主要採用漫畫的形式,簡單幾筆描繪人物頭像,在腦部的位置是一架梯子,用幾個關鍵詞由低到高一次描述人生三步驟的主要內容,寓意爲人們對於人生三個步驟的認識,體現出簡潔、直觀的特點。

七、教學反思

本堂課的設計,我主要基於以下認識所做:

1、 突出 “以學生爲主體” 的育人觀念

課文研究、問題設計、材料運用、拓展延伸,都以引導學生動腦動口爲目的。問題深淺搭配,聯繫生活實際,能激發學生積極參與,同時也要充分關注學生不同層次的差異。

2、 體現“豐富的人文內涵”

教學活動以人爲本,所引的材料滲透人文內涵,使學生受到優秀文化薰陶,提升審美境界,陶冶性情,追求高尚情趣,提高道德修養。

3、 遵循“師生互動”原則

教學過程基本採用對話形式,教師主要是啓發、點撥,使教科書的知識和參考資料的知識與學生的知識、老師的知識相融合,相互修正,再生髮展,形成新的知識。學生經過自己的思索、體驗,真正達到內化知識的目的。

當然,教師教學預案只是教師按照教學大綱、在理解課文的基礎上,對教學的一種預設,教學過程中可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在確保實現教學目標的基礎上,靈活調整教學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