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高二教案 > 《短文三篇》課文原文

《短文三篇》課文原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68W 次

  熱愛生命

《短文三篇》課文原文

蒙田(1533-1592)文藝復興時期法國思想家、散文作家。反對靈魂不朽之說,並認爲人們的幸福生活就在今世。他的散文對培根、莎士比亞以及十七、十八世紀法國的一些先進思想家、文學家及戲劇家影響頗大。著有《蒙田隨筆全集》。

我對某些詞語賦予特殊的含義拿度日來說吧,天色不佳,令人不快的時候,我將度日看做是消磨光陰,而風和日麗的時候,我卻不願意去度,這時我是在慢慢賞玩、領略美好的時光。

壞日子,要飛快去度,好日子,要停下來細細品嚐。度日、消磨時光的常用語令人想起那些哲人的習氣。他們以爲生命的利用不外乎在於將它打發、消磨,並且儘量迴避它,無視它的存在,彷彿這是一件苦事,一件賤物似的。至於我,卻認爲生命不是這個樣的,我覺得它值得稱頌,富有樂趣,即便我自己到了垂暮之年也還是如此。我們的生命來自自然的恩賜,它是優越無比的,如果我們覺得不堪重負或是白白虛度此生,那也只是怪我們自己。

糊塗人的一生枯燥無味,躁動不安,卻將全部希望寄託於來世。

不過,我卻隨時準備告別人生,毫不惋惜。這倒不是因生活之艱辛或苦惱所致,而是由於生之本質在於死,因此只有樂於生的人才能真正不感到死之苦惱。享受生活要講究方法。我比別人多享受到一倍的生活,因爲生活樂趣的大小是隨我們對生活的關心程度而定的,尤其在此刻,我眼看生命的時光不多,我就愈想增加生命的分量。我想靠迅速抓緊時間去留住稍縱即逝的日子,我想憑時間的有效利用去彌補匆匆流逝的光陰。剩下的生命愈是短暫,我愈要使之過得豐盈飽滿。

(不能讀大師們的原著是我極大的遺憾,無耐中就只能去尋找同一著作的不同譯本。上面是《人爲什麼活着》一書中的內容,同是這一段話在《蒙田談才能與命運》一書中是這樣翻譯的:)

我有自己的詞彙:天氣不佳令人煩惱時,我消磨時間;天氣晴朗時,便一再口味時間,抓住時光不放。對壞的要迅速跑過,遇上好時光則須坐下來。謹慎者認爲最實惠地度過一生的方法便是無聲無息地過日子,猶如躲避令人生厭的東西一樣避開生活,消磨生活,無視生活。這與我瞭解的生活大相徑庭。我認爲生活可取而又便利,甚至在晚年,我也執著於生活。大自然大方地把生活交給我們,生活本來充滿生機,假如生活困擾我們,我們的生命在白白流逝,只能埋怨自己。失去理智者的生命在白白流逝,他生活無序,空想着未來。有樂於生活的人才不畏懼死亡。有人對生命的享用節儉而又慎重,我享用生命卻雙倍於人,因爲對生命的享用取決於我們爲生命付出了多少努力。尤其在今天,當我意識到生命已十分短暫時。我願以加重生命的分量而延長生命,我願只爭朝夕以阻止生命的飛速流逝,以利用生命的力度來彌補生命的短暫。

(以我的看法,後面的翻譯水平與前面有較大差距,沒有分段層次自然就不分明,語言風格也沒有上面的好。這段譯文是摘錄在《蒙田談才能與命運》一書中的死亡問題一篇,此篇還有好幾段文字很好,摘錄如下:2008-12-26)

不論何時何地,我都珍愛這句古訓:中庸之道好,我認爲中等價值是最完美的價值,既然如此,我怎麼會去追求長得可怕的晚年?一切違背自然進程的事物都可能是不合時宜的,而按自然規律辦事永遠令人愉快。柏拉圖說,凡創傷和疾病引起的死亡都屬暴死,而衰老在不知不覺之間導致死亡,這是一切死亡中最輕鬆的,有時還頗爲美妙。

沒有必要追求享樂也不必逃避享樂,正確的方法是接受樂趣。我十分痛快地接受樂趣,但更傾心於天然愛好。我們不必誇大享樂的害處,享樂的害處已淋漓盡致地被揭示開來。我們的病態思想讓我們憎惡人的享樂。不論對待自己還是對待它接受的東西,病態思想做得要麼過分要麼不足,這取決於它貪得無厭、搖晃不定的本質。

我們不過是愚蠢之極的人:他遊手好閒地度過了一生。我們這樣說。我今天什麼事都沒做。怎麼,你們難道沒有生活?生活不但是最基本的活動,也是最顯赫的活動。若當時讓我經營管理真正的大事,我一定已顯出我的本事了。你會思考並管理你的生活嗎?如果會,你已經做了最大的事。

(雖然能夠順其自然地管理生活,但我們多數情況下缺少對生活的思考並把它滲透到管理中。2008-12-26)

心靈偉大是相對而言的,其偉大表現在喜中庸而討厭突出。最美好最合法的事莫過於正派地做好一個人;最深奧的學問莫過於怎樣自然地度過一生;人最兇險的病症莫過於輕視個人的存在。

分享快樂一篇:

蘇格拉底高度評價肉體的快樂,更讚賞精神樂趣,精神樂趣更強大,更穩定,更便利,更豐富,更有尊嚴。不過精神樂趣並非他惟一的樂趣,而是他的主要樂趣。對他來說,節慾起緩和作用,但不與快樂不共載天。

我認爲,在我們的知識中,昇華到最高層次的知識似乎更通俗更易於理解。

最美好的人生是向合情合理的平常模式看齊的人生,這樣的人生是有序的,雖無奇蹟,但不荒唐。

(多麼有趣的表述,似乎也可以這樣說:某些產生了奇蹟的人生,其中必然存在荒唐的成份。2008-12-26)

  人是一根能思想的葦草[ 嘉男]

匿名發表

帕斯卡爾是一根脆弱的葦草,39歲就折斷了,枯萎了。

但是,這太短的39年裏,他幹了很多的事情,哪一件都很了不起。他提出了幾何學上的帕斯卡爾定理及三角形和物理學上的帕斯卡爾定理,他創制了世界上第一臺計算機,他製作了水銀氣壓計,他還是概率的創立人之一……科研和讀書的間隙,他把他的思緒隨時寫在大頁紙上,然後有一天,他把這些紙裁成小條,按內容歸納排列成書,這就是《帕斯卡爾思想錄》。

這本書已經誕生了300多年,可是第322年我纔看見它的真正存在。在帕斯卡爾之前,有培根,有蒙田,但他最後一個爲我所知。與另外兩人相比,他必須最後爲我所知,因爲沒有思想的積澱,就無法接近他。我們很早就能讀懂《培根論人生》,再過上一些年纔可以讀懂《蒙田隨筆》,而《帕斯卡爾思想錄》的姍姍來遲是一個定數。這三部西方三大經典散文,最後一部最耐人尋味,只有它能陪你到閱盡滄桑和人情的老年。帕斯卡爾說出了我們雖有感悟但永遠也說不出的東西。

他說:“人只不過是一根葦草,是自然界最脆弱的東西;但他是一根能思想的葦草。用不着整個宇宙都拿起武器來才能毀滅他;一口氣、一滴水就足以致他死命了。然而,縱使宇宙毀滅了他,人卻仍然要比致他於死命的東西更高貴得多;因爲他知道自己要死亡,以及宇宙對他所具有的優勢,而宇宙對此卻是一無所知。因而,我們全部的尊嚴就在於思想……”就這樣,帕斯卡爾用一串串精神的記錄證明,他是一根最有尊嚴的葦草。這個體弱多病的人,就像蘆葦在風中打擺,但在思想中,他有着哲學家的堅定。

他是一位思想的鬥士,毫不妥協地說出世間的一切,向我們指明人是爲思想而生存的事實,“而思想的順序則是從他自己以及從他的創造者和他的歸宿而開始”。但他遺憾地看到,世人很少想到這一點,人們只是想到物質享受、娛樂、賭賽,“想着打仗,當國王,而不想什麼是做國王,什麼是做人”。300多年後,這一切有什麼重大的改變嗎?沒有。所不同的是,現代人不想打仗,不想做國王了,人們想得更多的是錢,是色,是名,是國王以下的官位,是一切虛浮而功利的東西。“我們是如此之狂妄,以致於我們想要爲全世界所知,甚至於爲我們不復存在以後的來者所知;我們又是如此之虛榮,以致於我們周圍五六個人的尊敬就會使得我們歡喜和滿意了。”我們不只是一些脆弱的葦草,我們更是一些平庸的葦草,是深深地沉湎於世俗的葦草,溼漉漉的葉片墜滿了簡單而低層的慾望。也許,這是普通的芸芸衆生不可超越的命運?

因而我們這個世界需要哲學家和思想家來澄清一些迷惘,畢竟不是所有的`人都滿足於人生表面的光怪陸離和虛華。我慶幸自己還算是一個熱愛思想的人,我不喜歡沒有思想的文章和藝術,不喜歡沒有內涵的任何東西,我向他們學習思索,在他們的書中檢驗自己的份量。人們在想,思想是多麼累人的一種生活啊,可不管它由於本性是何等地偉大,也不管它由於缺點是何等地可笑,正是它使我們有別於其他動物並持有一份尊嚴。

既然人是一根脆弱的葦草,那麼思想的纖維不是可以讓這葦草結實一些嗎?

  《信條》 富爾格姆

下邊是我的信條: 我真正需要知道的一切,即怎樣生活,怎樣做事和怎樣爲人,我在幼兒園就學過。智慧並不在高等學府的大山頂上,倒是出自主日學校裏孩子們玩的沙堆中。下邊就是我學到的東西。

有東西大家分享。

公平遊戲。

不打人。

交還你撿到的東西。

收拾好你的一攤子。

不要拿不屬於你的東西。

惹了別人你就說聲對不起。

吃東西 之前要洗手。

便後沖洗。

熱甜餅和冷牛奶對你有好處。

過一種平衡的生活—— 學一些東西,想一些東西,逗逗樂,畫畫畫兒,唱唱個歌兒,跳跳舞,玩玩遊戲,外加每天干點活。

每天睡個午覺。

當你們出門,到世界上去走走,要注意來往車輛,手拉手,緊挨一起。

要承認奇蹟。別忘了聚苯乙烯培養皿裏的那粒小不點的種子:它的根往下生,莖葉往上長,沒有人真正知道這是怎麼回事或者爲什麼,而我們大家也都 差不多是這麼回事。

在那杯皿裏的金魚,老鼠,小白鼠甚或那粒種子,他們都會死去。我們也會。

再就是記住迪克們和瓊們的識字課本,以及你從那上面學到的頭一個字—— 也是最重要的一個字——一個大大的“看” 。

你需要知道的任何東西都在上邊那些條條裏。金規矩(語出自《聖經》。其內容是要求人們像希望別人對待自己那樣去對待他人。),愛,和起碼的衛生。生態學,政治學,平等觀念以及健康的人生狀態。

拿上邊的任何一條,推衍到老練,通達的成年期中,實踐於你的家庭生活,或者你的工作,或者你的社區,或者你的生活圈子,都行。它貼近真實,清晰明瞭並且堅實可靠。

想想這樣一個世界,它將許願給我們大家——整個的世界——每天下午三點鐘都有小甜餅和牛奶,然後蓋上我們的毯子睡一覺;或者,要是所有的政府都奉行這麼個基本政策,交還它們撿到的東西和收拾好它們自己的一攤子。

這仍然是個忠告,不論你們年紀多大。——當你們出門,到世界上去走走,最好還是手拉手,緊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