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八年級教案 > 語文版八年級上第七單元複習資料梳理

語文版八年級上第七單元複習資料梳理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22W 次

  【語文版八年級上第七單元複習資料梳理】

語文版八年級上第七單元複習資料梳理

《生於憂患,死於安樂》

一、課文理解

1、課文結構:

第一部分(l、2段):說明人要有所作爲,成就大業,就必須先在生活、思想和行爲等方面都經受一番艱難甚至痛苦的磨鍊。

第一層(1段):舉歷史上有名的人物事蹟加以概括。其共同點是,在經歷艱難困苦之後才成就了不平凡的事業。第二層(2段):從上述事實歸納出作者的觀點。

第二部分(3段):從正反兩面論證經受磨鍊的益處。

第三部分(4段):歸納全文中心論點——生於憂患,死於安樂

2、論證方式特點:本文將中心論點放在篇末進行歸納。全文先論證“生於憂患”,方法是先舉同類事例,從個別到一般,歸納出作者的觀點,然後從理論上加以說明。再論證“死於安樂”,高度概括歷史上大量安樂亡國的事實加以說明。論證“生於憂患”是全文的重點。

3、文章主旨:這篇議論文通過列舉六位經過貧困、挫折的磨礪,終於有所作爲、成就大業的例子來論證了要成才必先經受磨練的觀點,激發人們克服困難,銳意進取。

4、句式特點: 本文列舉了六個歷史人物的事蹟,用排比句式,每一個歷史人物的事蹟只用一句話概括,這樣增強了語言的氣勢。

5、.使動用法

必先苦其心志:苦,使動用法,使……痛苦。苦其心志,使他內心痛苦。

勞其筋骨:勞,使動用法,使……勞累。勞其筋骨,使他筋骨勞累。

餓其體膚:餓,使動用法,使……飢餓。餓其體膚,使他身體餓瘦。

空乏其身:空乏,使動用法,使……貧困。空乏其身,使他受貧困之苦。

行拂亂其所爲:行拂,所行不順。亂,使動用法,使……額倒錯亂。 亂其所爲,使他所做的事顛倒錯亂。

所以動心忍性:所以:用這些來......動心忍性,動和忍都是使動用法,使他的心驚動,使他的性情堅韌起來。

二、

1、字詞理解:

(1)管夷吾舉於士(獄官) 舜發於畎畝之中( ) (2)而後作(奮起) 人恆過() (3)入:在裏面,指國內;外:在外國,指國外  (4)舉:舉用,起用,課文裏有被動的意思,即被舉用,被起用。  (5)曾益:增加。“曾”和“益”都是增加的意思。

2、找出句子中的通假字並解釋。

入則無法家拂士 。 困於心衡於慮 。

曾益其所不能

3、用現代漢語表述下列句子

(1) 必先苦其心志:一定先使他的心靈受到痛苦。

(2)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恆亡:國內(如果)沒有堅守法度的大臣和足以輔佐君王的賢士,國外(如果)沒有於之相匹敵的鄰國和來自外國的禍患,這個國家就常常會被消滅。

(3) 生於憂患,死於安樂:憂患(能激勵人勤奮)使人生存發展;安逸享樂使人萎靡,必將導致滅亡。

(4) 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通過這樣)來讓他內心警覺,使他的性格堅定起來,以不斷增長才幹。

(5) 困於心,衡於慮,而後作:內心憂困,思緒阻塞,然後纔能有所作爲。

(6) 故天將降大任於是人也:所以上天將要下達重大的使命給這樣的人

4、文中提出擔當大任的人必須經過艱苦生活的磨練。請查找相關資料,補充一些例子,說說你的看法。

答:屈原放逐,乃賦《離騷》;仲尼厄而作《春秋》;韓非囚秦,《說難》、《孤憤》;看法:(略)

5、鼓勵人艱苦奮鬥,積極向上的名人警句。

沒有偉大的意志力,就沒有雄才大略。 ——巴爾扎克

困難越大,戰勝困難就越榮耀。 ——莫里哀

天空黑暗到一定程度,星辰就會熠熠生輝。—查爾斯·比亞德

在獲得無比豐富的生命體驗的過程中,如果一帆風順,那我們將失去一些發自內心深處的無上喜悅,只有穿越黑暗幽深的山谷,到達山頂的時候纔會欣喜若狂——海倫·凱勒

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

6、孟子在選文第①段中以六位歷史人物的經歷告訴人們:人要成大器,就必經受磨練。請寫出與之意思相近的一句名言?自古英雄多磨難,從來紈絝少偉男

7、孟子在文中列舉了六位歷史人物的經歷,強調了“逆境能成才;現在有人認爲“順境也能成才”。對此,你有什麼看法,請舉例談談。

《曹劌論戰》

一、 課文理解

1、層次結構

一(1)寫魯國戰前的準備。

二(2)敘述長勺之戰的全過程。

三(3)寫曹劌論述長勺之戰魯國取勝的原因。

2、謀篇立意:本文記敘了齊魯長勺之戰的經過,以曹劌對戰爭的論述貫穿全文,闡述了弱國在對強國的戰爭中採取戰略上取信於民,戰術上後發制人的原則,表現了曹劌的政治卓見和非凡的軍事才能。

3、寫作特色:課文運用對比、襯托的手法來刻畫人物。爲了突出曹劌的形象,文中處處以魯莊公與曹劌對比。“曹劌請見”說明他已成竹在胸,用“肉食者鄙,未能遠謀”表明他慧眼識統治者之鄙陋。下文則通過“鄙”與“遠謀”的對比,襯托了曹劌的卓越才幹。戰前圍繞“何以戰”與莊公對話,莊公前兩次回答,說明他把取勝的希望寄託在近臣和神靈上,表現了他的“鄙”。曹劌認爲“小大之獄,雖不能察,必以情”是取信於民的表現,可得到人民的擁護和支持,才能取勝,這充分表現了曹劌的“遠謀”。取勝後,莊公仍糊里糊塗,不知取勝的原因,曹劌進了科學而透闢的分析。因此可以說,全文運用了對比方法。

二、 積累練習

1、解釋下列加點的字或詞。

犧牲玉帛(祭祀用的豬牛羊等) 小大之獄(案件) 忠之屬也(盡力做好本職工作)弗敢專也(獨自享用) 公將鼓之(擊鼓) 又何間焉(參與) 未能遠謀(謀劃) 小惠未遍(普遍,遍及) 神弗福也(賜福、保佑)

2、 古今異義:

(1)可以一戰 古義:可憑藉;今義:可能

(2)犧牲玉帛 古義:古代祭祀用的豬牛羊等; 今義爲正義事業捨棄自己生命或利益

(3)又何間焉 古義: 參與;  今義:中間

(4)肉食者鄙 古義 :目光短淺; 今義 :粗俗

(5)齊師伐我 古義 :軍隊;  今義 :老師

(6)小大之獄 古義  :案件;  今義 :監獄

3、用自己的話說說下列句子的意思。

⑴衣食所安,弗敢專也,必以分人。

凡是衣食之類養生的東西,我都不敢獨自享用,一定要分一些給別人(臣下)

⑵忠之屬也,可以一戰。戰則請從。

(這是)忠於職守(盡心盡力爲人們辦好事)之類的事,憑這一點就可以和敵人打一仗了。如果(跟齊國)作戰,就請(讓我)跟隨(您)

⑶小惠未偏,民弗從也。

這種小恩小惠並沒有普及到全體百姓身上,他們不會(因此而)跟從(您去拼命作戰的)。

⑷下視其轍,登軾而望之。

他下車察看了齊軍戰車輪子留下的印跡,又登上車前的軾木認真眺望敵情。

⑸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

第一次擊鼓的時候,將士們士氣高漲,第二次擊鼓的時候,他們的士氣衰減了,第三次擊鼓時他們的士氣耗盡了。

(7) 彼竭我盈,故克之

敵方的士氣已經消失了,而我方的士氣正旺盛,所以能夠戰勝他們。

4、用原文回答問題。

⑴曹劌請見的理由是什麼?

答:肉食者鄙,未能遠謀。

⑵曹劌認爲“可以一戰”的理由是什麼?

答:小大之獄,雖不能察,必以情。

⑶體現曹劌軍事思想的語句是夫戰,勇氣也,從二三段內容可知,本文詳寫論戰,而略寫戰爭。

(4) “彼竭我盈”指的是齊人三鼓,我軍一鼓的時候,反攻的最佳時期是 齊人三鼓,追擊的最佳時期是  彼此我盈之時 。

(5)曹劌認爲可以追擊齊軍的原因是什麼?

答:下視其轍亂,望其旗靡。

5、問答題。

⑴試分析“肉食者鄙,未能遠謀”一句中所起的作用?

答:照應下文,爲下文寫莊公的“鄙”作鋪墊,又表明曹劌的遠見卓識。

⑵曹劌是本文打造的中心人物,他的“遠謀”表現在哪裏?他在戰爭中起什麼作用?

答:①曹劌的民本思想,從“小大之獄,雖不能察,必以情。”這句話可看出。②曹劌的知己知彼的戰略思想。③曹劌善於抓住有利於反攻和追擊時機。④曹劌作戰時運籌帷幄。曹劌政治上的民本思想,獲得了國人的信任,軍事上先發制人,贏得了戰機,這是戰勝齊軍的政治軍事保證。

⑶齊師敗績後,曹劌爲什麼要下視其轍,登軾而望?他看到了和望到了什麼?

答:齊國是大國,情況難以預測,恐怕有埋伏,所以曹劌要下視其轍,登軾而望。他看到了“其轍亂”和“其旗靡”。

⑷魯國取勝的原因是什麼?

答:政治上取信於民,軍事上先發制人。

⑸曹劌爲什麼不在戰前就將他打敗齊軍的作戰策略說出來?而只是要求“戰則請從”呢?

答:他知道“肉食者鄙”,他們既沒有遠見,又沒有軍事謀略,也因爲戰場的形勢千變萬化,只有“戰則請從”,才能確保勝利。

⑹曹劌說:“肉食者鄙,未能遠謀”“乃入見”,說明他是一個怎樣的人?

答:有遠見卓識,對國家對人民有責任感。

《干將莫邪》

1、課文內容結構:1.第一段交代故事的起因:干將、莫邪爲楚王鑄成寶劍,反招殺身之禍;於將臨死遺囑尚未出世的兒子爲他報仇。第二、三段交代故事的發展:干將的兒子赤長大後尋得父親所藏寶劍。晝夜不忘爲父報仇;楚王懸賞殺赤,赤躲進山中。遇到願替他報仇的俠客,當即自刎,把自己的頭和寶劍交給俠客。第四段交代故事的結局:俠客不負重託,多方設計,豁出性命殺死楚王。

2、內容主旨:.記敘干將、莫邪夫婦爲楚王鑄劍而干將遭殺身之禍,後其子爲父報仇巧遇俠客英雄,用計殺死楚王的經過,表現出了他的復仇心理及俠客的智勇和俠義心腸。

3、 人物性格:赤:爲父報仇,至死不渝;楚王:心胸狹窄,外強中乾,生性殘暴;客:見義勇爲,英勇無畏

《勞山道士》

記敘了一個姓王的讀書人到勞山師學習道家法術的故事,揭示了只有不畏艱辛,一個人纔可能取得某種成就,否則,只可能到處碰壁的道理。

《詩詞五首》

《觀刈麥》:通過作者的所見所感、反映了沉重的賦稅剝削給勞動人民造成的極大痛苦,寄託了對勞動人民的同情。

《赤壁》:借一支斷刊戟引發出對前朝人物和事蹟的無限感慨,抒發了詩人“時無英雄,使豎子成名”的抑鬱之情。

《 過零丁洋》:詩人通過自述國破家亡的境遇,抒發了他以身殉國的決心和崇高的民族氣節。

《 已亥雜詩》:寫作者辭官後的離愁別緒及詩人從自然界景物的轉化中,悟出了生命的真諦,體現了作者百折不撓的堅強意志和強烈社會責任感。

《山坡羊·潼關懷古》:借憑弔潼關古蹟,追憶歷史,闡發議論,指出廣大人民的痛苦境地也不會因爲朝代的更替而有所改變,表達了作者對廣大人民痛苦的同情,同時對封建統治者熱衷於爭權奪利而不顧廣大人民死活予以鞭撻。

這首曲子在寫法上層層深入,由寫景而抒懷,再議論全曲可分爲三層。第一層(前三句)寫潼關的雄偉氣勢,以“聚”形容潼關在重重山巒的包圍之中,以“怒”形容黃河之水的奔騰澎湃“怒”字還把河水人格化,“怒”字注入了詩人弔古傷今而產生的滿腔悲憤之情。“山河表裏潼關路”一句,暗示潼關的險峻,歷來兵家必爭之地,。第二層(中間四句)寫作者路經潼關時的所見所想。“望西都,意躊躇”寫作者駐馬遠望、感慨橫生的樣子。“西都”即長安,曾經是好幾個朝代的都城,它的繁榮昌盛的景象在古籍中也曾有過記載,可如今眼前只剩下一片荒涼。“宮闕萬間都作了土”,便是這由盛到衰的過程的真實寫照,是何等令人“傷心”啊!這一層看起來只是回顧歷史,而沒有直接提到戰爭,然而歷代改朝換代的戰爭的慘烈圖景讀者很容易想象。第三層(最後兩句)寫作者沉痛的感慨:歷史上無論哪一個朝代,它們興盛也罷,敗亡也罷,老百姓總是遭殃受苦。(一個朝代興起了,必定大興土木,修建豪華的宮殿,從而給人民帶來巨大的災難;一個朝代滅亡了,在戰爭中遭殃的也是人民。)

2.名句欣賞

“足蒸暑土氣,背灼炎天光。”這是描繪農民在烈日下在田間艱辛勞作的句子。夏天,在田野上,農民頂着烈日勞動,腳下是被烈日燻蒸的暑氣,陣陣往上衝,彎下的赤裸背脊,被灼熱的太陽光烘烤得油黑閃亮。在詩行中,流露出詩人的同情之感,憐憫之情,我們看見詩人的心絃被這艱辛悲慘的景象震動了、戰慄了。

“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這兩句悲壯激昂,表明了文天祥爲國捐軀,視死如歸的崇高精神。人的生死是自然規律,誰也不可能逃過這一關,但是人的生死的方式方法卻各不相同,人怎樣活?人怎樣死?是貪戀生命而投降,還是保留氣節而英勇無畏,讓後人讚頌?當然詩人選擇了後者。這兩句名言流芳百世,感召後代無數仁人志士爲正義事業而英勇獻身。

“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這兩句詩表達的是一種昂揚向上、不甘隱退、奮鬥到底的倔強精神。它說的是,落在地上的粉紅花瓣絕不是無情的廢物,它將化作春泥,以自己的養分孕育新的花朵、孕育新的春天。詩人從大自然生生不息的規律得到啓發,大自然裏花開花落,本是風雨由之,無感情可言,落紅說不上是“有情”或“無情”,但詩人把自己的身世和落花結合起來,使落花具有人的感情,從而變成有情物。而落花之情表現在哪裏呢?表現在去釀造新的彩色世界,新的春天。詩人借“落紅”的自白表達了與黑暗勢力抗爭的不屈精神,表達了對美好事物的追求和對春天的憧憬。詩人不惜獻身化爲春泥,去充實春天的生命,去滋潤未來的花朵,這種精神令人讚歎。現在,人們常引用這兩句詩來歌頌老一輩革命家在事業上鞠躬盡瘁的崇高精神,他們將自己的青春無私地貢獻給了祖國和人民,晚年又爲培養青年接班人耗盡心血;也用來讚揚英雄模範人物獻身革命和建設事業的高尚品質和可貴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