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國學之蒙學 > 國學常識 > 古代小孩在私塾都學些什麼?

古代小孩在私塾都學些什麼?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85W 次

清代私塾

古代小孩在私塾都學些什麼?

我姑娘去年搖身一變成了小學生後,我就搖身一變成了馬戲團馴獸師。只要陪她寫作業,寫一道題就得給一塊糖,不然她不幹活。我認爲作業寫完,一個嶄新的糖尿病患者也就誕生了,不給。小怪獸的脾氣開始不美好,邊寫邊發牢騷。老子不勝其煩,一怒之下搶過作業本奮筆疾書。作爲負責任之爹,爲保證真實感故意寫錯一題,並歷時一分半鐘打完收工。

古代小怪獸寫作業,是不會這麼折騰的。《周禮》說上古的教育有六個科目:禮、樂、射、御、書、數,分別是禮儀、音樂、射擊、駕駛、文學數學。這六個學科到了隋唐,隨着科舉制度的完善,最後只剩下一個“書”,也就是語文,讀書也變得簡單,就是“讀”、“書”。

“讀”是朗讀。學生先把課本送到老師面前“上書”。古代沒標點,老師用燒烤籤子一般粗的“點書籤”蘸印泥,在書中斷句處點個紅點,點書籤一頭大一頭小,小點是逗號,大點是句號——這叫“點書”。象牙山劉能因爲口吃,老師給他一字一點,於是標點引進中國後他打了一場大漲民族誌氣的官司:他說省略號版權屬於他。揚眉吐氣!

點書後讀書。老師先範讀,學生跟着模仿,老師讀三遍後學生跟着讀三遍,要求“依字行腔、依義行調、入短韻長、虛字重長”。《童蒙須知》說:“凡讀書須要讀得字字響亮,不可誤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牽強暗記,只是要多誦遍數,自然上口,久遠不忘。”讀本一般是《三字經》或《論語》。象牙山劉能因爲口吃,老師單獨給他教材,讀尋尋覓覓冷冷清清悽悽慘慘慼戚的《聲聲慢》。閱讀姿勢如電視裏一樣,朗讀時老師下身不動,以腰爲軸前仰後合搖頭晃腦,學生也跟着前仰後合搖頭晃腦,感覺身處驚濤駭浪之中。古代小朋友玩海盜船,是從來不會吐的`。

隨後老師講經,講義理,講字義。講經後學生自己朗讀,杭州宗文義塾要求學生“每日讀生書,朗讀百遍”。重複朗讀的好處是,經過反覆練習,很快會記住讀音和字形。於是書聲琅琅。小孩讀的啓蒙讀物有《蒙求》、《三字經》、《百家姓》、《千家詩》、《幼學瓊林》之類,大孩子讀《論語》和《中庸》。古文裏學校叫“庠”,這個字拆開就是“廣”、“羊”,古代學校確實有點廣場放羊的意思。當時採取混班制,大孩小孩一間教室,書聲琅琅這種混合音響,聽起來不錯但操作並不順暢。小孩讀《三字經》,旁邊大孩讀《論語》,就會混音,混搭的結果是彼此互受影響誰都讀不下去:小的說“人之初,性本善”,大的拆臺“人之將死,其言也善”;大的說要民族團結,“四海之內,皆兄弟也”;小的接一句“元滅金,絕宋世”;小的憤而再讀“父而身,身而子”,大的開始罵人,“吾日三省吾身”……最後兩個孩子都讀三字經,大的×××,小的回罵×××,渾然忘了“兄則友,弟則恭,長幼序”。

因爲學習時間的不同,實際對罵的機會並不多。古代小孩一天學4小時,大孩子一般8小時。小孩子要學習的東西很少,老師一次“點書”的內容並不多,十個字左右,背熟,記住讀音和字形就開始“書”了。“書”就是寫字,分三個階段:描紅、影本、臨帖。第一階段,老師在本上用紅筆寫所教的字,作爲描紅的樣本,學生按照筆畫用墨填寫——現在不用了,因爲有霧霾紅字全變黑了。第二階段是影本,學生把半透明毛邊紙蓋在黑底白字的帖上,透過紙習寫那些朦朦朧朧的帖字——現在不用了,因爲有霧霾不蒙都朦朦朧朧。第三階段臨帖,就是看帖習字——現在也不用了,因爲霧霾更嚴重了,看不見也就不臨了。

古代小孩子每天要寫多少字?《宋會要》規定:“(國子監)小學生八歲能誦一大經,日書字二百”;“十歲加一大經、字一百”;“十二歲以上,又加一大經、字二百”。這是國家規定,民間學校並不按這個規矩執行。古代小孩的作業當堂即可完成,根本沒有作業。古代小孩不寫作業,我也決定不寫作業了,因爲代做作業成績並不理想。第二天看老師的批卷,我故意寫錯的那道題,寫對了。更悲涼的是,整篇作業,就那道題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