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國學之蒙學 > 國學常識 > 古代流行藏冰避暑 唐代用水亭納涼

古代流行藏冰避暑 唐代用水亭納涼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71W 次

古代流行藏冰避暑 唐代用水亭納涼


藏冰避暑,在我國古代由來已久。考古發現,早在周代就已經有了用來貯存冰塊的冰窖。明清兩代,大量藏冰。冰窖有官窖、府窖和民窖之分。

古代流行藏冰避暑 唐代用水亭納涼

冰窖造型基本相同,採用埋入地下 1.5米的半地下形式,長約11米,寬約6米,容積爲330多立方米。這些冰塊都是在每年三九御河起冰後,由採冰者鑿成規定尺寸的方塊拉入冰窖,待來年夏天使用。

有專職官吏負責採集天然冰塊,貯存於“冰井”之中,炎夏期間取出,以供皇家和貴族使用。

皇宮內還採用冷水循環的方法,用扇輪轉搖,產生風力將冷氣送入殿中。同時,還利用機械將冷水送向屋頂,任其沿檐直下,形成人造水簾,激起涼氣,以達到消暑之目的。張仲素《宮中樂》詩云:“甘泉將避暑,臺殿水光凝”,就是對涼殿消暑的讚譽。

唐代用水亭納涼

皇帝如此,大臣們紛紛效仿。唐代的高官顯貴們,都有私家避暑設施,規模雖比不得皇家,但也巧妙得很。其中專供納涼用的水亭,就是唐代官吏設置的一種避暑建築。《唐語林》卷五記載御史大夫王某“宅第有一雨亭。檐上飛流四注,當夏處之,凜若高秋”。

劉禹錫《劉駙馬水亭避暑》詩也描述了水亭特色:“千竿竹翠數蓮紅,水閣虛涼玉簟空。琥珀盞紅疑漏雨,水晶簾瑩更通風。”這種水亭,利用機械將冷水輸送到亭頂的水罐中貯存,然後讓水從房檐四周流下,形成雨簾,從而起到避暑降溫的效果。唐代顯貴楊國忠更是異想天開,造了座冰山來避暑。《開元天寶遺事》捲上記載:“楊氏子弟,每至伏中,取大冰使匠琢爲山,周圍於宴席間。”

到了宋代,這種設備造得比唐朝更加豪華。《武林舊事》卷三載:“禁中避暑,多御復古,選德勘殿及翠寒堂納涼。長鬆修竹,濃翠蔽日,層巒奇岫,靜窈縈深。寒瀑飛空,下注大地可十畝。池中紅白菡萸萬柄,蓋園丁以瓦盎別種,分列水底素馨、建蘭、麝香藤、朱槿、玉桂、紅蕉等花數百盆於廣庭,鼓以風輪,清芬滿殿……聞洪景盧學士嘗賜對於翠寒堂。不可久立,上問故。笑遣中貴人以北綾半臂賜之,則境界可想見矣。”可以看出,宋代涼殿不但以風輪送冷水涼氣,而且還在蓄水池上和大廳四周擺設各種花卉,使冷風帶香,芬芳滿室。

清代宮內儲存冰塊的器具被稱爲“冰桶”、“洋桶”,多用紅木、花梨木、柏木爲內胎,也有用金屬胎的'。形制呈鬥狀,口大底小。蓋多采用很厚的木板,兩腰部都有銅環,方便搬運。有四條腿足,足下還裝有託,用來防止潮溼。這種宮廷“冰箱”比起現在的冰箱太過簡單,但構造合理、經久實用。

當時的“冰箱”主要有兩個用途,一個是用來冰鎮飲料和時鮮水果,因爲箱體內採用鉛或錫爲裏,能起到較好的隔熱作用,而箱底有小孔,可以排放融化的冰水。

冰桶另一個用途是降低室內的溫度。箱蓋上設有透氣孔,因此排出的冷氣還能起到“空調”的功效,讓後人讚歎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