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國學之蒙學 > 國學常識 > 古人洗浴用什麼去除污垢?

古人洗浴用什麼去除污垢?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02W 次

古人洗浴用什麼去除污垢?

中國古人很早就有愛乾淨、講衛生的傳統,定期洗浴甚至成爲一種休假制度。洗浴離不了洗滌用品,在沒有現代香皂、洗髮水的情況下,古人洗浴時用什麼來去除污垢?

古人洗浴用什麼去除污垢?

  先秦時期淘米水“潘”曾是高級洗滌用品

  《禮記·玉藻》記載“日五盥,沐稷而靧樑”

從史料記載可以知道,先秦時期中國人洗浴時所使用的去污用品,是一種叫“潘”的用品。記載先秦時代典章制度的《禮記》中,記載了當時的洗浴要求。《禮記》中的《玉藻》篇中有這樣的說法:“日五盥,沐稷而靧樑。”這裏的“沐”是洗頭髮,“沐稷”,即用淘洗稷的水來洗頭;“靧”,即洗臉,“靧樑”,就是用淘樑的水來洗臉。整個句子連起來理解,就是每天洗五遍手,用淘洗稷樑的水來洗頭洗臉。

淘洗稷樑的水,其實就是今天所說的“淘米水”,這種泔水古人又稱爲“淅米水”。作爲一種洗浴用品,古人專稱爲“潘”或“潘汁”。東漢許慎《說文解字》記載“潘,淅米水也”。

“沐稷而靧樑”,是先秦時期對“君子”,即有身份人士日常洗浴的要求。可以看出,“潘”這種淘米水還是一種高級洗滌用品。當時,用“潘”來給老人洗浴方能顯示出對老人的孝敬。《禮記》中的《內則》篇記載:要爲年邁的父母搞好衛生,“五日則燂湯請浴,三日具沐。其間而垢,燂潘請靧。足垢,燂湯請洗。”意思是,五天燒一次熱水給父母洗浴,三天幫父母洗一次頭。這期間如果父母的臉髒了,要燒熱水,用潘來清洗;如果腳髒了,也要燒熱水幫父母洗乾淨。

淘洗穀物的水確有去污功效。經現代科技分析證實,這種先秦時期的高級洗滌用品含有“水溶性維生素”及“多種礦物質”,不僅是一種綠色營養型洗滌用品,還能消炎止癢呢。

根據淘米水所具有的這種特殊洗滌功能,古人還發明瞭以穀物爲主的多種洗浴品種,如用澱粉泡澡的“澱粉浴”,用麩皮沐浴的“麩皮浴”。現代仍有人將“淘米水”作爲洗手嫩膚的祕方,長期用淘米水洗手會讓手變得白嫩。

宋代《妃子浴兒圖》(現藏於美國大都會博物館)

  南北朝時期流行用皂莢洗沐

  南朝坊間童謠已有“黃塵污人衣,皂莢相料理”

用“淘米水”做洗滌用品,成本其實並不低,在穀物並不富足的古代,“淘米水”對普通窮人家來說可謂奢侈品。於是,古人尋找到了一種更爲廉價的洗滌物質皂莢。

皂莢,是中國特有的蘇木科皂莢樹所結出的果實,含有胰皁質,其汁有極強的去污能力。唐人段成式《酉陽雜俎·草篇》中有這樣的說法:“鬼皂莢,生江南地,澤如皂莢,高一二尺,沐之長髮,葉去衣垢。”段成式筆下的“鬼皂莢”,就是皂莢之一種,可以用來洗頭,其樹葉也有去污功能,可用來洗衣服。

皂莢因品種的不同,去污功效也有差別。蘇敬等所編《唐本草》中記載,“豬牙皂莢最下,其形曲戾薄惡,全無滋潤,洗垢不去。”有一種名爲“肥皂莢”的皂莢,洗滌效果最好。宋代以後出現的“香皂”,所用主原料就是這肥皂莢,現代的“肥皂”一詞,應該由此而來。

用皂莢洗沐,在南北朝時期的南朝率先開始流行。從史料所記來看,皂莢還是一種頗爲講究的洗沐用品,上層貴族洗浴時都用。《南史·齊本紀》記載,齊明帝蕭鸞便“嘗用皂莢”。

從蕭樑時起,南朝坊間便流傳着一首童謠,其中有一句是,“黃塵污人衣,皂莢相料理”,這裏面反映的便是時人用皂莢洗浴的情形,後來這首童謠被解析爲陳朝將被楊姓隋朝滅掉的讖語。

宋元時期,皂莢仍是一種常用的去垢用品,宋人張耒《皂莢樹》詩中寫道:“不緣去垢須青莢,自愛蒼鱗百歲根。”甚至宋朝後宮女人洗浴時也都還用皂莢,南宋詩人陸游《老學庵筆記》便稱,“禁中用胭脂、皂莢多。”

皂莢是一種純天然肥皂,在古人所用洗滌用品中存在時間最長,一直到今天,偏遠農村中還有人用皂莢代替洗衣粉來洗滌衣物。

值得一提的是,皂莢不僅是一種良好的天然洗滌用品,還是一種用途廣泛的中藥材。明代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已將皂莢入藥,稱皂莢可以醫治咽喉腫痛、小便淋閉、胎衣不下等幾十種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