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國學之蒙學 > 國學常識 > 史記:史家之絕唱

史記:史家之絕唱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71W 次

導語:《史記》被譽爲“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有着極爲重要的價值。下面是本站小編收集整理的關於《史記》的價值分析,歡迎大家閱讀參考!

史記:史家之絕唱

司馬遷,生前曾任漢武帝的太史令。他複姓司馬,名遷,字子長,西漢夏陽人(今陝西韓城縣西南),生於公元前145年,即漢景帝朝。他父親司馬談,曾任漢代的五大夫。其父潛心研究儒、墨、道、名、法、陰陽各家學說多年,成績顯著,最著名的著作是《論六家要旨》,尤讚道學和黃老學說。論著歷史也是司馬談的願望,但時不待人,其志由司馬遷完成。

司馬遷自幼學習古文學和今文學,兼學天文曆法、史學、儒學等,豐富的文化積澱,終於使司馬遷在遭遇個人不幸後,憤而寫出撼世之作。

漢武帝元封三年,因爲司馬遷自年輕時遊歷四方,且才華卓著,得以繼任父職,正式成爲一名太史令,這一年司馬遷38歲。太司令的職責之一,是管理國家的文獻典籍,這給了司馬遷學習閱讀史料的機會。司馬遷潛心學習,主持了制定新曆的工作,經過努力,漢制的《太初曆》於元鼎元年完成。同年,也是前116年,司馬遷接替父親的《史記》編篡工作。一部《史記》,歷時18年,完稿後,直至漢宣帝執政時期,才由司馬遷的外孫楊惲整理面世。司馬遷死於漢武帝末年,具體生卒年限不詳,有記載說,司馬遷只活了50多歲。而《史記》最初的名稱爲《太史公書》,有的稱爲《太史公記》,有的乾脆叫做《太史公》。

“史記”的原意最初是古代史籍的泛稱。將司馬遷的`作品成爲《史記》,起於魏晉時期。司馬遷被人尊稱的可貴之處,是首開歷史學的“紀傳體”先河,這部書的編纂方法,在當時是史無前例的。全書包括“本紀”“表”“書”“世家”“列傳”五部分。“本紀”和“列傳”是全書的主要部分。本紀可分爲兩類,一類爲記載先秦時代,以朝代爲主線:另一類記載秦漢時期,按帝王順序成篇。“表”也分兩類,一類爲大事年表;另一類爲人物年表。“書”是綜合性的論著,涉及禮樂制度、天文地理等;“世家”的編寫形勢爲編年和傳記兩種,記載諸侯和有突出貢獻的人物事蹟;“列傳”是以任務爲中心的傳記,記載中外各階層的人物。《史記》的內容還涉及當時域外的一些國家的歷史,對研究這些地區和民族的歷史作用巨大。

《史記》全書一百三十篇,包括十二本紀、十表、八書、三十世家、七十列傳、全書五十二萬六千五百字。它上起遠古的三皇五帝,下至漢朝武帝年間,前後歷史跨度爲三千年,貫穿古今。不僅包括華夏的歷史,還記錄了少數民族和國外的歷史,如種族來源、風情人物,內容之豐富,手法之新穎,堪稱歷代正史的典範,也可稱之爲百科全書式的通史,司馬遷的《史記》,爲五種體例,但重點還是本紀和列傳,所以稱之爲紀傳體,後世幾乎所有的正史都依此而來,或者說,沒有能夠超越《史記》的體例範疇的。有的例目稍有變化,但萬變不離其宗。可以說,《史記》奠定了我國史學的基礎。鄭樵讚譽《史記》日:“百代而下,史官不能易其法,學者不能捨其書,六經之後,惟有此作。”

一、建立傑出的通史體裁

《史記》是中國史學史上第一部貫通古今,網羅百代的通史名著。正因爲《史記》能夠會通古今撰成一書,開啓先例,樹立了榜樣,於是仿效這種體裁而修史的也就相繼而起了。通史家風,一直影響着近現代的史學研究與寫作。

二、建立了史學獨立地位

中國古代,史學是包含在經學範圍之內沒有自己的獨立地位的。所以史部之書在劉歆的《七略》和班固的《藝文志》裏,都是附在《春秋》的後面。自從司馬遷修成《史記》以後,作者繼起,專門的史學著作越來越多。於是,晉朝的荀勖適應新的要求,才把歷代的典籍分爲四部:甲部記六藝小學,乙部記諸子兵術,丙部記史記皇覽,丁部記詩賦圖贊。從而,史學一門,在中國學術領域裏才取得了獨立地位。飲水思源,這一功績應該歸於司馬遷和他的《史記》。

三、建立了史傳文學傳統

司馬遷的文學修養深厚,其藝術手段特別高妙。往往某種極其複雜的事實,他都措置的非常妥貼,秩序井然,再加以視線遠,見識高,文字生動,筆力洗煉,感情充沛,信手寫來,莫不詞氣縱橫,形象明快,使人“驚呼擊節,不自知其所以然”。(《容齋隨筆·史記簡妙處》)。其中,《廉頗藺相如列傳》被列入小學生語文實驗教科書第18課《將相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