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國學之蒙學 > 國學常識 > 中國各民族過年習俗

中國各民族過年習俗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56W 次

春節到了,意味着春天將要來臨,萬象更新草木復甦,新一輪播種和收穫季節又要開始。人們剛剛度過冰天雪地的漫漫寒冬,早就盼望着春暖花開的日子,當新春到來之際,自然要充滿喜悅載歌載舞地迎接這個節日。

中國各民族過年習俗

  京城古韻

春節,又名過年。在京城,除夕,夜子初交,門外寶炬爭輝,爆竹競響。年飯用金銀米爲之,上插松柏枝,綴以金錢、棗、慄、龍眼、香枝、破五之後方能撤去。每到除夕以彩繩穿線,編作龍形,置於牀腳,謂之 “壓歲錢”。

正月初一日,五更起牀,焚香,放紙炮。這天互相拜訪,不問貴賤,奔跑往來好幾日,名曰 “賀新歲”。

  廟

除一般年俗外,廟會則爲舊時北京過年的主要習俗。除了人們所熟悉的 “廠甸”之外, “五顯財神廟”初二至十六、 “東嶽廟”初一至十五、 “白雲觀”初一至十九……都是有名的廟會,最富有北京過年的特色。

  閩粵風采

閩南

閩南一帶鄉村過年習俗顯得與城市不盡相同。鄉村農家,房多門多,除了貼春聯外,房門兩側還要擱置兩株圈貼紅紙的連根甘蔗,叫 “門蔗”,方言 “蔗”與 “佳”近音,寓意進入佳境。

另外,家長率子女圍坐爐旁,叫 “圍爐守歲”,最好通宵達旦守着,據說這是爲父母添壽。此時,長輩給晚輩分壓歲錢,叫 “分圓”。

廣東

農曆年的最末一天稱歲除,這天晚上稱除夕,潮汕習俗謂之 “過年”。除夕日外出家人都得趕回家團聚。除夕夜全家圍爐吃團圓飯。飯後大人們給孩童、子女給父母上輩,分發 “壓歲錢”。是晚農家水缸要貯滿水,米缸要填滿米,燈火不能熄滅,以象徵“歲歲有餘” “年年不斷炊”的好兆頭。

農曆正月初一日稱元日,天方拂曉喜炮聲聲,家家戶戶廳中大桌上,紅盤盛滿大吉(即柑,柑大於橘,故稱大吉)、青橄欖及各式精美糖果,門前張燈結綵,晚輩向上輩敬茶祝福。

  西北勁風

陝西

民風古樸的陝西,春節帶有濃厚的鄉土氣息和地方特色。除夕到了,貼對聯,打醋炭,掛紅燈,淨院落。正月初一,天剛朦朦亮人們便起牀了,第一件事就是放 “開門炮”,這意味着開門大吉。接着,老人們便忙着迎神、接竈君。孩子們早都跑出去拜年了。

陝北

秧歌拜年是陝北年俗中獨特的風情。春節期間,村村都組織秧歌隊,挨門逐戶拜年,秧歌隊每到一戶,傘頭觸景生情,即興創作自編唱詞向主人祝福。如 “進了大門擡頭看,六孔石窯齊展展,五穀豐登人興旺,一年四季保平安。”

甘肅

新年舞社火,社火,是一種載歌載舞、體裁多樣、種類繁多的綜合表演藝術,多在農曆正月進行表演。民間社火表演中,以歷史上的豪傑英雄、善男孝女及民間傳說中的各種人物爲角色。

  東北瑞雪

東北的年俗,春節是中國最爲隆重的節日,有很多古老相傳的風俗,以東北來說,講究就不少。

首先全家一起祭祖,焚香秉燭、廣陳供品;依尊卑長幼,向宗親三代神主叩首,表示辭歲。隨後,舉行家宴。取“闔第團圓”之意。飯後,孩子們將芝麻秸遍撒庭院,人行其上,嘎嘎作響,謂之 “踩歲”;再將懸掛於室內、外的春燈一齊點起來,照耀着四壁的年畫和春條,室內外一片燈火輝煌。

爲珍惜已逝的歲月,男女老少都要徹夜不眠,謂之 “守歲”。午夜,鞭炮聲響,家家齊聚天地桌前焚香叩拜,供上素餡水餃,迎接諸神下界。全家互道 “新禧”,晚輩們要到堂上給長輩們叩首拜年,長輩們必給未成年的小孩兒 “壓歲錢”。

最後,全家吃一頓素餡餃子,謂之 “五更餃子”、 “團圓餃子”。在百十個餃子裏,只有一個放有硬幣,謂之吃到這個餃子的人主,一年諸事順遂。

  吳越軟語

上海

除夕,各家長幼齊集戶內,即使是遠出在外者,也要儘量在此前歸家與家人一起過年。大家在燈火下團坐一起,同吃 “年夜飯”,邊吃邊喝,說說笑笑。許多家庭之長者,在年夜飯後,不去就寢,圍爐守歲。守至雞初鳴、天微明,各戶男女老少皆穿上新衣新帽新鞋,在早已安好供品的堂上,拜天地、祭祖先。

浙江

初一凌晨,家家戶戶第一件事是爭先恐後打 “開門炮”,全城一片爆竹聲,象徵送舊迎新和接福,俗謂 “接年”。打過開門炮,各家男女穿新衣拜雲神。拜過六神後,又在中庭擺起小方桌,盛米一碗,蓋以紅紙,周圍黏固,端放桌上,燒香點燭,虔誠膜拜,叫做 “接三神”,祭後移到室內,直到正月初四,才送神撤座。

江蘇

蘇州人除夕在飯內放進熟荸薺,吃時挖出來,謂之 “掘元寶”,親友來往,泡茶時要置入兩隻青橄欖,謂之喝 “元寶茶”,恭喜發財。

江寧人有春節 “打神鼓”之習俗,由大旗開路,鑼鼓手渾身使勁地擂鼓助興,初三“打夜鼓”、初七 “上七鼓”,十三至十五打 “赤膊鼓”,氣氛熱烈。

  中原春色

河南

送神慌年忙祭竈。農曆臘月二十三,是春節前的一個重要民間節日,人們稱它爲 “祭竈節”。每到這個時候,人們按捺不住迎接新年的喜悅心情,停下手中各種活計,忙忙碌碌地例行年前的`祭竈送神活動。

湖南

湘潭一帶流存着許多過年的風俗,古老而樸素。從正月初一到十五,不論是農村或城鎮,到處可以看到舞龍燈。舞龍燈先要 “接龍”。即挨家挨戶發請帖,凡是接了請帖的人家就依次進屋去舞龍燈表示祝賀。接龍後,開始舞龍。龍隨鼓起,翻騰跳躍,大有騰雲駕霧之勢,表達了人們喜慶豐年的美好祝願。

  民族風情

藏族

除夕那天,人們穿上豔麗服裝,戴着奇形怪狀的假面具,用嗩吶、海螺、大鼓奏樂,奉行隆重而又盛大的“跳神會”。小夥子們狂舞高歌,表示除舊迎新,驅邪降福。到了新年早晨,婦女們便去背 “吉祥水”,預祝新的一年吉祥如意。

傣族

春節期間,小夥子和姑娘們互相投擲糠包,看誰投得準,看誰接得着。玩到一定的時候,姑娘們就悄悄搶走小夥子身上佩的腰刀、包頭布或拴着的馬,跑回家去。假如小夥子有情就追隨而來。父母見到女兒拿着頭布、牽着駿馬回來,便設宴款待。

  港臺習俗

澳門

春節這天,澳門人講究 “利市”, “利市”就是紅包,這天老闆見到員工,長輩見到晚輩,甚至已婚人見到未婚人都得給 “利市”,以示吉利。澳門人把大年初二叫作“開年”。習俗是要吃 “開年”飯,這餐飯必備髮菜、生菜、鯉魚,意在取其生財利路。從“開年”這天起,三天內澳門政府允許公務員 “博彩” (賭博)。

香港

團年飯一般會在家裏設宴,於除夕全家上上下下、裏裏外外聚在一起,享受團年飯。而飯後首選就是逛花市了,市民習慣於晚飯後一家大小逛花市歡度佳節。在春節拜年時,最開心的莫過於收“利是”的小孩子了, “利是”原爲 “利事”,取大吉大利的好意頭,同時也成爲了春節時與親人不可缺少的習俗。

臺灣

到了除夕這天每家每戶往往先將象徵新春祥瑞、萬事如意、招財進寶等內容的春聯,貼在自家的門窗、糧囤、豬圈、井臺等處,爾後在堂屋供桌上擺設供品、香燭,以祭拜祖先並迎接他們 “回家過年”。從這時開始,燃放煙花、爆竹之聲此起彼伏,熱鬧非凡,而且一直延續到大年初一的早晨。

除夕之夜,島內全家人都要歡聚在一起 “圍爐”,即一家男女老少團團圍坐在火爐或火鍋旁吃年夜飯,或叫 “團圓飯”。年夜飯吃過之後,便是長輩們給子孫贈送 “壓歲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