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國學之蒙學 > 國學常識 > 西漢經學家匡衡

西漢經學家匡衡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38W 次

  匡衡

西漢經學家匡衡

字號:字稚圭

生卒:不詳

朝代:西漢

籍貫:東海郡承縣(今棗莊市嶧城區王莊鄉匡談村)人

簡評:西漢經學家

  生平簡介

匡家世代務農,但匡衡卻十分好學,勤奮努力,由於家境貧寒,他不得不靠替人幫工以獲取讀書資用。他曾拜當時的博士學習《詩經》。由於勤奮學習,他對《詩》的理解十分獨特透徹,當時儒學之士曾傳有“無說《詩》,匡鼎來。匡說《詩》,解人頤”之語,是說聽匡衡解說《詩經》,能使人眉頭舒展,心情舒暢,可見匡衡對《詩經》理解之深。但匡衡的仕途在一開始卻並不平坦。根據漢朝規定,博士弟子掌握“六經”中的一經,即可通過考試獲得官職,考試得甲科者,可爲郎中,得乙科者爲太子舍人,得丙科者只能補文學掌故。起初,匡衡應試射策甲科。按當時規定,歲課甲科爲郎中,乙科爲太子舍人,景科(即丙科)爲文學掌故。由於匡衡投射甲科之策時“所對文指不應時令”,不符合命題主旨,故未中甲科,只是以景科身份爲文學掌故,調補平原文學。因爲匡衡政績卓著,學識淵博,學者多有上書,認爲他“經明不凡,當世少雙”。長安令楊興與樂陵侯史高更稱他“才智有餘,經學絕倫”,如果能“貢之朝廷,必爲國器”。史高先闢匡衡爲議曹史,後又向漢元帝推薦。皇帝對匡衡的才學早有所聞,因賜他爲郎中,又遷博士、給事中。匡衡曾先後出任光祿大夫、太子少傅、光祿勳、御史大夫等職。漢元帝還曾讓匡衡居於殿中爲師,爲朝內官員講授詩賦,不少縣官也前往旁聽。朝廷議政時,匡衡常引經說理,使人誠服。他多次給皇帝上書諫言,最爲著名的奏疏是《治天下必審所尚論》,他提出的“若使朝政清明,風俗純正,爲人上者就必須起模範帶頭,否則上有所好,下必有甚焉者”之論點(原文見班固《漢書·匡衡傳》),兩千餘)年來成爲當政者施政的一面鑑鏡,同時也充分體現了匡衡憂國憂民的高尚人格和情操。建昭三年(前36年),丞相韋玄成病死,匡衡代之爲相,賜封樂安侯。

在治國安民問題上,匡衡極力主張“禮讓爲國”,並主張首先從君臣做起,如不然,則“朝有變色之言,則下有爭鬥之患;上有自專之士,則下有不讓之人;上有克勝之佐,則下有傷害之心;上有好利之臣,則下有盜竊之民”。要做到“民不爭”、“下不暴”、“衆相愛”,必須整頓吏治,使“公卿大夫相與循禮恭讓”。他還提出“減宮室之度,省靡麗之飾,考制度,修內外,近忠正,遠巧佞,放鄭、衛,進雅、送,舉異才,開直言,任溫良之人,退苛薄之吏”等政治主張,這對醫治千瘡百孔的'腐敗政治無疑起到了一定的進步作用。

漢元帝死,漢成帝即位。匡衡上書建議:“戒妃匹,勸經學,學威儀之則”。皇帝欣然採納了他的意見。建始四年(前29年),因奏佞臣中書令石顯之事未成,請求謝職。漢成帝屢安撫,並賜以美酒、肥牛。翌年,匡衡封地樂安侯國與當地臨淮郡發生土地爭端,有人告發匡衡封邑多佔土地四百頃,又因兒子匡昌醉後殺人,被捕入獄,匡昌的弟弟結夥劫獄營救。諸事併發,匡衡惶惶不安,免冠待罪。後免官爲民,病死家中。

  評 價

民間評價:“即說詩,匡衡來,匡說詩,解人頤。”

唐代杜甫:“匡衡抗疏功名薄, 劉向傳經心事違。”

後世評價:匡衡勤奮無比、通古博今,經學絕倫,直言進諫,剛直不阿,受人敬重,是漢代著名經濟學家和政治家。匡衡被《漢書》列爲一代名相而世代相傳。